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晉猴實為寧晉侯

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不能忘記歷史、數典忘祖。比如我們廣大的寧晉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寧晉猴”實乃“寧晉侯”。把“寧晉侯”的尊稱誤喊為“寧晉猴”,其實是後來很多沒有文化的外地人的誤傳。

史載最早的寧晉侯——廣武君李左車

李左車(ju)(生卒年不詳),西漢柏人(邢臺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京劇《霸王別姬》中曾經講到,是李左車設下十面埋伏之計,並親自詐降項羽,使項羽深陷重圍,最後自刎烏江。有學者考證,中國象棋中的“車”即指李左車。

據《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人物》載:“左車故里在縣治西南二十餘里小南里村,其處即廣武君封地也。”漢高祖劉邦為表其忠烈,追封他為“陰靈侯”,建廟祭祀,並封其為“雹神”。小南里村有雹神廟和大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李左車故里碑,碑文說:“東里、西里、南里、北里為李左車故居地”。 至今這座雹神廟還保存在小南里村的東口,原在廟中有“崇禎十四年(1641年)”年款的雹神像。

西漢之初還有兩個寧晉侯——禾成侯公孫耳、歷鄉侯必勝

禾成侯公孫耳。《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記載:“高祖十一年,封公孫耳為禾成侯。”“禾成孝侯公孫耳,以卒漢五年初從,以郎中擊代,斬陳豨,侯,千九百戶。十一年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正月己未,孝侯公孫耳元年。”“禾成懷侯公孫漸,五年孝文前元五年丙寅(公元前175年),懷侯漸元年。十四年孝文前元十四年乙亥(公元前166年),侯漸薨,無後,國除。”

禾成侯國都在今河北寧晉縣東北。“禾成”:即和城。《史記(註譯本)》:“禾”乃“和”之殘,“成”、“城”二字《史記》中多通寫。故地在今河北寧晉。《水經·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鉅鹿敬武、貫縣之間。”南和縣因地處和城之南而得名。南和縣始置於西漢,據《太平寰宇記》引《水經注》雲:“北有和城縣,故此縣為南。”

漢初封國分為王國與侯國兩類。功臣封侯稱之列侯,其封國稱之為侯國。劉氏子弟封王,稱之諸侯,其封國稱之為諸侯王國。故《漢書·諸侯王表》曰:“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繁華到什麼程度,史料上都沒有記載,但漢代封王、封侯均封在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歷鄉侯必勝。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寧晉城東25裡置歷鄉候國,屬鉅鹿郡。《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歷鄉:故城在今河北寧晉縣東二十五里。廣川繆王子必勝國,宣帝封。”《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修,卷二百六十三,宗室部,封建第二):“七月封廣川膠王子必勝為歷鄉侯。”《畿輔通志》卷五十八:“厯鄉侯必勝 廣川繆王子,宣帝時封,傳長壽宮東之。今趙州寧晉縣有厯鄉城。”

歷鄉城即今寧晉縣東南部的賈家口鎮歷城村。走進今天的歷城村,你已經沐浴不了歷史的血雨腥風,難以觸摸到昔時的秦磚漢瓦。但它曾經是一個延續幾百年的侯國和縣城所在地。

歷代廮陶侯的歷史記載

追本溯源,史載最早的當屬廮陶侯孟彧。請看《趙州志》清崔允勤撰《孟見遠公墓誌銘》:

敏,《漢書》雲鉅鹿人。廮陶、廮遙則皆隸寧晉。北及橋,寧晉之西北隅,孟氏其望族也。

按:唐武德中左饒衛蒲沂縣男孟賓,其諱客,史稱其遠祖廮陶侯食邑全趙因而家焉。則向之居寧晉之北及橋者是其采邑也。後人多稱叔達為始遷祖,誤。顧叔達之父彧(YU),官太尉。其子仕蜀為大司馬。赫赫其家。叔達獨以甑破不顧見重於郭有道,勸之遊學,而卒不與黨錮之禍,人爭賢之,迄於今,耳熟能詳。即為之子孫者,舉所為廮陶侯,亦幾數典而忘焉。

由此可見,孟彧是孟敏之父,是寧晉縣北及橋村孟氏始祖,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廮陶侯。

孟戫[yù],漢桓帝時為濟陰太守,靈帝中進太常。嘉平六年,任太尉。漢光和元年,罷。《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靈帝熹平六年十二月甲寅初三(178年1月9日)“以太常河南孟彧為太尉。”又同卷:光和元年“(正月),太尉孟戫罷。”孟戫,《隸釋》作“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五十七《漢紀》四十九:“十二月甲寅(初三),擢升太常河南尹人孟戫為太尉。〔按:戫,原作㦽。戫、㦽、彧同。〕” 邵雍《皇極經世》經世之未二千二百四十:

丁巳 大伐鮮卑。孟戫為太尉,陳耽為司空。

己未 諸貴臣下獄,死者相繼,宦氏誣故也。劉郃為司徒,段熲為太尉,張濟為司空。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賢裔部:“孟戫 按兗州府志戫漢桓帝朝為濟陰太守靈帝即位轉太常後為太尉 。”《中國名人志 第二卷》載東漢附傳《孟戫》。

可能大家對孟彧比較陌生,一提孟敏,大家就熟悉了。《後漢書-卷六十八》:

孟敏字叔達,鉅鹿楊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墯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以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因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俱闢,並不屈雲。

孟子古稱“亞聖”,《 孟子世系表》15世:孟戫;孟敏系孟子之16世孫。《幼學瓊林》:“漢孟敏嘗墮甑不顧,知其無益;宋太祖謂犯法有劍,正欲立威。”

亞聖北及橋村有郭林宗《訪孟敏故里北及橋》碑,康熙《寧晉縣誌》:“及橋,在縣西十五里洨水上。為漢處士孟敏故里,見石志。”民國《寧晉縣誌》卷之一:“孟敏故里在縣西十五里及橋村,路傍有碑可考。”

比廮陶侯孟彧更早的廮陶王——劉悝。東漢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勃海王劉鴻薨,無子嗣,國絕。漢桓帝劉志封自己的親弟弟——蠡吾侯劉悝為勃海王,延續劉鴻香火。

延熹八年(165年)一月,劉悝被人彈劾意圖謀反,劉志不忍心誅殺親弟弟劉悝,僅僅將他貶為廮陶王,只有一個廮陶縣的封邑。失去封邑的劉悝後悔莫及,希望能再恢復自己的勃海國,於是通過中常侍王甫聯絡,許諾如果王甫幫其復國之後,可給王甫答謝五千萬錢。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漢桓帝劉志駕崩,遺詔命劉悝復為勃海王。

《後漢書·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太后立桓帝弟蠡吾侯悝為勃海王,奉鴻祀。延熹八年,悝謀為不道,有司請廢之。帝不忍,乃貶為廮陶王,食一縣。悝後因中常侍王甫求復國,許謝錢五千萬。帝臨崩,遺詔復為勃海王。

南北朝時期劉爾頭任廮陶令、封寧晉伯,更有寧晉侯張玄之、廮陶縣侯叱列平叱列孝衝

我國南北朝時期,寧晉縣南曹村劉爾頭任廮陶令,封寧晉伯。明《隆慶趙州志》卷之一:

劉爾頭 寧晉人,以劉後之侄,封寧晉伯,一門貴顯,當時無與為比。

劉爾頭墓在寧晉縣東八里南曹村東,有碑。五代宣穆劉皇后之侄,為魏廮陶令,封寧晉伯。

張玄,字祖希,任吏部尚書,後任冠軍將軍(冠軍是將軍的名號)、會稽內史。張玄很有才學,名望很高,僅次於謝玄,當時稱兩人為南北二玄。《姑蘇志》卷四十六記載:

張玄之,字祖希,澄之孫也。……孝武時封晉陵侯(一雲寧晉侯),歷吏部尚書,出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與會稽內史謝玄同時之郡,論者以為南北之望玄之名亞於玄,時亦稱南北二玄,卒於郡。

檀道鸞《續晉陽秋》《世說言語第二》:

張玄之,字祖希,吳郡太守澄之孫也。少以學顯,歷吏 部尚書,出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與會稽內史謝玄同時之郡。論者以為南北之望。玄之名亞謝玄,時亦稱南北二玄,卒於郡。

《北齊書》列傳第十二《叱列平傳》:

叱列平,字殺鬼,代郡西部人也,世為酋帥。平有容貌,美鬚髯,善騎射。襲第一領民酋長,臨江伯。孝昌末,拔陵反叛,茹茹餘眾入寇馬邑,平以統軍屬,有戰功,補別將。後牧子作亂,劉胡侖、斛律可那律俱時構逆,以平為都督,討定胡侖等。魏孝莊初,除武衛將軍。隨爾朱榮破葛榮,平元顥,遷中軍都督、右衛將軍,封廮陶縣伯,邑七百戶。

東魏時期,武定八年(550年),叱列平進封爵位為廮陶縣侯。兒子:叱列孝衝,襲爵廮陶縣侯。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四 《封建考》十五:;“叱列平,代郡西部人。以軍功封廮陶伯。子孝衝嗣。”

明代寧晉伯劉聚被追封為寧晉侯

寧晉伯劉聚。成化七年封。《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七:

成化十年五月乙酉朔,追封寧晉伯劉聚為寧晉侯。聚卒,未受誥券。其子祿請追封諡號,吏部言諸司職掌未有伯追封侯例,詔特賜勳號,並諡。

寧晉伯劉聚之後,後代依次為劉祿、劉福、劉嶽、劉文、劉良璽、劉斌、劉應芳、劉天錫、劉光溥。

明王朝先後封建於順德府的親王,內丘縣有恭僖王朱幼填(傳八世),廣宗縣有懷靖王朱幼妹(一世除),唐山縣有悼僖王朱幼嬌(傳八世),平鄉縣有榮順王朱祁鍃(傳五世),隆平縣有悼康王朱厚焴(一世除);外戚有安昌伯錢承宗、慶陽伯夏儒;勳貴有平鄉伯陳懷(傳四世)、南和侯方瑛(傳六世)、鉅鹿侯井源、邢臺伯馮彬、隆平侯張信(傳十世)其中,除井源、馮彬為死後追封,徒有虛名外,其餘皆為實封,他們在封建地佔有大量田園莊產。

寧晉猴實為寧晉侯

“寧晉猴”是對 “寧晉侯”的嚴重歪曲和誤導和造謠

通過對寧晉侯的追本溯源,不難看出寧晉侯是歷代朝廷對有功之臣的封賞和尊崇,作為一個寧晉人,大可不必對“寧晉侯”這三個字妄自菲薄,自慚形穢。不信請看有關報道;

【走進魅力村鎮】《寧晉小河莊村:從矮矬窮變高富帥!》(河北廣播網 ,2015年5月12 日,河北電臺記者胡保民、馮慧傑、杜巖卿、芳芳、曹力、顏力鷗,邢臺臺記者秦慶祥採製)

“我是記者芳芳,祖籍就是河北寧晉。小時候我從來不願意跟別人說我是寧晉人,因為怕他們喊我‘寧晉猴兒’。

《牛城晚報》2016 年 1 月 23 日《寧晉猴兒》:

作為寧晉人,已經在邢臺市生活了10年,每次自我介紹,斷不了有人故作神秘地說:“寧晉人精啊!”,同桌的人當然意會,邢臺縣人、隆堯人或者南宮人都有可能面帶笑容,把話說白:“寧晉猴”。

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寧晉猴”說出來。

有網友撰文說,寧晉在元朝左右的時代,出了一個侯爵,全名“段德隆”,以蘇家莊鎮段羊杯村為中心,方圓一百多里盡為其跑馬圈地的封地。後人的言論中“寧晉猴”中的‘猴’字的本字為“候”。張寶麟老師也在其博文中說:“寧晉人被戲稱“寧晉猴”,實際是錯誤的,而應叫“寧晉侯”;但並非如其所言“即段德隆封京兆郡侯而得。”至於網上盛傳的“寧晉猴”的來歷來源於明朝王之棟放糧,並且美其名曰是皇帝的御說,則不見史記記載,查無實據:

話說,明朝萬曆年間,河北河南等地連年災荒,朝廷派寧晉人王之棟放糧救災。皇上口諭:“過河放糧。”意思是過了黃河放糧。王之棟心存私心,過了滹沱河(寧晉在滹沱河南)就把糧放光了。皇上追問起來,王之棟稱按口諭行事。皇上無奈自嘲說道:“這寧晉人比猴還精,真是寧晉猴。”

綜上所述,正如眾多網友所言,“寧晉猴”,這三個字,是對寧晉人社會聲譽、地位、與品味的歪曲與誤導。前些年貌似是在二十年之前的時間段,寧晉人在外面還為這個聲譽被外界歪曲的事情,發生過相應的事件的。

中國各地,無時不代的皆有名人輩出,才子閃現,大家作為寧晉人,不要因為不瞭解寧晉的歷史,把多少引以為傲的事情本質,詮釋成不上臺面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