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现在是捷克时间早晨六点,先打卡给大家汇报,然后出去健步。

在国内,经常逛街的女士们,可能会在高端商店中看到有波西米亚这样字眼的衣服,但大多价格很贵。

来到捷克才知道,波西米亚,原来是一个地域的名字,后来经过战争演化,现在更多泛化为捷克风格的意思,更是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

其实,从昨天开始,我已浸染在波西米亚的“狂想曲”中。

今天来布拉格,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

捷克国家的房子很有特色,都是红色的瓦片,高高的尖顶,这属于巴洛克后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学音乐专业的人知道,在西方音乐史里,巴洛克时期大概是1650年至1750年左右。建筑和音乐特色都体现在繁杂、华丽、不讲究对称、甚至带有夸张和变形色彩。

房子为什么是尖顶,据说是当时基督教盛行,一统欧洲的年代,人们认为,房顶越高就越接近上帝,就越能得到保佑和福泽。这类历史我知之不多,但呈示出的艺术和美高的确无以伦比。

为了靠近和多了解与钢琴有关的地方,我特意来到捷克的音乐学院,一个靠着老城区著名的伏尔塔瓦河边的一幢大型灰色建筑。我还在马路的对面,楼上的钢琴声和铜管乐的声音便飘到了耳中,亲切感不由自主就涌上心头。

我的脑海浮出了挪威最著名的作曲家格里格的交响音画《我的祖国》,音乐中那温暖连绵、一路潺潺奔流的音响画面,写的就是流经他祖国的伏尔塔瓦河。

前面不远,就是著名的鲁道夫音乐厅,这个音乐厅虽然没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那样出名,但它的地位一点都不亚于金色大厅。每年在此演出的音乐家都是世界上最重量级的大师,朗朗前年就在此演出过。

捷克属于东欧中部的比较富裕的国家,在文化历史上又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很多不同国家的有人在此穿梭游玩。

布拉格广场,也叫老城广场,是城市的中心。一群群灰色、胖嘟嘟的鸽子迈着方步,慢悠悠、一点都不惧怕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这是一种自信和命运共同体般的感知和默契,温馨、和谐。

有几副画面很触动我:

一种是街头艺术家们的表演。

这里你很容易能看到不同的街头艺术家在演奏。不管是按传统乐队编制的组合,譬如:弦乐四重奏;还是非常规乐队编制的组合,譬如:大提琴、吉他、小号、萨克斯。他们她们轻松、自如、奔放,挥洒……表现出音乐原本应该体现的最本真的内涵。看到这些,再次深深感慨那么多在中国学习音乐的大人、孩子知道不知道到底是为了啥?

一种是街头的乞讨现象。

不管是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还是幽静曲折的小巷,总会发现有乞讨现象。我看到一个大概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并不邋遢,他跪在地下,面前放了一个收钱的碗,身边还卧着一只狗,感情这狗也成了他乞讨的道具。这一幕,除了难以理解以外,心中其实是鄙夷的,这么年轻为什么要靠这种曲膝的方式来生活?

在另一处还发现,一位年老的乞讨者站了起来,旁边另一位相同年龄的又在他刚起来的位置跪了下去,这一幕多像有规律的“交接班”,难道背后有黑手党集团在控制?我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个是女性抽烟。

实话说,欧洲女性不管年龄大小都很有气质,迎面或擦身而过,香气袭人,他们肩背小包,蓬松着头发,手插裤兜,总有一种很飘逸的感觉,或冷峻或冷艳,酷中带美。

但是,行走或躺坐或停靠时,很多女性都手中夹着烟支,口中吐着烟雾,并怡然自得着。这大概与欧洲的开放和自由文化有关,培养出女性独有的生活方式……

郊区或农村,所有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完全都是油画,我不知怎样描绘那种天赐神工般的美,房屋在森林中,森林和绿色成了一切的背景……

欧洲啊,你的美怎么和中国有那么大的不同?

……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