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会灭亡?

崆峒悟道


汉文帝时的贾谊《过秦论》总结秦二世而亡原因:“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的兴起非常迅速,灭亡更加迅速,战国时期震慑天下的秦国在灭亡了关东诸国后,竟然短短十五年后就灭亡了,超越了最大胆的想象,但这竟然是事实,是历史,原因何在?这是以后所有政治家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战国时期的秦国强大在于建立了一套以首功制核心的军国主义体制,所有男子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以获取敌人的首级数计功封赏;为了维系这个体制,实行严刑峻法,户籍管理极为严密,保甲连坐,严禁人口流动,政府横征暴敛,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精密运转的耕战机器,所有人都是这台机器的零件、齿轮。



但是这一套耕战军国主义体制只适用于扩张时期,因为可以掠夺关东诸国的土地、财物封赏立功的将士,一旦扩张停止,这一套体制就无法继续运转,秦军也就失去了战斗目标,这也是始皇帝在统一六国后仍然北征匈奴、南伐百越的原因之一。秦的统一仅维持了十来年并非偶然,30年为一世,一个政权的前30年最危险,因为被统治的民众绝大多数都是前一政权或故国的臣民,不仅对新政权没有认同感,甚至怀有仇恨。因此秦在统一后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以仁政化解敌意,让时间消除仇恨,这样过了一代人(30年)、两代人(60年)后,旧时代的人逐渐老去、死去,治下都是出生在新政权的人,他们自然会形成对新政权的认同。



但秦统一后,不仅没有采取怀柔政策,而且变本加厉,耕战军国主义体制并没有改变,而且推广到了关东诸国,以严刑峻法维持横征暴敛以及高强度的劳役兵役,大量关东诸国的青壮年男性死于服役的路上和工地,这种人口灭绝式的政策不可能不激起反抗,底层民众和被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政策迫害的社会中上层,以及对秦抱有血海深仇的六国旧王族、贵族相结合,整个关东诸国各阶层的民众都是秦的死敌。因此即使没有沙丘之变扶苏继位,甚至即始皇帝长寿,也很难避免秦的迅速灭亡,陈胜大泽乡起义仅仅是导火索,而这样的导火索无处不在,一旦点燃无处不在的干柴,烈火就会迅速蔓延。这就是贾谊总结的“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沙丘之变直接促使秦的核心基本盘崩解,一位立意摧毁大秦的赵高执掌了朝政,更加速了秦的灭亡。


侯杨方


答: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中行偃1


秦朝灭亡根在自己乱法,而不是秦法太烈,搞的工程太多。秦始皇在世时,秦法未乱,谁造反也不会成功。秦始皇去世,赵高、李斯乱法,动摇秦朝统治根基,六国才有机可趁,天下大乱。现代考古已经证明,《史记》陈胜、吴广造反的理由根本不成立,司马迁在这里说了假话。阿房宫压根不存在。汉朝延用了秦法,也证明秦法不是致乱的理由。


沉140769451


秦朝灭亡,很多人说是因为秦法暴戾,民不聊生所致,我要说“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商鞅之法,让秦国鹤立鸡群,短短数年一跃成为独立抗衡六国的强国,所有人都预见了变法的好处。但是,商鞅却因为得罪太子而身首异处,以致秦国只学会了强国之法,而遗漏了统一后的治国之道,王朝在短短数年也倾然崩塌了。

商鞅入秦时,实际是带了三套治国方案供秦王参考的。商鞅虽被认定为法家,却并没有首先将法家强国之霸道推荐给秦王,而是把五帝、西周时期的帝道、王道作为首选。帝道的目的在于百姓安居乐业,王道的目的在于维护礼法统治,对缓和阶级矛盾,增加人民福祉颇有益处。但秦王对这两套方案却并无兴趣,仅以打哈欠来回应商鞅的侃侃而谈。第三次觐见时,商鞅才将春秋时期盛行的霸道和法家的强国之术交给了秦王。此时的秦王,不仅没有丝毫无趣,更是连续几天几夜都拉着他畅谈国政,最后竟力排众议命其为“大良造”,主持全国的变法及国政。

结果已众所周知,秦国完成了变法,屹立于六国之首,商鞅却被“车裂”,后人讽刺其作法自毙。随着变法的现世利益,秦国此后朝着变法的“通途”便一去不返了,再也没人提及商鞅觐见秦王时首先拿出的帝道、王道两套方案了。商鞅为什么不一上来就向秦王推荐变法的强国霸道呢?因为他知道变法有利有弊,掌握不好,随时有亡国的危险(正如秦二世而亡)。

以商法治国,好处自不必说了,这里只谈谈商鞅看到的坏处。需要指出,不管主观上我们是否承认,事实上人的身心都是有极限的。基于此,人都需要休养、调节自身,才能继续后来的工作。人是如此,一国也是如此,基于当时的生产水平,一国的国力也是有限的。战国时期,国家尚且可以通过扩张来弥补一些战争中的消耗,倘若敌国被消灭,甚至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所以,商鞅变法正如一股兴奋剂,把国家的力量短时间集中到一点,爆发出无限潜力,其中的损耗依靠战争获取。此时秦国犹如虎狼,而六国却是圈中羊群,羊都吃完了,狼却不改变生存策略,最终也只能被自己消耗殆尽。长期高强度的作业,却得不到有效补充,人民最终不堪重负,铤而走险,致使一个梦想千秋万代的帝国,二世终结,也情有可原。

很多人假设秦国是否可以改变严苛的律法,或者扶苏即位来缓和阶级矛盾,给秦国以喘息甚至延续的机会。殊不知,现实利益面前,如没有商鞅般经国济世的才能,和秦王力挽狂澜的决心,变法难,不变法更难。所以说,秦国兴也商鞅,败也商鞅,他人根本无从着手。


矛与盾1949


秦皇年迈,放任赵高乱国而已。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详细的分析那是要写一本书了。其实是秦国法律决定了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秦孝公到嬴政统天下一直贯彻执行且不断加强商鞅法,秦国人是习惯了,而其他六国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酷法。虽然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秦国法律也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残酷无情,但相对于其他国的人是实在无法接受的。这是其一。其二,商鞅法是战时法,一切为了战争服务,统一天下后要继续执行这样法律是不可行的,必定会加重民众负担。最后,秦始皇暴毙后继承人问题,胡亥的能力没办法跟扶苏比,赵高让胡亥当上了皇帝,自然要捞好处的。铲除异己,滥杀功臣皇亲,有能力的,能打仗的基本杀完。陈吴起义后天下兵马除了在南越的五十万,其他也都所剩无几,直到刘邦打到咸阳。

还有其他原因。以后慢慢说了


阑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说秦始皇的问题吧,毕竟胡亥的问题其实已经是人尽兼知了。

秦国奋六世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终二世而亡,让人唏嘘不已。

始皇帝励精图治,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产生了深远而根本的影响。但是一种改革势必要影响一些六国遗老贵族的利益,而这些人在当时又是知识阶层,主导着社会舆论的导向,最初始皇帝也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手段拉拢,但是没有成功,公关学真的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始皇帝没有用好,一通热脸贴到冷屁股上,最终气急败坏,焚书坑儒,天下士人瞬间就变成了苦秦久矣。舆论倒了,叛乱有了,但是这些小问题对始皇帝这样的能人来说,也根本不是问题,如果秦国还能有一个明智的君主,那么也不至于最终滑坡。

这就是始皇帝陛下的第二个问题,传位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他的话说一不二,却奈何人走茶凉,胡亥上位,扶苏自杀,历史不能重演,我不能想扶苏如果即位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胡亥可真是一个极品了。

总归我觉得出在始皇帝手里的问题有两个,这也直接导致秦国灭亡,当然历史旁观者清,也可以说旁观者不清,没有身处那个环境,那么也没有办法去评判对或者错,也许换了其他人还不如始皇帝的所作所为。至少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公关不到位以及继承人问题是最终导致秦国走向了灭亡,也成就了汉族的诞生,秦国一切努力的硕果都在汉朝获得了丰收


落笔沉浮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短短的十五年,平定六国的秦王朝就此灭亡。

对于秦的灭亡,我想历朝历代也没有比此更为令人心痛与惋惜的了。

秦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到秦始皇。

那是老秦人几百年的惨淡经营、呕心沥血,历经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拼搏,沐浴了多少风雨坎坷,自强不息的民族、圣明英勇的君主、勇敢无畏的战士。

多少次的风云剧变,多少次的危机重重,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自强进取的心声。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又是何等的团结、又凝聚了几何力量,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君被称为虎狼之君,一个六国眼中的夷蛮之地、野蛮之族,又是如何从昔日的羸弱不堪一步步成长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强国, 因为狼性与野性。

因为有“狼心”,所以敢为;因为有野性,所以东出征讨。

因为信念的支撑,因为团结的力量,终使它富强!

从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纵横再到崛起,历经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等能臣良将的辅佐,在风雨中终立足脚地,秦人为统一而付出的百年长久努力与秦王朝短短数十年的灭亡进行对比,唏嘘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