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隔壁老樊的蹿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当下音乐产业结构转变的现象,它即是内容平台话语权不断加深的象征,又是短视频时代下“浅思考”的人群映射。

作者 | Kirk


上周,集结了张艺兴、郑钧、陈粒等多位不同领域音乐人的竞技节目《我是唱作人》,在网友一片“问号”中结束了第二期的赛事。由于隔壁老樊的再次挑战,马頔在第二次应战中遗憾落败,因为赛制规定两期结束后,留在下位区的人离开舞台。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于是,马頔回归了“互联网世界”。

对于这个结果,我有些无奈,更准确来说是有些失落。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暂且不论节目组赛制的公平与否,就这场表演而言,马頔和隔壁老樊本就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舞台呈现:隔壁老樊打着要“放大招”的执念带来了一场“有起伏、有高音、旋律流畅入耳、歌词平易近人”的常规Live竞技表演,而马頔则是一首没有“起承转合”又“歌词隐晦”的朴素民谣。相比之下,现场听众倾向老樊实则情理之中,因为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民谣live的确缺乏感官刺激,同时比赛的节奏也没有给观众更多细品歌词的时间。

然而,让我感到失落的原因并不是这场比赛的胜负。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隔壁老樊早年依靠“民谣标配”的烟嗓声线积累了自己的原始粉丝,2019年凭借专辑《我曾》在马頔、赵雷这类音乐风格逐渐落寞的时间点一炮而红,虽然如今已不能单纯用“民谣”来定义他的作品,但在歌词上,老樊却仍在努力营造一种超越年龄的氛围表达,而这又和民谣作品中的“隐喻”、“现实折射”不谋而合,这种相似给大众造成了错觉——隔壁老樊和马頔是同一流派,他们都善用诗意般的词藻描绘理想、现实和忧伤,而如今马頔的退场更增添了一层“新老接班人”交替的意味。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在“大众”“小众”概念逐渐模糊、音乐元素不断融合的当下,我们暂且用隔壁老樊曾在《歌手》节目里给自己的定义——“安静的歌”来将他们归类。对于这次退场,我相信马頔不会忿忿不平,毕竟他也过了那个为《南山南》辩解的年纪。可这个结局却给曾经经历过美好音乐时代的听众一记耳光,因为马頔虽不算该领域里出类拔萃的存在,但一定过了“及格线“。

无论隔壁老樊有多少流量,我都仍有理由认为他披着文青外衣造就“爆款”,运用多种看似高级的意象来赚取的大众共鸣是“廉价”的,更可怕的是,大量新人“老樊们”正在适应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安静的歌“应该留在舞台,但一定不是隔壁老樊。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起底“马由頁”

2011年10月,前太合麦田CEO宋柯发出“唱片已死”的悲观论调,宣布公司将不再签约歌手,转头就开始了自己的烤鸭生意·。截然不同的是,随着信息壁垒消除、论坛平台的不断完善,在音乐“免费下载”冲击下的网络世界却迎来了文青们的春天。得益于“豆瓣”“天涯”“贴吧”等交流社区的兴起,不少民间音乐爱好者找到了表达出口,纷纷投入网络世界以曲会友、以诗作文。于是,马頔、宋冬野、尧十三在这样情况下相识相知并构筑了“麻油叶”的基本雏形。

“麻油叶”一词来源于“頔”字的拆解。出于文青之间的仰慕,他先后说服了宋冬野、尧十三加入了这个用爱发电的“厂牌”,其实就是大家一起玩,交个朋友不挣钱。尽管后来依靠不同于流行歌的属性差异吸引了部分一、二线城市听众,但几十块钱的演出门票显然无法支撑这份爱好,所以三人也没有把他当作一份可以谋生的门路。因此,尽管后来这个神秘组织吸引了贰佰、花粥等人的加入,但大家也仅是畅快当下、以梦为马。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情形在2013年发生了转机。

2013年《快乐男声》舞台上,左立的翻唱让《董小姐》突然“红”了,一时间上至都市白领出行的咖啡厅、下到tony老师的理发店都开始了“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的轮番洗礼,大家对这种一把吉他配以诗意表达的音乐类型有了初步认知,这也是在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的校园民谣后,国内迎来的第二个“民谣春天”。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或许就是被时代选中的人。

自2012年起,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国内“音综”愈演愈烈,由于大多数“音综”都采用翻唱形式,在对“情歌”、“高音”逐渐审美疲劳的市场需求下,2015年张磊翻唱的《南山南》彻底让全国“文青”们沸腾了——这种模凌两可又虚无飘渺的意境感瞬间填补了大批年轻人的心理空缺。马頔火了,《南山南》、《傲寒》等歌曲故事也被改编成无数版本被仰慕者奉为“精神食粮”。

然而,当时被以“新民谣”定性的“麻油叶”在收获拥簇的同时,也迎来了圈内一阵猛烈的抨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南山南》,而批评点也无外乎如今大众对隔壁老樊的看法“空洞”、“故作姿态”。刚开始面对这些质疑时,马頔是不服的,他反复解释这首歌没有所谓的正确含义,只是个人的风格表达。在这期间,最被议论的莫过于和音乐人“荔枝”的微博争论,此事过后,他再没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南山南》一事的个人看法,2014年发表完第一张专辑《孤岛》后,至今未发第二张。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2015年11月11日,“麻油叶”宣布正式签约摩登天空,厂牌下的几位成员也顺势站上了“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伴随着线下音乐节的铺展,原本大多停留在一、二线城市的歌迷受众不断扩散,而他们几位成员的作品也得到了不同领域的宠爱。2015年尧十三的单曲《他妈的》成为了金马奖“最佳影片”《推拿》的片尾曲;2018年汪峰在《歌手》节目中翻唱贰佰的《的青春》,成功将这首歌推向主流;

然而,迎来了自己的市场与名气后,不止马頔,“麻油叶”全员都慢了下来:无论是宋冬野、还是尧十三,在发表完第一张个人专辑后的六年时间里,除了几首零碎的单曲,再无新作。

流量时代下的创作浪潮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网易云音乐入驻的原创音乐人就已超过10万,这也标志着中国音乐人数量正式进入10w+时代。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而也正是2019年,一个潜伏性现象开始质变:电视选秀、唱片公司不再成为“音乐人”孵化的唯一途径,凭借用户自发性内容产出和社区生态的完善,“第三方内容平台”逐步成为音乐人的发酵基地,以“陈雪凝”、“解忧邵帅”、“隔壁老樊”为首的“云村”代表选手,无一不是从平台走向主流的。

于是,“若不是你轻易离开我生活…”、“你是我患得患失的梦”、“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等名言金句以个性签名、朋友圈文案、BGM的方式迅速在年轻人领域流传。不同于流行歌中直抒胸臆的表达,自2014年马頔、赵雷等歌手兴起之后,“隐喻”突然成为了年轻音乐人们的创作标配,如何把一个平庸的观点嫁接以文学的外衣进行表达,在这一点上,当代“文青”音乐人们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本领。正因如此,在短暂的“民谣热”后 这种类型的音乐就迅速遭到了舆论的反扑,太矫情了。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张亚东曾在“乐夏”中说:“这个时代是融合、拼接的时代,原创已经不存在了”,而陈雪凝、解忧邵帅等音乐人的出现也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他们的作品对于听众而言都埋藏着一种“熟悉感”,那是他们过往成长经历里港台情歌、大陆民谣所熏陶而来的审美直觉,所以初听他们作品时,我们能“毫无阻碍”的吸收。不同的是,在这种熟悉感的包裹下,他们都参杂了各自年轻化的文青表达,这些言词或许带有拼凑的痕迹,也不具备深刻的观点,但正是这样作品才摆脱了“严肃”,这是网络碎片化下“浅思考”的语境需要。

对于他们的“出圈”这是市场的选择,同时也是有价值的存在,因为这恰好代表了华语音乐的阶段性发展,是一种现象,一种传播方式的更迭。

那么,同样状况的隔壁老樊为什么就屡被观众诟病。

为什么偏偏针对隔壁老樊?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首先,“枪打出头鸟”。

自2018年11月凭借《姬和不如》在网易云积累了自己的原始粉丝后,短短一年半就从当时的29万粉丝增长到了现在的769万,《我曾》、《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拥抱你》等热歌长时间霸占排行榜首位,而现在更是一上新歌就榜上有名。不仅如此,作为非传统模式下“选秀出道——公司培养——曝光推广——优质爆款”的打造逻辑,隔壁老樊跨越时间沉淀,直接从“云村”走到了《中歌会》、《歌手》及现在的《唱作人》舞台,这对观众来说太“快”了,而同样属于这一季《歌手》中的新锐代表毛不易、华晨宇、周深,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过程,这种“快”让观众产生了“质量堪忧”“才不配位”的心理暗示。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如果仅是时间层面的“快”或许也不会激起这么大的舆论浪花,归根到底还是“人”和“作品”出了问题。

从“云村”走出来的音乐人都会带有一层浓重的个人调性,即“独立音乐人”,他们在原始粉丝的发酵阶段,会将自己和“市场类”流行歌手划分界限,并着力选取私人化的角度在作品中突显个人价值表达,这也是网易云能吸引众多爱好者入驻并形成社区生态的原因。

正因如此,如果隔壁老樊一开始是以流行歌手的姿态面对听众,那就根本不用探讨了,因为如何获得市场是每一个流行歌手需要去考虑的事。可从他的作品和公众平台的表现来看,隔壁老樊又不甘愿当一名“流行歌手”,他不断强调自己原创音乐人的身份,想通过自己的表达影响听众,甚至微博喊话那些质疑他歌曲内容的人——“阅历与年龄无关”。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显然,他做到了。

于是我们尴尬地看到,在各种毫不相干的意像组合构筑下,饱经风霜的爆款故事逐一诞生,光是“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就引领了十几万条评论小故事,可当刨开这些词藻的外衣,他作品里同质化的问题又暴露无遗,像穿了几件不同的马甲,核心除了忧伤空无一物。

早年的马頔也面对过同样的问题,但他在《南山南》火爆后逐渐沉寂开始自省,之后的《大雁》、《青年王国》等曲目从表达深度到编曲制作上可以看出的确下了功夫。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相比之下,被流量裹持又“不自知”的老樊在一年里却发表了包含OST、单曲等十余首作品,没有时间让他停下来思考。综艺节目里,他总认为大众对他带有偏见不断想通过行动证明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偏见是来源于本身。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不仅如此,隔壁老樊的“成功方法论”也正在影响着一大批新人创作者与听众——在他们还没能聆听更多优质作品、建立自己的音乐审美的情况下,流量的加持让“老樊式”表达愈演愈烈,这类伪文学的词汇叠加配以烟酒嗓的表现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有深度”的体现,真正言之有物的作品却因“内容晦涩”“词组平常”而被摒弃,为了能让一首歌词写得漂亮、抓住大众共鸣,很多创作者开始在通俗与隐喻的两者之间费尽心思寻求一个中和点,最终导致凭空造词,无病强说愁。

这很可怕。

最后的话

退场的马頔,进击的老樊,10W+时代的黯淡与喧嚣

隔壁老樊的蹿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当下音乐产业结构转变的现象,它即是内容平台话语权不断加深的象征,又是短视频时代下“浅思考”的人群映射。

诚然,市场上有太多作品不如隔壁老樊,我也相信他有想要产出好作品的初衷,但巨大的时代红利和年少轻狂的傲气没有留给他更多停下来“想一想”的时间。

李宗盛曾经说过“要写歌,首先需要去经历,去生活”,隔壁老樊的最大问题就是在于他缺乏真正生活的提炼,这不是依靠精心编排的词句和故作深沉的音色就可以达到的,缺乏内核的口号式旋律只能换来廉价的自我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