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歷史:徐州市


中國城市歷史:徐州市

徐州概況

徐州古稱彭城,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全市總面積112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45萬,現轄2市(新沂、邳州)、3縣(豐縣、沛縣、睢寧縣)、5區(雲龍、鼓樓、泉山、銅山、賈汪)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後獲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稱號。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勝蹟浩繁,是“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以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為代表的“漢代三絕”名揚海內外。徐州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漢兵馬俑,與秦俑寫實的風格相對應,徐州的漢兵馬俑用寫意的手法,將漢代兵士的神態、表情,甚至是內心活動都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來。數以千計生動傳神的漢兵馬俑,宛如一支威武雄壯的漢代軍陣穿越了歷史的時空,展現在世人面前。除兩漢文化勝蹟之外,項羽“戲馬臺”、劉邦“大風歌碑”、蘇軾“放鶴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樓”,以及明清“城下城”遺址等歷史勝蹟遍佈全市,使徐州這座古城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獨特魅力。

徐州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擁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優勢,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個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發達,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已構建形成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管道“五通匯流”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全國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在徐州呈“雙十字交叉”,當前正在形成“米字型”高鐵樞紐。觀音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航空口岸,開通了直飛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36條境內外航線。7條高速公路繞城而過,連通全國各地,是全國通達性最好的城市之一。

徐州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淮海經濟區是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涉及蘇魯豫皖4省10市。國務院2018年印發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確定了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省委省政府將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作為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的獨立板塊,研究出臺了專項支持政策意見。2018年底,淮海經濟區十個城市的主要領導再聚徐州,簽定協同發展宣言,提出攜手走出整體轉型振興的新路。

徐州是快速發展的成長型城市。徐州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期,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在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徐州緊緊圍繞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推進產業、城市、生態、社會四大轉型,整體面貌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初步走出一條有徐州特色的振興轉型之路。

徐州歷史沿革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自此稱彭城。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郯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

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49年徐州市直屬山東省管轄,新海連市屬山東魯中南行署管轄。1952年11月中央決定於1953年1月江蘇建省,設徐州專區,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新海連市劃屬江蘇徐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徐州市。1958年,原由省轄的徐州、新海連2市,劃歸徐州專署領導。徐州專區轄2市8縣。1960年,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1961年,新海連市改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徐州、連雲港2市改為省轄市。徐州市領導的銅山縣劃歸徐州專區。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專署駐徐州市,轄豐縣、沛縣、贛榆、東海、新沂、邳縣、睢寧、銅山8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