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腳”的肌肉、神經解剖

“從頭到腳”的肌肉、神經解剖

肌肉神經的解剖學比較複雜、難懂,今天我們就一起簡單梳理一下“從頭到腳”的神經肌肉解剖知識!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枕下三角:位於枕下、項區上部深層,是由枕下肌圍成的三角。其內上界為頭後大直肌,外上界為頭上斜肌,外下界為頭下斜肌。三角的底為寰枕後膜寰椎後弓淺面借緻密結締組織與夾肌和半棘肌相貼,枕大神經行於其間。三角內有枕下神經和椎動脈經過。椎動脈穿寰椎橫突孔後轉向內,行於寰椎後弓上面的椎動脈溝內,繼穿寰枕後膜入椎管,再經枕骨大孔入顱。頭部過分旋轉或枕下肌痙攣可壓迫椎動脈,使顱內供血不足。枕下神經為第1頸神經後支,在椎動脈與寰椎後弓間穿出,行經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

枕下三角肌肉組成:

頭後大直肌

起點:樞椎的棘突

止點:枕骨下項線的外側部

功能:頭後伸(雙側收縮)

使頭部轉向同側(單側收縮)

頭上斜肌

起點:寰椎橫突的上面

止點:枕骨上下項線之間

功能:頭部後伸(雙側收縮)

頭部側屈(單側收縮)

頭下斜肌

起點:樞椎棘突尖

止點:寰椎橫突的下後部

功能:頭頸部向同側迴旋(單側收縮)

胸廓出口:

用來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個區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間的通路。

肌連接前斜角肌:

上方:3-6頸椎橫突前面

下方:第1肋上緣裡面

中斜角肌:

上方:2-7頸椎橫突後面

下方:第1肋上緣外面

功能

頸椎側屈

使頸部穩固,參與吸氣運動,在去搬重物時也參與抬高胸廓

前斜角肌收縮使頸前屈、往對側旋轉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三邊孔:

指位於腋窩後壁,外科頸水平四邊孔內側1cm的 三角形間隙,其上界為小圓肌和平肩胛下肌,下界為大圓肌和背闊肌,外側界為肱三頭肌長頭,內有旋肩胛血管通過。

四邊孔:

指位於肩胛區肩胛骨外緣後外側邊形間隙。

上界:小圓肌,肩胛骨外緣,肩胛下肌,肩關節囊。

下界:大圓肌和背闊肌。

內側界: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緣。

外側界:為肱骨外科頸。

穿行結構:腋神經,旋肱後動脈和靜脈。

四邊孔綜合症

即旋肱後動脈和腋神經在四邊孔處受壓後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現是腋神經支配的肩臂外側的感覺障礙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可繼發於肩部外傷或繼發於上肢過度運動後。

肌肉組成

小圓肌:肌連接

內側 肩胛骨外側緣上2/3

外側 肱骨大結節岡下肌下方

功能

大臂旋外,內收,伸

大圓肌:肌連接

內側 肩胛骨下角和外側緣下1/3

外側 肱骨二頭肌溝內側緣

功能

大臂旋內,內收,伸

肱三頭肌長頭:

近端起自盂下結節

遠端止於尺骨鷹嘴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腕管

構成: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構成

管內: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

腕管由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構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屈肌總腱鞘

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正中神經通過在管內,各指淺、深屈肌腱被屈肌總腱鞘(尺側囊)包裹;拇長屈肌腱被拇長屈肌腱鞘(橈側囊)包繞。兩腱鞘均超過屈肌支持帶近側和遠側各2.5cm。屈肌總腱鞘常與小指指滑膜相通。由於拇長屈肌腱鞘一直延續到拇指的末節,故拇長屈肌腱鞘與拇指的指滑膜鞘相連。正中神經在腕管內變扁平,緊貼屈肌支持帶橈側端深面,腕骨骨折時可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管綜合徵。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梨狀肌上孔:

梨狀肌起始於盆腔後壁,第2~4骶前孔的外側,向外穿過坐骨大孔出盆腔,與坐骨大孔的上緣之間各有一間隙,稱為梨狀肌上孔。穿過此孔的結構自外向內依次為臀上神經臀上動脈臀上靜脈。臀上神經分上、下兩支支配臀中、小肌闊筋膜張肌後部;臀上動脈亦分淺、深兩支,淺支主要營養臀中、小肌及髖關節靜脈與動脈伴行。

梨狀肌下孔:

位於:臀大肌的深面

內含: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血管和神經、陰部血管和神經等出骨盆

梨狀肌下孔是指梨狀肌起始於盆腔後壁,第2~4骶前孔的外側,向外穿過坐骨大孔出盆腔,與坐骨大孔的下緣之間有一間隙,稱為梨狀肌下孔。穿過此孔的結構,自外向內依次為

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靜脈陰部神經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鵝足腱

鵝足腱是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塊肌肉之腱性部分在脛骨近段內側的附著點,外形類似鵝足,故稱鵝足。

在其下與脛骨之間有一滑囊稱鵝足腱囊。

由於反覆應力的作用,如活動過多等可造成此處產生無菌性炎症,稱之為鵝足炎或鵝足腱囊炎。

肌肉組成縫匠肌:肌連接

近端 髂前上棘

遠端 脛骨粗隆內側緣

功能

近端 髖屈,旋外,小腿屈,旋內。

股薄肌:肌連接

上方 恥骨體和恥骨下支。

下方 脛骨粗隆內側。

功能

近端 內收,大腿屈,小腿屈,小腿旋內

遠端 兩側收縮骨盆前傾

半腱肌

肌連接

上方 坐骨結節。

下方 脛骨骨幹上1/4的內側面。

功能膝屈,大腿後伸,旋內,骨盆後傾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收肌管(adductor canal)又稱Hunter管。位於股中1/3段前內側,逢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內側肌之間。由股內側肌、縫匠肌、長收肌和大收肌圍成。是一斷面呈三角形,長15~17㎝的管狀間隙。前壁為張於股內側肌與大收肌間的收肌腱板,淺面覆以縫匠肌,外側壁為股內側肌,後壁為長收肌和大收肌。上口與股三角尖相通,下口為收肌裂孔,通膕窩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稱股膕管。股三角或膕窩的炎症可藉此互相蔓延。收肌管內的結構,為股神經的股內側肌支和隱神經,為股動脈,為股靜脈以及淋巴管和疏鬆結締組織。進入收肌管者為:股動脈、股靜脈和隱神經;通過收肌管者為:股動脈和股靜脈;途中穿出收肌管壁者為:隱神經和膝降動脈。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踝管:小腿深筋膜在脛骨內踝下後方形成屈肌支持帶,張於內踝與跟骨結節間,形成的管狀結構即為踝管。其內走行(由前至後)脛骨後肌腱及腱鞘、趾長屈肌腱及腱鞘、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拇長屈肌腱及腱鞘。

其內被三個纖維隔分為四個骨纖維管,由前向後依次通過:

①脛骨後肌腱及腱鞘;

②趾長屈肌腱及腱鞘;

③脛後動、靜脈及脛神經;

④[足母]長屈肌腱及腱鞘。

踝管是小腿後區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徑,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經踝管相互蔓延。距小腿關節內後方的外傷出血也可壓迫踝管內容物,引起踝管綜合症。

“从头到脚”的肌肉、神经解剖

跗骨竇跗骨竇是位於跟距後關節與前、中關節之間,由後內向前外走行,略呈錐形的骨性間隙。其內側為漏斗形的跗骨竇管,跗骨竇管的後方緊接載距突。其中的主要結構包括脂肪墊、小血管、關節囊、神經末梢、滑囊、跟距骨間韌帶、頸韌帶、以及伸肌下支持帶的內側、中間和外側根。

跗骨竇綜合症:指在踝關節前外下間隙的疼痛。其原因可以是外傷性的,最常見的情況是踝關節內翻扭傷時伴隨著踝關節旋後損傷,通俗的說,即有身體往前衝的時候產生的腳扭傷。其它可能的情況還包括先天性後天性足部畸形部滑膜炎、局部腫瘤。據統計,外傷性的原因約佔70%,其它原因約佔

30%。

跗骨竇綜合症主要表現為行走時踝關節前外側的疼痛以及局部明確的壓痛,其它可能的表現還包括:走樓梯或在不平路面行走時的恐懼感(害怕再次扭傷或骨頭之間分離的感覺);踝關節旋後(即踮腳尖並往前頂踝關節)時的疼痛;少數情況下還會出現夜間睡眠痛和腳內側疼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