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病案分享: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口服中药缩小病灶见奇效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为胸膜原发性肿瘤,是来源于脏层、壁层、纵隔或横膈四部分胸膜的肿瘤。

其基本治疗原则以手术、放化疗为主。早期病例首选手术治疗。综合来看,恶性胸膜间皮瘤仍较难治疗。

中医治疗间皮瘤的案例报道很少,也难以形成系统的辨证体系。但黄金昶教授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间皮瘤的成因到相应的治法方药,让我们通过下面一则病案介绍其治疗思路。


患者徐某,女性,50岁,咳嗽、喘憋5年余,于2017年初行穿刺活检提示胸膜间皮瘤(上皮型),PET-CT示胸膜多发不规则增厚。患者5月来就诊,开始规律服用中药,方用

白英20g,百合30g,知母20g,
干姜10g,生黄芪50g,当归20g,
升麻3g,地龙10g,熟地30g,
煅海浮石50g,桔梗6g,枳壳6g,
桑皮15g,葶苈子40g,瓜蒌皮40g,
醋甘遂2g,红豆杉1袋,蒲黄10g,
红花10g。

2017年5月22日也就是就诊前1天,患者的胸部CT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膜增厚,纵膈内可见多发小淋巴结影。

神奇的是,2017年11月7日,患者复查胸部CT胸膜间皮瘤的瘤体有所缩小,未报纵膈淋巴结肿大,在服用中药期间,该患者未行手术,未予放化疗等其它治疗,就凭这一碗碗连续口服汤药,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肿瘤科病案分享: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口服中药缩小病灶见奇效

2017年5月22日胸部CT报告

肿瘤科病案分享: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口服中药缩小病灶见奇效

2017年11月7日胸部CT报告

肿瘤科病案分享: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口服中药缩小病灶见奇效

前后对比


按语:

黄金昶教授认为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成因复杂。寒湿邪气侵袭肌表,加之患者平日情志抑郁不舒,气机不畅,停滞胸胁。

《素问•评热病论》中曾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受邪气而致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正气不足之故。

患胸膜间皮瘤的患者,可因寒湿邪气伤及胸中清阳,还可因素体宗气不足,阳气虚弱,不能抗邪于肌表,而致邪气内陷。

但正气仍存于内起到一定的抗邪作用,所以寒湿邪气仅陷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在胸胁即为胸膜。因胸膜间皮瘤几乎均可见到胸水。

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更加佐证其本质为寒湿的理论。寒湿邪气弥漫,气血运行障碍,日久则生瘀血,血不利则为水,反过来加重痰湿邪气,相互纠结,难以祛除。

再者,这种肿瘤常向下腹膜扩张,而少有肺转移,概因肺气不甚虚损,而湿性趋下,湿邪下注,浸润腹膜。至于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平日喜食肉类及辛辣之品,火郁在里。

根据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机制,治疗上则应以祛痰,化瘀,扶正并举。方中黄芪加大用量达到50g,扶正健脾以切断生痰之根。“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根据该理论,用熟地、当归补肾化痰。运用质重的矿石类药材海浮石及祛经遂湿邪的甘遂化痰祛湿,重用葶苈子,瓜蒌皮,桑白皮泻胸中痰湿邪气,同时予桔梗,枳壳,升麻调畅气机,助其升发肃降。当归、地龙、蒲黄、红花,活血通络、祛瘀利水,既防生痰,又可祛痰。方中还用白英,知母清泄肺热,干姜加强温阳利水,红豆杉抗瘤。全方共奏扶正健脾益肾,祛痰除湿,理气祛瘀之效。

整理人:刘诗韵

肿瘤科病案分享: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口服中药缩小病灶见奇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主任 黄金昶教授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本头条号旨在传播观点,开启思路,所发布文章中涉及的治疗方法及方药,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有经验中医的指导下化裁运用,不要断章取义,胡乱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