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前几天,陪孩子在楼下广场玩。

一位妈妈手牵着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在广场上来回走动。

时不时地能看到,小男孩总是努力挣脱妈妈的手想要自己走。

可每次挣开,妈妈立刻又去牵住他的手并反复说道:“妈妈牵着小手手,要不然宝宝会摔倒,会疼的。”

小男孩一脸懵懂。

生活中,常常看到为了保护孩子,不舍得放手的妈妈。

有几次,还看到有的妈妈会用一种牵引绳牵着孩子,一方面怕孩子走远,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快要摔倒的时候及时把他拉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们的一味好心若是用不好,反而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当下我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影响的是孩子看不见的未来。

1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丧失对自我能力的感知

一次,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下楼梯,眼睛都不看楼梯一下,抬脚就走。

如果不是爸爸眼疾手快,孩子就直接从楼梯上滚下来了。

当时站在一旁的我,也是惊出一身的冷汗。

事后,孩子爸爸说:“从来没有让他自己单独走过楼梯,每次都是抱着的。”

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如此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在他的认知里,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双天然的手保护着自己,丧失了对自己能力的探索和感知。

作为父母总希望能尽自己的一切去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任何的挫折和伤害,殊不知,我们的保护给了孩子一个错误认知:“我不行”,让他总以为自己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我曾经的大学室友,就是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小被父母精心照顾着,小心呵护着。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打电话询问父母的意见,从来不会自己做决定。

一有事情就会很害怕地说:“怎么办呀?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得问问我爸爸妈妈。”

一个从小没有自己面对过困难与挫折的人,是没有信心和勇气独自面对未来生活的种种,也不具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简.尼尔森说:“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

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对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机会。”

我们对于孩子所有的爱都不应该是以阻碍孩子的成长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面对生活困难的能力,而不是以保护孩子的名义让孩子成为一名巨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给孩子建立这样一种信念:无论孩子面临生活的任何艰难,仍然充满信心地说:“我能行!”

2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的幸福感

前段时间,新婚不久的闺蜜打电话控诉老公:

“我从小爸妈都没舍得骂过我,打过我,他凭什么对我大吼大叫,我要离婚,不过了。”

还记得闺蜜婚礼上她爸爸对女婿说的话:“我的女儿从小我们就百般宠爱,极尽呵护,舍不得让她受一点的委屈和苦,希望你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照顾她。”

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一个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受得了外面的一点点风风雨雨。

其实,闺蜜和她老公的矛盾,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小打小闹而已,生活本就是如此。可对于她来说,就如同屋顶坍塌般的大事,难以承受。

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认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过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如同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一样,我们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病毒的进攻。同样,孩子也需要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痛苦。

生活中,太多的父母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受一丁点的委屈和伤害。

常常在公园里看到两三岁的小孩,不小心摔倒,刚刚倒地,孩子都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父母就飞奔过去,一把抱起孩子,安慰起来。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体验到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奥,我摔倒了”,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感受这种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

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那么,她就不会懂得“难受”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也不会懂得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是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而是只会等待和寻求父母的帮助。

家庭心理师杰夫.布鲁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

如果我们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受到任何的不快、焦虑或者痛苦,那么当孩子长大以后,即使面对日常生活的困难,在他眼里也会认为是异常严重的问题,让他痛苦不已。

有远见的父母不是在风雨面前把孩子藏在自己的怀里,而是不断的在生活中打磨孩子的心性,待到羽翼丰满时,冲破云霄揽明月。

正如作家屠格涅所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3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我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对父母越来越依恋,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们保护得了一时,保护不了一世,人生中他们总会遭遇不快。

在我们竭尽全力让孩子拥有一个没有任何不幸的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却让孩子的成长变得异常的艰难。

我们不要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让他真实的经历本该经历的一切,他才能在将来自然的接受和理解各种负面情绪和事件的到来。

请不要因为我们“过度的爱”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