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病案分享:惡性胸膜間皮瘤,僅口服中藥縮小病灶見奇效

惡性胸膜間皮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腫瘤,為胸膜原發性腫瘤,是來源於髒層、壁層、縱隔或橫膈四部分胸膜的腫瘤。

其基本治療原則以手術、放化療為主。早期病例首選手術治療。綜合來看,惡性胸膜間皮瘤仍較難治療。

中醫治療間皮瘤的案例報道很少,也難以形成系統的辨證體系。但黃金昶教授對於惡性胸膜間皮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間皮瘤的成因到相應的治法方藥,讓我們通過下面一則病案介紹其治療思路。


患者徐某,女性,50歲,咳嗽、喘憋5年餘,於2017年初行穿刺活檢提示胸膜間皮瘤(上皮型),PET-CT示胸膜多發不規則增厚。患者5月來就診,開始規律服用中藥,方用

白英20g,百合30g,知母20g,
乾薑10g,生黃芪50g,當歸20g,
升麻3g,地龍10g,熟地30g,
煅海浮石50g,桔梗6g,枳殼6g,
桑皮15g,葶藶子40g,瓜蔞皮40g,
醋甘遂2g,紅豆杉1袋,蒲黃10g,
紅花10g。

2017年5月22日也就是就診前1天,患者的胸部CT提示:右側胸腔積液,右側胸膜增厚,縱膈內可見多發小淋巴結影。

神奇的是,2017年11月7日,患者複查胸部CT胸膜間皮瘤的瘤體有所縮小,未報縱膈淋巴結腫大,在服用中藥期間,該患者未行手術,未予放化療等其它治療,就憑這一碗碗連續口服湯藥,該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腫瘤科病案分享:惡性胸膜間皮瘤,僅口服中藥縮小病灶見奇效

2017年5月22日胸部CT報告

腫瘤科病案分享:惡性胸膜間皮瘤,僅口服中藥縮小病灶見奇效

2017年11月7日胸部CT報告

腫瘤科病案分享:惡性胸膜間皮瘤,僅口服中藥縮小病灶見奇效

前後對比


按語:

黃金昶教授認為胸膜間皮瘤的主要發病機制為本虛標實,成因複雜。寒溼邪氣侵襲肌表,加之患者平日情志抑鬱不舒,氣機不暢,停滯胸脅。

《素問•評熱病論》中曾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感受邪氣而致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正氣不足之故。

患胸膜間皮瘤的患者,可因寒溼邪氣傷及胸中清陽,還可因素體宗氣不足,陽氣虛弱,不能抗邪於肌表,而致邪氣內陷。

但正氣仍存於內起到一定的抗邪作用,所以寒溼邪氣僅陷於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在胸脅即為胸膜。因胸膜間皮瘤幾乎均可見到胸水。

根據《內經》病機十九條“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更加佐證其本質為寒溼的理論。寒溼邪氣瀰漫,氣血運行障礙,日久則生瘀血,血不利則為水,反過來加重痰溼邪氣,相互糾結,難以祛除。

再者,這種腫瘤常向下腹膜擴張,而少有肺轉移,概因肺氣不甚虛損,而溼性趨下,溼邪下注,浸潤腹膜。至於出現縱膈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多平日喜食肉類及辛辣之品,火鬱在裡。

根據惡性胸膜間皮瘤的發病機制,治療上則應以祛痰,化瘀,扶正並舉。方中黃芪加大用量達到50g,扶正健脾以切斷生痰之根。“痰之本水也,源於腎”,根據該理論,用熟地、當歸補腎化痰。運用質重的礦石類藥材海浮石及祛經遂溼邪的甘遂化痰祛溼,重用葶藶子,瓜蔞皮,桑白皮瀉胸中痰溼邪氣,同時予桔梗,枳殼,升麻調暢氣機,助其升發肅降。當歸、地龍、蒲黃、紅花,活血通絡、祛瘀利水,既防生痰,又可祛痰。方中還用白英,知母清洩肺熱,乾薑加強溫陽利水,紅豆杉抗瘤。全方共奏扶正健脾益腎,祛痰除溼,理氣祛瘀之效。

整理人:劉詩韻

腫瘤科病案分享:惡性胸膜間皮瘤,僅口服中藥縮小病灶見奇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微創腫瘤科主任 黃金昶教授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本頭條號旨在傳播觀點,開啟思路,所發佈文章中涉及的治療方法及方藥,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在有經驗中醫的指導下化裁運用,不要斷章取義,胡亂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