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隔壁老樊的躥紅是市場的選擇,也是當下音樂產業結構轉變的現象,它即是內容平臺話語權不斷加深的象徵,又是短視頻時代下“淺思考”的人群映射。

作者 | Kirk


上週,集結了張藝興、鄭鈞、陳粒等多位不同領域音樂人的競技節目《我是唱作人》,在網友一片“問號”中結束了第二期的賽事。由於隔壁老樊的再次挑戰,馬頔在第二次應戰中遺憾落敗,因為賽制規定兩期結束後,留在下位區的人離開舞臺。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於是,馬頔迴歸了“互聯網世界”。

對於這個結果,我有些無奈,更準確來說是有些失落。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暫且不論節目組賽制的公平與否,就這場表演而言,馬頔和隔壁老樊本就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舞臺呈現:隔壁老樊打著要“放大招”的執念帶來了一場“有起伏、有高音、旋律流暢入耳、歌詞平易近人”的常規Live競技表演,而馬頔則是一首沒有“起承轉合”又“歌詞隱晦”的樸素民謠。相比之下,現場聽眾傾向老樊實則情理之中,因為沒有經過後期處理的民謠live的確缺乏感官刺激,同時比賽的節奏也沒有給觀眾更多細品歌詞的時間。

然而,讓我感到失落的原因並不是這場比賽的勝負。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隔壁老樊早年依靠“民謠標配”的煙嗓聲線積累了自己的原始粉絲,2019年憑藉專輯《我曾》在馬頔、趙雷這類音樂風格逐漸落寞的時間點一炮而紅,雖然如今已不能單純用“民謠”來定義他的作品,但在歌詞上,老樊卻仍在努力營造一種超越年齡的氛圍表達,而這又和民謠作品中的“隱喻”、“現實折射”不謀而合,這種相似給大眾造成了錯覺——隔壁老樊和馬頔是同一流派,他們都善用詩意般的詞藻描繪理想、現實和憂傷,而如今馬頔的退場更增添了一層“新老接班人”交替的意味。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在“大眾”“小眾”概念逐漸模糊、音樂元素不斷融合的當下,我們暫且用隔壁老樊曾在《歌手》節目裡給自己的定義——“安靜的歌”來將他們歸類。對於這次退場,我相信馬頔不會忿忿不平,畢竟他也過了那個為《南山南》辯解的年紀。可這個結局卻給曾經經歷過美好音樂時代的聽眾一記耳光,因為馬頔雖不算該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存在,但一定過了“及格線“。

無論隔壁老樊有多少流量,我都仍有理由認為他披著文青外衣造就“爆款”,運用多種看似高級的意象來賺取的大眾共鳴是“廉價”的,更可怕的是,大量新人“老樊們”正在適應並模仿這種表達方式。“安靜的歌“應該留在舞臺,但一定不是隔壁老樊。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起底“馬由頁”

2011年10月,前太合麥田CEO宋柯發出“唱片已死”的悲觀論調,宣佈公司將不再簽約歌手,轉頭就開始了自己的烤鴨生意·。截然不同的是,隨著信息壁壘消除、論壇平臺的不斷完善,在音樂“免費下載”衝擊下的網絡世界卻迎來了文青們的春天。得益於“豆瓣”“天涯”“貼吧”等交流社區的興起,不少民間音樂愛好者找到了表達出口,紛紛投入網絡世界以曲會友、以詩作文。於是,馬頔、宋冬野、堯十三在這樣情況下相識相知並構築了“麻油葉”的基本雛形。

“麻油葉”一詞來源於“頔”字的拆解。出於文青之間的仰慕,他先後說服了宋冬野、堯十三加入了這個用愛發電的“廠牌”,其實就是大家一起玩,交個朋友不掙錢。儘管後來依靠不同於流行歌的屬性差異吸引了部分一、二線城市聽眾,但幾十塊錢的演出門票顯然無法支撐這份愛好,所以三人也沒有把他當作一份可以謀生的門路。因此,儘管後來這個神秘組織吸引了貳佰、花粥等人的加入,但大家也僅是暢快當下、以夢為馬。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情形在2013年發生了轉機。

2013年《快樂男聲》舞臺上,左立的翻唱讓《董小姐》突然“紅”了,一時間上至都市白領出行的咖啡廳、下到tony老師的理髮店都開始了“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的輪番洗禮,大家對這種一把吉他配以詩意表達的音樂類型有了初步認知,這也是在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的校園民謠後,國內迎來的第二個“民謠春天”。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有時候我會想,他們或許就是被時代選中的人。

自2012年起,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國內“音綜”愈演愈烈,由於大多數“音綜”都採用翻唱形式,在對“情歌”、“高音”逐漸審美疲勞的市場需求下,2015年張磊翻唱的《南山南》徹底讓全國“文青”們沸騰了——這種模凌兩可又虛無飄渺的意境感瞬間填補了大批年輕人的心理空缺。馬頔火了,《南山南》、《傲寒》等歌曲故事也被改編成無數版本被仰慕者奉為“精神食糧”。

然而,當時被以“新民謠”定性的“麻油葉”在收穫擁簇的同時,也迎來了圈內一陣猛烈的抨擊,首當其衝的就是《南山南》,而批評點也無外乎如今大眾對隔壁老樊的看法“空洞”、“故作姿態”。剛開始面對這些質疑時,馬頔是不服的,他反覆解釋這首歌沒有所謂的正確含義,只是個人的風格表達。在這期間,最被議論的莫過於和音樂人“荔枝”的微博爭論,此事過後,他再沒在公開場合發表對《南山南》一事的個人看法,2014年發表完第一張專輯《孤島》後,至今未發第二張。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2015年11月11日,“麻油葉”宣佈正式簽約摩登天空,廠牌下的幾位成員也順勢站上了“草莓音樂節”的舞臺。伴隨著線下音樂節的鋪展,原本大多停留在一、二線城市的歌迷受眾不斷擴散,而他們幾位成員的作品也得到了不同領域的寵愛。2015年堯十三的單曲《他媽的》成為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推拿》的片尾曲;2018年汪峰在《歌手》節目中翻唱貳佰的《的青春》,成功將這首歌推向主流;

然而,迎來了自己的市場與名氣後,不止馬頔,“麻油葉”全員都慢了下來:無論是宋冬野、還是堯十三,在發表完第一張個人專輯後的六年時間裡,除了幾首零碎的單曲,再無新作。

流量時代下的創作浪潮

據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網易雲音樂入駐的原創音樂人就已超過10萬,這也標誌著中國音樂人數量正式進入10w+時代。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而也正是2019年,一個潛伏性現象開始質變:電視選秀、唱片公司不再成為“音樂人”孵化的唯一途徑,憑藉用戶自發性內容產出和社區生態的完善,“第三方內容平臺”逐步成為音樂人的發酵基地,以“陳雪凝”、“解憂邵帥”、“隔壁老樊”為首的“雲村”代表選手,無一不是從平臺走向主流的。

於是,“若不是你輕易離開我生活…”、“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等名言金句以個性簽名、朋友圈文案、BGM的方式迅速在年輕人領域流傳。不同於流行歌中直抒胸臆的表達,自2014年馬頔、趙雷等歌手興起之後,“隱喻”突然成為了年輕音樂人們的創作標配,如何把一個平庸的觀點嫁接以文學的外衣進行表達,在這一點上,當代“文青”音樂人們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本領。正因如此,在短暫的“民謠熱”後 這種類型的音樂就迅速遭到了輿論的反撲,太矯情了。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張亞東曾在“樂夏”中說:“這個時代是融合、拼接的時代,原創已經不存在了”,而陳雪凝、解憂邵帥等音樂人的出現也恰好佐證了這一觀點——他們的作品對於聽眾而言都埋藏著一種“熟悉感”,那是他們過往成長經歷里港臺情歌、大陸民謠所薰陶而來的審美直覺,所以初聽他們作品時,我們能“毫無阻礙”的吸收。不同的是,在這種熟悉感的包裹下,他們都參雜了各自年輕化的文青表達,這些言詞或許帶有拼湊的痕跡,也不具備深刻的觀點,但正是這樣作品才擺脫了“嚴肅”,這是網絡碎片化下“淺思考”的語境需要。

對於他們的“出圈”這是市場的選擇,同時也是有價值的存在,因為這恰好代表了華語音樂的階段性發展,是一種現象,一種傳播方式的更迭。

那麼,同樣狀況的隔壁老樊為什麼就屢被觀眾詬病。

為什麼偏偏針對隔壁老樊?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首先,“槍打出頭鳥”。

自2018年11月憑藉《姬和不如》在網易雲積累了自己的原始粉絲後,短短一年半就從當時的29萬粉絲增長到了現在的769萬,《我曾》、《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等熱歌長時間霸佔排行榜首位,而現在更是一上新歌就榜上有名。不僅如此,作為非傳統模式下“選秀出道——公司培養——曝光推廣——優質爆款”的打造邏輯,隔壁老樊跨越時間沉澱,直接從“雲村”走到了《中歌會》、《歌手》及現在的《唱作人》舞臺,這對觀眾來說太“快”了,而同樣屬於這一季《歌手》中的新銳代表毛不易、華晨宇、周深,他們都是經歷了一段過程,這種“快”讓觀眾產生了“質量堪憂”“才不配位”的心理暗示。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如果僅是時間層面的“快”或許也不會激起這麼大的輿論浪花,歸根到底還是“人”和“作品”出了問題。

從“雲村”走出來的音樂人都會帶有一層濃重的個人調性,即“獨立音樂人”,他們在原始粉絲的發酵階段,會將自己和“市場類”流行歌手劃分界限,並著力選取私人化的角度在作品中突顯個人價值表達,這也是網易雲能吸引眾多愛好者入駐並形成社區生態的原因。

正因如此,如果隔壁老樊一開始是以流行歌手的姿態面對聽眾,那就根本不用探討了,因為如何獲得市場是每一個流行歌手需要去考慮的事。可從他的作品和公眾平臺的表現來看,隔壁老樊又不甘願當一名“流行歌手”,他不斷強調自己原創音樂人的身份,想通過自己的表達影響聽眾,甚至微博喊話那些質疑他歌曲內容的人——“閱歷與年齡無關”。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顯然,他做到了。

於是我們尷尬地看到,在各種毫不相干的意像組合構築下,飽經風霜的爆款故事逐一誕生,光是“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就引領了十幾萬條評論小故事,可當刨開這些詞藻的外衣,他作品裡同質化的問題又暴露無遺,像穿了幾件不同的馬甲,核心除了憂傷空無一物。

早年的馬頔也面對過同樣的問題,但他在《南山南》火爆後逐漸沉寂開始自省,之後的《大雁》、《青年王國》等曲目從表達深度到編曲製作上可以看出的確下了功夫。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相比之下,被流量裹持又“不自知”的老樊在一年裡卻發表了包含OST、單曲等十餘首作品,沒有時間讓他停下來思考。綜藝節目裡,他總認為大眾對他帶有偏見不斷想通過行動證明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偏見是來源於本身。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不僅如此,隔壁老樊的“成功方法論”也正在影響著一大批新人創作者與聽眾——在他們還沒能聆聽更多優質作品、建立自己的音樂審美的情況下,流量的加持讓“老樊式”表達愈演愈烈,這類偽文學的詞彙疊加配以菸酒嗓的表現模式被很多人認為是“有深度”的體現,真正言之有物的作品卻因“內容晦澀”“詞組平常”而被摒棄,為了能讓一首歌詞寫得漂亮、抓住大眾共鳴,很多創作者開始在通俗與隱喻的兩者之間費盡心思尋求一箇中和點,最終導致憑空造詞,無病強說愁。

這很可怕。

最後的話

退場的馬頔,進擊的老樊,10W+時代的黯淡與喧囂

隔壁老樊的躥紅是市場的選擇,也是當下音樂產業結構轉變的現象,它即是內容平臺話語權不斷加深的象徵,又是短視頻時代下“淺思考”的人群映射。

誠然,市場上有太多作品不如隔壁老樊,我也相信他有想要產出好作品的初衷,但巨大的時代紅利和年少輕狂的傲氣沒有留給他更多停下來“想一想”的時間。

李宗盛曾經說過“要寫歌,首先需要去經歷,去生活”,隔壁老樊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於他缺乏真正生活的提煉,這不是依靠精心編排的詞句和故作深沉的音色就可以達到的,缺乏內核的口號式旋律只能換來廉價的自我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