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闻一多本姓文,是爱国英雄文天祥后裔

诗人闻一多,也就是将武大所在的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的那位,曾经担任过武大首任文学院院长。他也是一位民主斗士,因反对专制和独裁统治,1946年在昆明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中学课本收录了他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演讲》。现在武大樱顶仍有一尊他手握烟斗、表情凝重的青铜雕像,给过往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是诗集《红烛》、《死水》的作者,也是澳门回归前夕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那首《七子之歌》的词作者。鲜为人知的是,这么一个大诗人当初赴美国留学,学的却是美术。所以有人说,他写的诗富有立体感,色彩也很突出。闻一多也提出过,诗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还要有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更鲜为人知的是,闻一多原本不姓闻,而是姓文,而且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或者旁系后裔。为啥这么说?首先闻一多自己对此进行过初步考证。1916年开始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其中披露了他自己有关家族历史的一番感想。当他读到张玄羽《支离漫语》中载有淮阴候韩信的后代取其姓右半,改姓韦,逃至南粤,被赵佗善待,其族世豪于海滨的故事时,闻一多感慨道:“余祖信国公天祥,军聩于空坑,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乡,改文为闻,史亦失传,而家乘相沿久矣;其也取韩这半为韦事将毋同?”他还因此质疑史书上说文天祥二子皆亡、家属皆尽的记载是“尽信书不知无书”。

“我们从哪里来?”这可是件困扰历代哲学家的头号命题。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文史学者闻一多。他也想搞清楚,自己的家族究竟来自何方。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就有过这样的寻根之问,想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因资料匮乏只好作罢,在日记中无奈写下“不得其详”。

诗人闻一多本姓文,是爱国英雄文天祥后裔

湖北浠水闻氏家族一直流传着闻家实际上是文天祥的后代,为避元乱,才从江西吉安老家出逃至浠水并改文姓为闻姓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写入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浠水县。族谱记载是一回事,但究竟是否真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中国人修谱,总喜欢将自己的老祖宗往“非富即贵”的大人物身上靠。而且“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起源于百家姓里的“闻人”复姓,后来简化成闻姓。

1995年,在孝感市图书馆工作的闻一多堂侄闻立法经过一番考证以后认为,浠水原本没有“闻”氏,从“文”改来的可能性很大。他还考证出逃至浠水的闻氏始祖闻良辅就是文天祥的次子文佛生。但这番结论似乎难以让人信服。

1999年9月,闻一多百年诞辰之际,在武汉召开的“’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馆长龚成俊与纪念馆另两位研究人员朱兴中、王润一起提交的论文《关于改“文”为“闻”的考证》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考证出:“闻一多与文天祥同根共祖,但闻一多不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而是文天祥的家族的旁系后裔。”而且这一结论基于最新发现的史料,证据确凿,很有说服力。

诗人闻一多本姓文,是爱国英雄文天祥后裔

闻一多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门前

都说浠水闻氏始祖闻良辅是文天祥后代,龚成俊等人便去江西庐陵翻文天祥嫡系家族的族谱,前后五代都没发现有“良辅”这个名字。当然,古代的人没有身份证,也不用登记户口,很有可能改了名。那就如大海捞针,很难查到确实的证据了。但是,龚成俊等人转念一想:闻良辅会不会是文氏家族的旁系成员呢?

1999年8月,听说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有文氏后人聚居,而且跟文天祥有关。3位研究者风尘仆仆赶到这里,终于有了意外的发现。文天祥的堂兄文天祯的第22代孙文明杰、第24代孙文尚雄、文尚志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共14本的《文氏宗谱》。其中的《江右统宗世系》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文良辅”这个名字。这令他们喜出望外!通过比对《文氏宗谱》和浠水《闻氏宗谱》中的世系图,他们还发现:不仅“良辅”二字完全相同,而且两人籍贯也一样,即同为江西吉安人。另外,从宗谱上看,这两组世系衔接吻合得恰到好处。《文氏宗谱》中文良辅以后“世系未详”,说明他本人下落不明。《闻氏宗谱》中自闻良辅以上又恰好“谱牒无存”。一个来无影,一个去无踪,二者正好对得上。而且最重要的是,经过3位研究者对年代的一番推算,发现文良辅和闻良辅两人很可能是同时代的人。那就不是巧合了,几乎可以形成定论:此文良辅即彼闻良辅也。这个研究结论与浠水闻氏家族流传的“改文为闻”的传说遥相呼应。这样说来,闻一多本姓文没有多少问题,只不过很可能不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而是文天祥家族的旁系后裔。反正闻一多后来的拍案而起、舍生取义与“正气歌”的作者也算是一脉相继。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也算是好的家风吧。

诗人闻一多本姓文,是爱国英雄文天祥后裔

闻一多先生在治印

最后,让我们来重读两段闻一多早年的诗歌《故乡》,重温一个游子炽热的乡愁:

先生,先生,世界是这样的新奇,

你不在这里遨游,偏要哪里去?

我要探访我的家乡,我有我的心事;

我要看孵卵的秧鸡可在秧林里,

泥上可还有鸽子的脚儿印“个”字,

神山上的白云一分钟里变几次,

可还有燕儿飞到人家堂上来报喜。

……

先生,先生,你为什么要回家去?

世上有的是荣华,有的是智慧。

你不知道故乡有一个可爱的湖,

常年总有半边青天浸在湖水里,

湖岸上有兔儿在黄昏里觅粮食,

还有见了兔儿不要追的狗子,

我要看如今还有没有这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