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舞臺不可過度使用幕布

戲劇家焦菊隱曾說,話劇是佈景裡出表演,京劇是表演裡出佈景。講的就是京劇在舞臺幕布設置中的基本原則:表演帶動場景,而非場景帶動表演。這也是京劇美學的主要特徵之一。近年來,部分京劇作品過多使用舞臺幕布、錯誤使用舞臺幕布的情況屢屢發生,值得業界深思。

舞臺幕布的使用要符合時空變化。很多京劇作品在佈置幕布時忽略了場景的時空變化,導致淪為笑談。最近在電視上看了出《白蛇傳》中的《遊湖借傘》,舞臺的大幕上畫的是湖,下邊砌著牆圍子(說明舞臺是陸地),白娘子、小青、許仙表現為坐船狀,有船伕在划槳。又看到一出復排的《西施》,范蠡與西施二人坐船閒遊,大幕上畫的是一個有邊界的湖。這兩個幕布給觀眾的印象都是舞臺是陸地,但表演中舞臺是湖面,這就錯亂了空間位置。

舞臺幕布的使用要注意與場景貼合。曾看過一次彙報演出《野豬林》,高衙內等人說去東嶽廟,眾人在舞臺上走了一個圓場,觀眾明白這是走了一段路程。令人詫異的是,大幕上的景觀全然未變,怎麼就到東嶽廟了呢?傳統京劇中強調的是動作和唱詞,卻不會有人質疑時空變化。這種對比不僅是藝術形式上的不同,更是導演、舞美等主創人員對場景變化的熟悉程度不同。

舞臺幕布的使用不能喧賓奪主。近年來,一些新排、復排的作品幾乎都在大幕上畫有宮殿、村落、屋宇等,但很多時候這些幕布內容往往是為了裝飾而裝飾,與演出內容不相干,甚至容易讓觀眾的注意力發生轉移。如某劇團演《四郎探母》中的《見弟》一場,楊六郎坐大帳,大幕上畫著亭臺樓閣、茂密林木,難道楊延昭不在大帳或屋廳內而是在院落審問不成。又如,《女起解·玉堂春》的舞臺幕布上亦畫滿了各種圖案,讓觀者眼花繚亂。太過蕪雜荒誕的舞臺幕布有悖於寫意藝術的理念,且讓觀眾看不清劇中人的形象、身段、表演。就像一些演唱會,舞美設計者往往在大幕上增添一些光怪陸離的動態畫面,使人眼花繚亂,只顧得上適應光線變化而非欣賞藝術了。

舞臺幕布的濫用還容易引起年輕京劇演員表演水平的下降。京劇傳統表演中,用動作和唱詞即可很好地表達出場景變化,這也是京劇的魅力之一。京劇《打漁殺家》中,蕭恩、桂英父女出場做划槳、搖櫓狀,且蕭恩唱“父女打漁在江下”,觀眾則明白他們是在劃一只船;蕭恩跳上岸固結纜繩後跳回船上,這時蕭恩和桂英在船頭和船尾做的動作是一起一蹲、此起彼伏。《英雄義》(《水擒史文恭》)中,演員一邊模仿撥水動作一邊做出交手動作,讓人一看便知是在水中搏鬥;《託兆碰碑》中,楊令公用顫抖的雙手捂胸,用髯口貼近面頰,手墊著袖子接觸鐵器,加上風聲,觀眾便知是寒風凜冽的冬天。這些動作讓觀者一看便知身在何處,又何須幕布?與之相反,曾看過一出《八珍湯》,劇中人在下著漫天大雪的舞臺上唱、做、表。但用此寫實的手法怎能培養、鍛鍊演員的表演能力呢?據說,裘盛戎演現代戲《雪花飄》時,舞美設計者欲在舞臺上搞真實的下雪效果,裘先生反問:“那還要我演什麼?”

京劇遵循的是寫意的戲劇觀和虛擬的表演藝術,在有限的舞臺時空表現無限的生活時空,擁有廣闊的心理和想象空間,也被譽為最富於藝術性的表演手法。明代戲劇家王驥德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用之貴虛。還京劇演員一個清晰、明亮、恬靜的舞臺環境吧。

(作者系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高校京劇委員會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