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向死而生

我们大多数人都显然毫不怜惜地毁灭着形而上学。我们从未遇到过有谁承认形而上学;我们的藏书《表象与实在》落满了尘土;而我们大多数人从未读过《存在与时间》 。

海德格尔是我接触西哲之后最害怕的一个人,相较于罗素、基尔凯戈尔、尼采等人,他写的《存在与时间》,就如同看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内心是完全崩溃的。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足够晦涩难懂的书(真的和翻译无关)。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可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含义,并准确的用语言表达。所以尽管不太情愿加诸文字,但还是很想把感悟写下来,一来是很有必要的,二来可以厘清发散的思绪,廓清思想的边界。

人进入世界是被抛状态。无法选择自己存不存在,因为他已经存在;无法选择自己存在的世界,因为已经被抛给了他存在于中的那个世界。这意味着人尽管承载可能性,同时也承载更多的不可能性。生存在于可能性的选择,而我们时刻生存于无可选择的世界里。

《存在与时间》:向死而生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叔本华说:只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而海德格尔则更进一步,但他并没有否定生命意志。他正确认识到正是因为人类丧失了自我,陷入了非真本的生存,所以才会发生死亡。海格德尔提出:向死而生。即人们不能逃避对死亡的思考,死亡与人求生本能的矛盾会迫使人们回归真本,也即海格德尔提出的“怕”和“领会”。人类害怕死亡,而死亡强迫人类“领会”,领会在佛教中就是觉悟,在基督教中就是试探。相对于尼采的“超人”,海德格尔提出了“常人”,也即在虚伪中生活的人类,他们逃避死亡,一生庸庸碌碌,糊里糊涂就死亡了却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存在与时间》:向死而生

那么,时间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其本质又是什么?

一切事物的存在是在对立统一中,所以,是相对存在。也就是说,相对他存在,相对你可以不存在,时间这一事物也是一样。

时间是人类主观概念的范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物理概念。如果要追寻本质,那就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以物理学去理解“时间”这个概念,将毫无意义,因为这是主观概念已经定义的概念,再以主观概念去重新回顾,这不是一个思考,这只能是学习。

所以我们所定义的时间概念,是自我相对存在的一个概念,而非本质复合的存在。在以外的存在者都是现成凝固的,于它们没有时间性可言,只有对于此在,时间才有意义。

流俗的时间观是线性地流失,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切由过去的时间推动。

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将来为核心。因为此在始终处于去存在(to be)之中,始终面向未来,所以此在才具有时间性。时间性就是to be最直接的体现。时间的三层结构是

将来、曾在、当前。此在是没有过去的时间的,而是由将来规定着当前,并渗透于曾在和当前之中。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此在由先行于自身存在是曾在,被抛入可能性的境遇中是对应将来,而当前则对应着沉沦。

《存在与时间》:向死而生

把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为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意义。这里的时间是非线性的,而是近乎立体的统一结构。

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当成思想的对象,导致了“在的遗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德格尔重构了基础存在论,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不再被作为一个客体讨论,存在与作为存在者的人是无法分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