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读《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有感

笔者近日拜读了由沈阳飞机研究所人员发表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读完之后笔者确信,这是研制方为鹘鹰(外贸编号FC-31)竞标我国四代舰载战斗机造势的软文,其中主要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笔者在此说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该文发表在中航工业的官方报刊上,该文的题图是美国的F-35C舰载机。搞笑的是,这是款重型机

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型舰载战斗机是目前的主流和未来的趋势。而事实恰恰相反,航母舰载机的发展历程恰恰是越来越重。实际上,所有的作战飞机的发展趋势都是越来越重。

以使用航母经验最丰富的美国为例,其主力航母舰载机的吨位是越来越重的。从F-8“十字军战士”、F-4“鬼怪”到F-14“雄猫”,其吨位由10吨到20吨、再到30吨。这篇文章以F/A-18取代F-14来说明中型机取代重型机的趋势是居心叵测的误导。F-14于2006年退役,美国用F/A-18家族统一了航母甲板,原因并不是中型机优于重型机,而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大洋上没有了够格的对手,用F/A-18足以满足冷战后的海上制空任务。而且,美国也研究过F-14的替代机型,就是在上个实际80年代后期的N-ATF计划,该计划将是一款类似于F-22的重型隐身战斗机。苏联解体后,该计划就终止了。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N-ATF的方案之一,基本就是一个采用变后掠翼的F-22

况且,美国海军在使用F/A-18“大黄蜂”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着载荷航程性能偏弱、带弹着舰性能不佳的缺点,在其基础上放大尺寸,发展了“超级大黄蜂”作为主力舰载战斗机。而“超级大黄蜂”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30吨,与典型的重型舰载机苏33差不多。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超级大黄蜂”与“经典大黄蜂”尺寸对比

美国最新的F-35C隐身战斗机虽然是单发,但是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1.8吨,是不折不扣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美国海军还对F-35C颇有微词,接收速度很慢,空军型的F-35A和海军陆战队型的F-35B已经形成初始战斗力,而F-35C还在慢悠悠的测试,预计2019年才能形成初始战斗力。美国海军是全球最早提出要研制六代机的空中力量,根据网络上流出的效果图,美国海军的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是重型机无疑。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美国海军六代机的效果图之一,妥妥的双发重型机,有点歼20的影子

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已经明确无误的确定为美国式的重型航母方案,重型航母配重型机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我们搞了8万吨的重型航母,再搭配20吨级的中型舰载机,那将是巨大的浪费和倒退。

有军迷举例说俄罗斯不是用中型的米格29K代替重型的苏33吗?那是因为俄罗斯人穷志短,搞不起舰载重型机了。依靠印度的资金完成了米格29K的研发,这到手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而在资金宽裕的苏联时期,在为库兹涅佐夫航母选择舰载机的时候,苏33不正是战胜了米格29吗?

该文中还有一个观点,采用中型机的话可以提高航母载机量,有效的提高单艘航母的战斗力。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以歼20和FC-31为例,假设歼20的单机战斗力是31的1.5倍(这个比例可以讨论,我觉得比较客观)。那么24架歼20就能抵得上36架31.而且,决定航母战斗力的一大指标是一个波次能出动的最大飞机数量,这个数量与飞机的吨位关系不大。没有明显证据表明F-14的最大出动量低于F/A-18。考虑到这个因素,重型机载荷航程性能上的优势将更明显。而且,中国航母舰载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截击对方飞机的能力,这一点重型机的优势更大。以目前31的能力,它基本上不具备在800公里(美国最新反舰导弹的射程)外拦截美军飞机的能力,装备数量再多也没用。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除非另研制一款全新的四代机,歼20比FC-31更适合做第四代舰载机

另外,有很多军迷认为对31这款有很多误解。其中一个很大的误解认识FC-31是沈飞参加空军四代机选型竞标失败的方案,其实不是,沈飞参加四代机选型的方案是一款跟苏30SM相似的三翼面布局的飞机,代号雪鹄。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据称这是雪鹄的风洞模型,用这个东西参加竞标不输就怪了

军迷对鹘鹰还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它是一款舰载机。其实鹘鹰是一款技术验证机,为沈飞在竞标空军四代机失败之后、为了维持四代机的研发能力自筹资金搞得四代机验证机。对于这一点,笔者很支持沈飞。毕竟,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只有一家厂商拥有先进飞机研制能力是不保险的,竞争总归是好事。而且沈飞总不能靠“山寨”苏27系列混下去吧?在验证机的基础上,沈飞针对国家市场的需求在验证机的基础上推出外贸机型,这种“借鸡下蛋”的思路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FC-31不是一款舰载机,起码现在的这两架原型机不是。虽然沈飞现在有在鹘鹰的基础上研制一款海四代的打算,在鹘鹰的试飞中还试过开着加力以高下沉率着陆的科目---很明显是模仿舰载机的阻拦着陆---结果损伤了起落架。从目前的照片来看,FC-31目前没有阻拦钩、机翼面积也偏小,而且襟副翼的结构也不适合上舰,FC-31离一款舰载机还远着呢。

笔者主观上不是沈黑,也鄙视一切地图炮。对于一个军迷来说,只要能给人民军队提供先进装备的厂商都是好样的。但是沈飞与其花心思写颠倒黑白的软文,不如下大力气提高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在苏33原型机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歼15总产量不超过30架的情况下,已经因为飞机本身的问题坠毁了3架,造成金子般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1死2重伤,沈飞需要努力的地方多着呢。

重型机上舰才是王道,中型机是邪路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2架FC-31同场试飞的照片,向客户推销的意味很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