《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引言

中国古代的森林文化的历史悠久,预估可追溯到元谋猿人时代亦或者是北京猿人的旧石器时代。此说法的凭据是,从那时期的原始民就开始了采集渔猎的生活,自身生活与森林中的动植物有个密切的关系,而后中国古代森林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产生了后续的农业文化等等。所以说

中国文化既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形成基础,同时也是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人与自然

而《太平广记》是由北宋年间宋太宗钦定的三大类书籍之一,其中既收录了笑料和志怪言谈,也有许多古代森林的文化史记。森林文化其实是指人对森林,即对于自然的敬畏、崇拜、创造等,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种思想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利用森林的方式方法。

一、古代时期的森林哲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赋予森林的动植物不同的代表特征

《太平广记》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先人在森林保护与培养和利用地过程中,将原始地森林动物、植物生活习惯等全部详细记录下来。此本书把森林文化分为了植物和动物两大块,植物文化被分为树、木、花、草、竹等等类别,主要的记录了他们的形态特征,种植、加工利用、利用价值等等。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古代树木

动物文化则被分为龙、虎、蛇、鸟、昆虫等等种类,揭开了某些物种神秘的面纱,以及对于动物种类的态度转化历程,以及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活动发展、产地等等,也可以通过此类描述让人们更好的去预防或是去解决因动物等物种的泛滥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

在采集渔猎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不懂得森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使得他们对某些古代森林中的动、植物产生了敬畏亦或是崇拜心理。

于是他们便将某些动、植物作为自己的部落姓氏、图腾标志,在后续经过佛教的流行传播,渲染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色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采集了儒家思想、阴阳五行以及黄老学说,加之天人感应理论,如果每当花草树木出现了一系列反常,他们就会认为有事情发生,他们凭借花草树木的变化以此来判断事物,这是当时人们的行事思想。

他们也会以物自比,例如古人将树赋予了退隐俗世的象征,在中央不断有宦官干涉政务、外戚专制等等,当时的文人志士就会借用树木不被完全利用而自喻自己的埋没、不受重用。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自然环境

众多有志之士因昏庸无道的统治无法施展才华得以重用,所以借用树木与自身的遭遇相类比,以来哀叹自己的被埋没的痛苦,也表明了古人对于森林文化中所赋予了深厚内心情感,也进一步的表明了古人对于森林树木放入了自己的隐逸情感。

二、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森林、动物、植物和谐相处,反对盲目的乱砍乱伐乱杀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也经过后世民众在艰苦地自然环境中的不断挖掘以及探索大自然中的生灵树木的生长规律、习性以及人们与其的关系,也经不同的思想联合,人们开始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在历史时期为了经济的发展建设,大规模的土地被开发成农田,也因战乱频繁造成了森林树木的烧毁,因此导致了虎类猛兽的大面积的泛滥,吃人等事件不断发生。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猛虎

由于发生了此类恶性事件,人们开始意识到虎灾的发生与森林的大幅度破坏是有极大的直接关联的,从而统治阶级开始宣布少砍伐树木,多多维护森林环境、以及人和动物间的和谐相处关系。

与此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在此起到了关键要素,要知道在唐人时期还长期存在着一种名为“腊日田猎”的陋习并且一直盛行于世,因为腊月作为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那一天举行猎杀活体动物,用野兽的血肉来祭奠给天地神明。

后来经过佛教的流行传播后,禁止无辜杀生的观念被不断传播,往年一直持续的田猎活动也因此遭到了否决,这也进一步折射出了人们保护森林动植物的思想,也证明人们保护动物的思想在不断进步。

三、古代人们在森林供给下的多彩生活方式——对森林产物的选择性服食以及人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利用

早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树木崇拜,树木的根、茎、叶、果能够果腹止渴,因此古代民众就将其敬奉为神明。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其食用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加上在秦汉朝代以后,佛法道教二者传播,僧侣道教人员利用树木果实可养身、美容、养颜的功效赋予神秘色彩,可增加人体寿命等。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茂密的树木

加之古代统治阶级崇尚延年益寿等养身之道,因此刺激了各种果树的大面积栽培,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保护了森林果实的资源,并将其进一步推广、改良。虽然在当时延年益寿的思想下导致盲目服用果实、菌菇等,但是若没有那些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发生,人们或许还会在此愚昧的文化下生活,因此对于古代森林产物的服食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古代人们在森林文化的影响下,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古代人民对于自己的住所也开始了选择。在《太平广记》的某一卷中记载了很多树怪的灵异事件,因此从神话角度方面来看,古代人不愿住靠近老树或者是腐烂的树木、枯死的树木旁边。

民众认为老木是一种不祥之兆,会对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害,也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古木文化——树木老而腐朽、为害、为魅。再者从现在自然的安全角度来看,时间过久的枯烂树木由于天气的原因,刮风会倾倒,雷电击打会引起火灾,同时树木此类物种容易招惹虫子、蛇等生物物种。

在古代,农业发展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能使得植物类的农作物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开始了进行对于病虫、灾虫的防范治理,若果树一旦产生病症,则营养会迅速亏空而且树枝、树干会不断衰弱直至死亡,所以古代人民就开始相应出了人工的治理手段,进行喷洒药水以及后续的加固整治手段。

由于古代蝗虫时常泛滥,但是鸟类无法及时全部大面积的进行整治,所以激发了古代人类通过养鸟、鸡、鸭来治理蝗虫带来的危害,或是研发治理蝗虫的药水,也直至沿用至今。

由于竹子大面积而且易生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对它进行广泛的利用,在当时,也为了巩固国防武器亦或是作为其他工具,古代人民也开始利用其特点制作相应的东西。例如竹子的坚固、细长等特点将其筑造成锋利的武器,等同类似于“矛”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竹林

同时因为竹子的生长速度快,且茂密,有些竹类品种还会带刺,且不易被燃烧,故种在护城池旁以来抵御外敌;同时竹子的前期之物是竹笋且竹子还会产生竹实,如果一旦闹灾荒人们可以借用它来抵御一阵,这是自然灾难中重要 的食物,所以后来也有人大批种植或是储藏以备不时之需。

在满足日常的需求后,古代民众的生活方式不断趋于完善后,也开始对于生活层面有更深的追求,富甲权贵们对于景观的欣赏上有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也为了商机,民众就开始对树木之类的景观予以改变

例如在松树的根部底下埋下石块,使得主根的生长被抑制而侧生出旁支,也因此会有各种枝节横生的不同婀娜姿态,供给人们观赏,现代的园林技术发展理念基础也是从当时流传至今。

四、中国古代森林文化对于现实、人物色彩有着众多的联系

其一,人们会将森林中的动物或是植物比喻成人类品性的善恶以及统治的明暗,例如此人凶横、或是治安管理蛮横无理人们通常会将其比作为猛虎禽兽类;

其次也会给动植物赋予了人的高尚品德,君子对于“德”的思想观念会同植物的属性再加上自身所遭遇的情况相类比,例如前文所提到的树木的隐逸思想,又或是人们所说的如牛一般的勤劳等等高洁品质,这是在自然基础上对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深化,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也是因为此。

《太平广记》不仅仅是文化史记,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森林文化!

和谐相处

其三,在古代森林文化中,人们将森林关乎国家大事,不仅是资源的使用亦或是防患自然猛兽的伤害,故当时的统治者会极度重视树木的发展。

其四,森林中的动、植物联系着众生的生活,例如人们异常生活中对于各类花、叶子、果实的不同利用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结语

中国森林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而《太平广记》对于此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价值,通过上述对于其中内容的浅析与简单解释,我们也可从中看出在古代时期人们对于中国森林文化的看法以及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现实关系等等内容在里面,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其实中国古代的森林文化注重现实,讲究人的品质、性格的特征。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树木文化探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