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前半生

德國作家歌德說: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我的母親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樣的快樂。


母親的前半生

01

我的奶奶一輩子生養了十三個孩子,由於貧窮和醫療條件限制,只成活了五個。

父親是家中老大,他有兩個比自己年齡小很多的弟弟和妹妹,由於在父親之前,奶奶已經失去過兩個孩子,所以爺爺和奶奶十分疼愛父親,從小他們就給他定了娃娃親。

母親不識字,但心靈手巧,積極樂觀,能幹活,肯吃苦,不管遇到什麼樣困難她都能想辦法解決。

即使這樣,她小時候經常被舅媽欺負,又是打罵,又是不給吃喝,由於父親當兵幾年未歸,他和母親的婚事一拖再拖。

舅媽生怕母親嫁不出去,早早就把她趕出了家門,她靠給人編草鞋活了下來,二十四歲嫁給父親,成為一名軍人的妻子。

02

從一個窮家到另一個窮家,母親的身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父親的弟弟妹妹們年齡還小,她要供他們上學。父親常年不在家,操持家務的重任落在了母親的肩上。

同樣的年齡,只因她是嫂子,是兒媳,是妻子,就要比別人承擔更多。

母親二十五歲時生下她與父親的第一個孩子,可惜是個女兒,一直盼望有個兒孫的爺爺,十分疼愛這個孩子。但同時母親也受了很多委屈,只因她沒能生下兒子,脾氣暴躁的爺爺,在母親面前常常指桑罵槐。

每當父親發來電報讓母親去部隊探親時,爺爺就會說一些冷嘲熱諷的話。

那些年,母親出趟遠門,真是要看好幾天的臉色才行,父親寄來的糧票和錢,從不給母親花。

一家人的生活離不開母親,卻又生怕她多花一分錢。

03

母親生我時難產大出血,休克兩個多小時,在醫生都放棄治療的情況下,她頑強的活了下來。

認識母親的人都說她是個奇蹟,可我的爺爺並不覺得這是一件什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為母親生下的又是一個女孩。

我出生的第二年,奶奶生病住院,血癌晚期,沒過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同一年,爺爺中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親遠在縣城上班,叔叔和姑姑們眼瞅著母親,她是他們的主心骨。

母親一邊照顧爺爺,一邊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為老人縫製壽衣。

半年後爺爺去世。

母親常說,爺爺靠一根要飯棍拾掇了一家子人(爺爺是上門女婿),不容易。她對叔叔和姑姑,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

爺爺奶奶去世後,母親為二叔和三叔張羅著娶了媳婦,把大姑和小姑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

她既是媒婆又是家長,她說自己不能讓沒孃的孩子受一點委屈。

04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好難。

為了父親的家,母親既當婆婆又當媽媽,幾乎耗盡了她全部的心血。她親手送走了公婆,卻沒能在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時見上他們最後一面。

這成了母親心中永遠的痛。

三十八歲那年,母親又一次不顧生命危險生下弟弟,那兩年她心情特別好,覺得自己的人生圓滿了。

她像一個男人一樣拖土坯,拉磚木,砌牆上泥,硬是給自己收拾了一座新院子,她以為自己要苦盡甘來了,以為一家人可以快樂和睦的生活在一個院子裡。

可她美好的心願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矛盾中變成了泡影。自從住進新房,二叔和二嬸就沒完沒了的吵架,二嬸動不動撇下孩子離家出走。

她仗著孃家人撐腰,對二叔十分刻薄,母親被逼無奈,帶著我們搬出了新院子。

母親說,他們是我看著長大的,都讓給他們吧。

原以為搬回原來的舊房子就平安無事了,反正有手有腳,不會餓死人。

05

母親搬出來不久,在外打工的三叔,帶著一身的怨氣,讓母親也給他分個家出來。可那個時候,母親已經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可以分給他了,她自己也有三個孩子要養活。

依然記得當年,三叔當著村支書的面,咄咄逼人的樣子,他說就算家裡的一根針都要分得清清楚楚。

母親告訴三叔,這些年他一直都在外面,家裡的每一顆糧食都是她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憑什麼還要給他一個院子。

三叔瞪大眼睛,憤怒的他手拿剪刀,顫抖著刺向母親,那一幕成了我腦海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母親沒有受傷,但一病不起,四十一歲的她帶著絕望和遺憾,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村子和她熱愛的一切,到很遠的地方治病療傷。

06

有人說:母親是本翻不盡的書,是座看不盡的遠山。

我一直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直到自己嘗過了做母親的痛苦,才知母愛的堅毅和寬厚。

“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母親的前半生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悲涼的,孤獨的,她把一切獻給了一生渴望和睦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