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都得,為何沒安天下?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都得,為何沒安天下?

劉備躲避蔡瑁的追兵,馬躍檀溪,巧遇司馬徽。這位三國時期最有名的隱士用隱語向劉備推薦了兩位不世出的天才: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隱語弄得劉備一頭霧水,費了好大周折才明白伏龍鳳雛原來指的是兩位賢才:伏龍即臥龍,指南陽諸葛亮,鳳雛就是襄陽龐統。

司馬徽是三國首屈一指的隱士,也是首屈一指的名士,他的觀點在那個時代具備相當的普遍性。也就是說,在時人眼中,諸葛亮和龐統代表了三國時期的超一流水平。

求賢若渴的劉備帶領關張二弟,三赴隆中拜望諸葛亮,終於請出大賢輔佐自己;又於赤壁之戰後,得龐統來投,耒陽縣牛刀小試就贏得劉備拜服,從此得伏龍鳳雛左膀右臂,終於取荊州、下西川、得漢中,虎口拔牙,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漢室的社稷得以續命四十年。

按說劉備既得伏龍,又得鳳雛,應該可以“安天下”,一統華夏,“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了。但偏偏沒有,諸葛亮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龐統更是臉還沒混熟就不明不白死在落鳳坡下……

那麼,是司馬徽說錯了,還是劉備諸葛亮和龐統他們做錯了?

司馬徽沒有說錯,他說的“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是有前提的,或者說,是有條件的。在後來他在新野見到劉備時,再次渲染諸葛亮的點化乾坤之能,並把他和興周八百年之呂尚、旺漢四百年之張良相比,把劉備饞得直流口水。臨別,司馬徽留了一句至關重要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多年前李法曾老師曾主演過一部連續劇《諸葛亮》,主題曲這樣說:鳳翱翔度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問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答兮,以待天時。諸葛亮之弟諸葛均所作的歌詞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時”的重要性。

(順便說一句,李法曾老師飾演的諸葛亮非常成功,他也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演員遴選,曾給了唐國強老師很大壓力,李版臥龍和唐版臥龍也算得上是一時瑜亮了)

把司馬徽“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翻譯一下,大意如下:諸葛亮雖然遇到了明主,但沒趕上好時候。也就是說,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為。諸葛亮雖然力挽狂瀾,但敵不過天意,漢絕炎漢,臥龍先生只好徒喚奈何。

三國迷中流傳一句話: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這話雖然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不信,孫權的地利,劉備的人和,在曹操的天時面前,都弱得要命。

我們只要把魏蜀吳三國的硬實力擺一擺,就知道為什麼諸葛亮無力迴天了,就知道為什麼他只得其主,未得其時了。天時這個東西,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虛幻得很,但如果翻譯成另一個詞,就好懂得多,那就是:硬實力。硬實力是什麼,就是天時,就是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所不能左右的“天意”。

對於那時的一個國家來說,需要分析的硬實力元素共有五個,分別是:國土面積、國家治理、人口數量、兵力動員和人才較量。那麼我們今天就跳出三國演義的範疇,從這三個國家真正的數據來做個比對,通過這五個元素的分析,就能客觀而明確地知道諸葛亮面臨的處境,同時也能明白他“興復漢室”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

第一要素:國土面積。

曹魏地轄十州:冀、青、幽、並、徐、兗、豫、司、雍、涼等十個州,還不包括荊州北部的南郡等地,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放在現代世界,也是個挺恐怖的面積,全球能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至今也不過七八個,曹魏面積大致相當於一個印度。總之,長江以北,全是曹魏的地盤。

蜀國只轄一州即益州,益州雖然相當大,有10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考慮到很多地方系不毛之地,還有些地方窮山惡水,根本無法有效治理,所以這個100萬也是注了水的。蜀漢的面積大約相當於埃及。

吳國的地盤介於蜀、魏之間,佔據江南近150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蒙古國大小。

上述土地面積的比對可以看出,魏老大,吳老二,蜀老三,而且,吳蜀兩國加起來,面積都不如一個曹魏大。如果要交地稅,魏老大甩那兩個幾條街,土地不夠大,經濟實力弱,拿什麼跟人家爭?

第二要素:國家治理。

曹魏本身就延續了東漢王朝的某些正統性,是真正拿民在“牧”的,它實行屯田,也包括軍屯,繼承了從亂及治的輕徭低稅、與民休息的政策,所以經濟發展很快。雖然北方是三國亂世拉鋸戰的主戰場,但由於措施得當,國力恢復迅速,實力遠較另兩國強大得多。

吳國地處江南,戰亂中的桃花源,北方的人口和生產技術南下,使江南的開發迅速而有力,所以,孫吳的經濟發展相當矚目,比魏不足,比蜀有餘。

蜀國相形之下就差得多,劉備軍政集團對於益州土著來說,就是一不折不扣的外來戶,強龍難壓地頭蛇,所以劉備集團和當地利益團體始終沒有很好融合,其基本國微就是休息幾年打一仗,攢幾年錢然後一頓造光,越來越陷入惡性循環。就是諸葛亮征伐時代、蔣琬費褘鴿派時代就已經民皆菜色,更不要說窮兵黷武的姜維了。

綜上所述,就國家治理而言,魏國100分,吳國70分,蜀國50分,差距非常明顯。

第三要素:人口數量。

中國農業時代,人口從來都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要素,歷代統治者都在千方百計恢復人口,很多戰爭的目的不僅要攻城掠地,還要搶奪人口,這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有鮮明的寫照。

曹魏的人口最多,國家滅亡時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

蜀漢滅亡時大約有28萬戶,94萬人。

孫吳亡國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

也就是說,吳蜀兩國總人口加起來還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三強,人口即是生產力,丁稅即是賦稅大頭,沒人沒錢,諸葛亮一開始就輸了,後面的努力只能算困獸猶鬥,與事無補。

第四要素:兵力動員。

曹魏地多錢多人口多,所以可動員的兵力最多,近50萬。

蜀漢地少錢少人口少,所以可動員的兵力就最少,滿打滿算10幾萬。魏三多用於一線對付蜀三少的軍隊,就相當於蜀三少的全國總兵力。

孫吳兵力介於曹魏和蜀漢之間,近25萬。

三國兵力加起來,無非才85萬,三國演義說劉備為給二弟關羽報仇東征孫吳,發兵70萬,實在是小說家的誇張。不要說70萬軍隊,就是把蜀漢全國老百姓都帶出來,也未必能湊夠70萬。

第五要素:人才較量。

所謂劉備得人和,其中就有人才較量的成份。劉備集團人才濟濟,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張趙雲,是三國人才最興盛的一方——可惜,我們都被羅貫中老先生騙了,事實正好相反,蜀漢的人才是最單薄的。

曹魏繼承東漢王朝的正統,人才最多,北方人才出產最盛,所以曹魏人才指數5顆星。

孫吳所處江南,從來都是人傑地靈,前後出任大都督的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是一時才俊,三國時的超一流人才。孫吳人才指數3顆星。

蜀漢人才也有,比如諸葛亮和龐統,比如關張,可惜龐統早死,關張的時代也過去了,劉備集團和益州的土著矛盾不斷,所以蜀漢人才的內鬥也是三國中最劇的。蜀漢人才指數2顆星。

綜合以上分析,結合國土、經濟、人口、兵力和人才的全面比對,既然由蜀漢承擔統一全國的重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又憑什麼對孔明先生做超越其能力和使命的要求呢?所以,再回到三國演義,再回到司馬徽老先生說的“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伏龍鳳雛都歸於劉備手下,天下卻仍然沒有回到劉姓手中,也同時就明白了諸葛亮的無奈和悲催。

不是司馬徽說錯了,也不是劉備諸葛亮和龐統做錯了,硬實力如此,天時如此,無法撼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道義使然,責任使然,使命使然,這是主要原因,也是註定諸葛亮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