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馬岐先生,原名增祥,藝名祥曾,北京人,出身曲藝世家,父親馬連登、兄馬增錕、姊馬增芬等均為著名曲藝家。馬岐先生為著名曲藝弦師,著名評書演員。

下文為馬岐先生回憶裘盛戎大師的文章:

六十年代末一個冬雪紛飛的夜晚,我到西河沿裘盛戎老師家中去拜訪。在一間雅緻的小客斤裡受到了裘老師的熱情接待。還沒容我說什麼,裘老師就興致勃勃地說:“解放前,我在天津中原公司樓上游藝部聽過你父親馬連登說的評書《大隋唐》、還有陳士和說的《聊齋》。我也愛聽曲藝段子,劉寶全、白雲鵬、小彩舞的京的大鼓,你姐姐馬增芬同志的西河大鼓,還有梅花大鼓,都能使我入迷。解放後,又聽到了馬增蕙同志的單絃,也很有特色。”

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裘老師不僅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京戲事業,同時也熱愛曲藝、而且還是曲藝家協會的會員。聽說,他不但好聽曲藝,研究曲藝、並以曲藝為借鑑,豐富了京劇花臉的唱腔和表演方法。因此,我們的談話就從這開始了老師對我說:“表面看起來,曲藝要比京劇簡單、其實不然。我們是:多人共演一戲”,你們是・一人分演多角”,其中有很多學問我就向曲藝老前輩學習到不少東西。

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劉寶全

比如,京韻大鼓老前輩劉寶全先生的演唱,對我就有很大啟發。他不僅嗓音清脆,歌喉婉轉,更長於人物性格刻畫。他演唱《長坂坡》,把溫柔敦厚的糜氏和赤膽忠心的趙雲,刻畫得栩栩如生。演唱《刺湯勤》,把剛烈豪俠的雪豔和陰險奸詐的湯勤刻畫得活靈活現。記得有一次聽他的《鬧江州》,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至今難忘。

劉老先生本是老生嗓兒,但為了刻畫李逵這個人物、竟使了一個粗獷的炸音。記得唱詞是:張順說:“前一次你把我的魚買,直到如今未給錢,我這裡有就是不賣,朋友吃魚等來年。李逵岸上將腳跺,嘿!我怎麼會上不去他的這隻船!炸音就使用在這個嘿字上,一下子,把個草莽英雄——李逵的性格,突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對了!就是這個嘿”字,使我想起一件難忘的往事來。有一年,在上海演出《大名府》,接道理我應扮演李逵,但師弟袁世海先扮上了,我只得扮演索超。為了演好索超這個“急先鋒”式的人物,我想起了劉寶全老先生演唱的李逵。上臺後著意地加強了對這一人物的刻畫,特別是按劉老先生的“範兒”,喊出了一個炸音“嘿!”竟贏得了滿堂彩。總之,吸取劉派京韻大鼓擅長刻畫人物性格的這一優點、對我扮演京劇中各種不同角色,有很大幫助。”

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裘盛戎《連環套》劇照

劉派京韻大鼓唱腔高亢,繼承人中不乏佼佼者,小彩舞同志就是一個。記得她在唱《桃花莊》時,末一句唱詞:“自古的英雄豪傑翦惡安良!中的“英雄豪傑”四個宇的唱腔,向上翻了兩個八度,然後迂迴跌落,“翦惡安良”四個字又復舒展開來。這種唱腔處理方法、給了我很大啟示。我在唱《盜御馬》的“飲罷了杯中酒換衣前往”時,其中的“杯”字,就是運用了京韻大鼓的唱法。”

說到這兒,老師喝了口茶,然後又接著講:“白雲鵬老先生唱京韻,並不以高腔取勝,但是別有所長。

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白雲鵬

至今,我還能背過白派京韻大鼓《孟姜女》中的幾句唱兒。”說著,裘老師低聲哼唱了起來:封建春秋秦始皇, 修築長城把民殃。害盡蒼生天下慘,毒流四海鬼神傷。焚書坑儒凌辱教化,那管國亂是任意地張狂。唯有那範杞良之妻孟姜女,是一團乾坤正氣、貞烈賢良,果稱世無雙。自從那夫修長城離別後,嘆佳人形容受損她的粉面黃。胭脂有意辭愁臉,翠黛無心也懶梳妝。暗想到我丈夫受苦在何處,也免不了搬磚攜瓦晝夜忙。他的身軀太弱有誰憐念,官長強迫苦非常。想到那打罵臨身君怎受,叫你妻連心萬里掛肚牽腸啊我還越發地悲傷。

撇的奴獨受空閨燈影兒暗,每夜裡常想到月落西方。自對著天涯白雲片片,秋風古道紅葉飛揚。似這等斷腸的景況叫奴何時了,想我那苦命的郎君何日還鄉,才能夠鳳求凰?奴不免一身萬里尋夫主,總死在黃泉路上也應當。這佳人膽似金石心似鐵,哪管那鞋弓襪小路途長。布裙荊釵含嬌斂豔,風吹雨淋淡月斜陽。獨尋夫主心已定,她是親送寒衣到邊疆。觀見些落葉霜林風乍冷,江楓漁火雁成行。茫茫天地夫何處,浩浩乾坤自奔忙。嘆佳人蓮步兒難移腳掌兒痛,柳腰兒嬌酸粉口兒張。行李雨具沉又重,那力氣單薄自勉強。淚珠兒痛灑西風空自苦,蒼天吶,何日裡才得見夫君範杞良啊,我們一同還故鄉。

評書名家回憶裘盛戎:入迷曲藝,研究劉寶全、小彩舞、白雲鵬

接著他說:“白派京韻大鼓好在哪裡呢?主要是噴口好,講究吐字發聲,字正腔圓,每個字都能清清楚楚地送到觀眾耳朵裡去。這一點對我們處理唸白,頗有啟示。試想,《法門寺》中賈桂念狀子,若吐字不清,囫圇吞棗,怎麼成呢?光耍嘴皮子,念得沒滋沒味,也不行。

所以、唸白嘴裡一定要有勁兒。我演《盜御馬》自報家門時,對“姓竇名爾墩,人稱鐵羅漢”這一句,就特別注意吐字發聲,力求鏗鏘有力,有筋勁兒,有嚼頭兒,”老師一番話,在我心中引起了難以平靜的波瀾。象他這樣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能夠如此虛懷若谷,廣求博採,汲取姐妹藝術的優長,不斷豐富自己的演唱技巧,這種精神十分值得學習。

(據馬岐先生《裘盛戎研習曲藝》趙其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