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脫貧攻堅·百名記者百村行」蹲點記者手記(三)

從深山到城市,“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盧瓊來)“家裡窮,兒媳婦在孫子1歲多的時候走了,如今成了沒媽的孩子。”4月13日,59歲的張才益與記者說起往事,一臉傷心。張才益原來家住吉首市太平鎮青幹村,地處偏遠,山高谷深,全村共224戶77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5戶410人。

幾年前,張才益的兒子在外打工時,戀愛生子,帶回青幹老家,沒承想,兒媳婦接受不了貧困的現實,2016年離開後,再也沒有回來。“其實,我也不怪她,家裡實在太窮,要吃沒吃的,要住沒住的。”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舊貧困,怎麼辦?

2016年以來,吉首市分年度、有計劃地進行易地搬遷扶貧。為了實現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該市把易地搬遷扶貧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讓農民變市民;把易地搬遷與旅遊發展相結合;把易地搬遷與新型工業化相結合,讓搬遷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把分散安置與適當“小集中”相結合的“四個結合模式”,科學規劃安置點選址和安置方式。

2017年,張才益一家從青幹村的大山深處搬到了吉首市經開區安置點。該安置點佔地面積185畝,總建築面積50500平方米,一期於2017年11月中旬分房35套,完成安置搬遷戶35戶173人;二期集中新建21棟六層房,安置524戶、1583人,建設住房524套,2017年11月底開始分房交鑰匙並陸續入住。青幹村全村224戶有91戶實施了搬遷,其中62戶搬進了經開區安置點,與張才益繼續做鄰居。同村人多,少了新生活的陌生感,相互還能有個照應。獨具特色的安置樓房,花園式的小區綠化,小區內活動中心、衛生室、綜合便民服務中心、惠民超市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住進了新房,張才益心裡又打起了鼓:“田土都在農村,在城裡生活,收入從哪裡來?”

不僅要讓搬遷戶住上好房子,還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在吉首經開區安置點,結合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實際,該市採取系列措施,從多層面滿足貧困群眾的就業需求。吉首經開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產業涉及先進製造、輕紡鞋服、生物醫藥等多個行業。各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用工需求,有針對性為搬遷戶提供合適的崗位,至少容納戶均1人在經開區就近就業。張才益年齡偏大,進企業務工有困難。於是,他花了14000多元買了一輛三輪,在民營小區從事建材運輸。“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孫子上學也有校車接送,生活穩定了,也沒什麼擔心的。”

與張才益一樣,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通過我州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中的易地扶貧搬遷脫了貧,搬遷戶融入了城市,生活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丹青:舊貌換新顏

(劉旭)“鎮上有公園,街道平坦乾淨,大家吃過晚飯會出來散步、跳廣場舞,和吉首城裡生活沒什麼區別。” 4月9日,說起現在的丹青鎮,村民張群英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的丹青鎮政府所在地清明社區,有美麗的沿河風光帶,平坦的連戶路,以及錯落有致的新樓房……這些變化得益於近幾年當地積極推進危房改造、狠抓基礎設施建設。

“現在黨的政策好,幹部親自到我家,送我好房住,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清明社區74歲老人張水軍,站在自家正在修建的2層新房前,激動地說著,“預計6月份完工,今年就能住新房。”老人是建檔立卡戶,一家7口人,家裡的木房年久失修。2019年8月,張水軍的木房被鑑定為危房,獲得8萬元資金扶持,於今年3月動工建新房。

據瞭解,2009年到2019年,清明社區危房改造共獲得政府補助資金315萬元,惠及170戶619人。該項目的開展保障了村民居住安全,暖了大家的心。另外,清明社區將建設民族風情小鎮,目前已完成社區主街道160棟民居,青磚青瓦仿古風格的特色民居改造;新建農貿市場和廉租房綜合樓1棟,擴大市場規模,調整市場佈局,推動當地民族特色經濟發展。

丹青鎮上四面環山,依山傍水。清明河穿鎮而過,過去河道多年缺乏管理,兩岸垃圾遍佈,環境堪憂。

2015年,吉首市委辦、市史志辦、市華泰公司組成的扶貧工作隊進駐清明社區,在綜合瞭解村裡情況後,村支兩委和工作隊決定整合各部門資金,集中力量狠抓基礎建設。

2017年,清明大橋完成重建竣工,改善村民出行條件;社區完成集中供水,安全飲水全覆蓋;新建太陽能路燈220盞,實現電力保障率100%;互聯網4G覆蓋率和光纖通達率100%,廣播、電視、郵遞通暢。截至目前,各部門共投入800餘萬元改善社區交通,村間道路硬化率100%,入戶道路硬化率100%,實現通村通組公路全覆蓋。

2019年整合資金30萬元,完成清明河水漫跳巖建設;投入300萬元修建親水碼頭7個,建設2.4公里沿河風光帶青石板路及仿古護欄,並修建延伸至河道中間的“水墨丹青舞臺”,提升“清明歌會”等民族特色活動品質。如今的丹青河,變成了村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村民健身休閒的“小公園”。

清明社區第一書記肖劍說,乘著精準扶貧的東風,清明社區舊貌換新顏,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了。今年,清明社區將進一步發展產業,讓村民的生活富足起來。

幾百個紅手印的故事

(龍佳義)去年冬月的一天,“李書記”要走的消息一夜間在龍山縣石牌鎮桃源村裡傳開了。

村民口中的“李書記”是龍山縣民宗局駐桃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李世選,李世選駐村扶貧3年,跟村民們結下了很深的情誼,他要走,自然有人捨不得。

聽說“李書記”要走,村裡的老人朱玉生更是一夜沒睡著覺,思前想後,得想個法子留住“李書記”。

終於,朱玉生想起了以聯名請願的方式來挽留“李書記”。

於是,他認真寫起了“請願書”,寫完後,又怕寫的不夠好,還特意找到在鄰村當老師的朋友給修改了一番,定稿後,打印了9份,給桃源村的8個組各派發了一份,自己留了一份底稿,各組的聯名請願蓋手印工作迅速鋪開了。

才幾天的時間,各組的請願書就都送了回來,全村1100餘人,在家的基本都同意,足足幾百個紅手印,這下朱玉生有底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乘車來到龍山縣委辦公大樓送“請願書”,接待他的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又專門開車送他到縣民宗局。

將聯名請願書遞交給縣民宗局領導後,年邁的朱玉生甚至倚老賣老,“威脅”起領導:如果“李書記”不回來上班,我過幾天就帶村裡人過來“搶人”。

當記者向李世選問及此事,他憨笑著解釋:“一次在村裡開會,本想用‘離開’來激勵一下鄉親們的幹勁,哪曉得最後還驚動了縣裡領導,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