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昨天,闺蜜打电话说自己现在很矛盾。

她说前几天带2岁的儿子去超市,儿子看中了一个玩具。

她心里想着:“不能每次都这么快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每次看到就买,岂不会惯坏孩子。”

于是跟孩子说:“下次再买。”

结果,孩子大哭大闹,嚎啕不止,就连中午吃饭都带着情绪,没吃几口。

于是闺蜜就陷入纠结之中。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她说:“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等待,是个自控力强的孩子,可是看到孩子这种仿佛被深深伤害的样子,很矛盾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其实,几乎每个父母都要面对这样的两难,既不希望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闹,却又怕因为自己的无条件满足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气。

那我们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呢?

1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来到一所幼儿园。

在每个孩子面前放有一块棉花糖,孩子们可以选择当下就吃掉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再吃,选择等待15分钟的孩子还可以额外再奖励一块棉花糖。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30年以后,米歇尔通过追踪发现,那些抵制住诱惑选择等待15分钟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普遍具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幸福的家庭,更优秀的人生表现。

因此得出了一个风靡世界的延迟满足理论:

“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的糖吃”,长远来说就是“拥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成就更高。”

于是,被一些“育儿专家”延伸到了育儿领域,提倡小婴儿哭泣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抱,孩子要玩具的时候不要马上就买,总之就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其实,这是我们的误读。

这个理论只是说明了,发展出一定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成年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并没有说通过训练来增强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而且,早在2011年时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平时被及时满足的孩子,不会把眼前的诱惑看得过重,因而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

相反,以前经常被训练,不能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反而会更看重眼前的利益,一旦没有外人的控制,就更可能马上占有物品。

所以,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被及时满足后才发展出来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延迟满足训练出来的结果。

2

记得《羊城晚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想要玩具的男孩,因为妈妈不买,孩子竟然气得掐住了妈妈的喉咙。

孩子那种愤恨的表情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表面看来,孩子忘恩负义,如此对待自己的母亲。

实质上,孩子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多少次得被否定才造就了现在歇斯底里的他。

不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的一点诱惑便会急不可耐,想马上占有。

甚至会在父母不能及时满足自己时,源于“得不到”的恐惧,会不顾一切地要求父母马上兑现。

不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黑洞,时时处处都渴望着被填满。

3

朋友曾讲过自己女儿的一个经历。

朋友女儿两岁半,喜欢吃雪糕。

因为担心她一个人吃一根太多,会伤害身体。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所以,每次爸爸回家都会跟她一起吃,这样爸爸可以多吃点,女儿既可以解解馋,也不至于吃的太多伤害身体。

后来,爸爸出差,大约三四天,女儿想吃雪糕了,自己去冰箱里掏出一根雪糕。

朋友看到了以后,蹲下跟孩子说:

“宝贝,妈妈知道你想吃雪糕,但是现在爸爸不在家,等爸爸回来跟爸爸一起吃,好不好?”

朋友说,能感觉到女儿很想吃,朋友说完以后,就转身做饭去了。

女儿过了一会自己把雪糕放回冰箱里,并跟妈妈说:“爸爸回来一起吃。”

而从小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内心充盈有爱,他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反而会懂得等待,会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的欲望。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就如同,我们平时坐公交车,一上车就争先恐后,因为害怕慢了就没有座位了。

而坐火车,我们从来都不着急,因为我们手中有票,知道会有自己的座位,自然就会耐心等待。

所以,孩子是确定了自己拥有,才懂得等待,而不会迫不及待。

4

那是不是孩子就是要无条件满足呢?

其实,这有一个分界线,三岁以前的孩子,尽力满足,三岁以后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让孩子主动选择延迟满足,而不是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三岁以前的孩子,尽力满足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一生中研究过6万个母婴和家庭,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不及时回应,孩子就容易对整个世界产生负面和错误的看法。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们从小就这么做的,孩子也很乖巧,没有什么不好呀。

心理专家认为:“延迟满足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应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之上。”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只是表面上的平静,我们看不到孩子内心的崩塌。

所以,孩子三岁之前,我们要尽力尽快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而不是延迟满足。

其实,如果父母一直都是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的话,孩子2岁多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而且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满足不了,就做实话实说的父母

心理专家李雪说:“及时满足真正的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

我曾经在玩具店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5岁的孩子看重了一个很昂贵的玩具,可是妈妈觉得太贵了。

转过身蹲下跟孩子说:

“嗯,妈妈也觉得这个玩具很好,可是玩具太贵了,妈妈现在还买不起。不过,妈妈可以陪你在这里多欣赏一会。”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小男孩没有一点地挣扎和哭闹,只是跟着妈妈静静地看了一会,就离开了玩具店。

当妈妈肯定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孩子就会很自然的克制自己,顺从妈妈。

所以,父母对孩子需求的肯定和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是孩子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关键所在。

生活中很多父母,看到太贵了就会指责孩子:

“你可真会挑,挑个这么贵的,不买。”

或者直接否定孩子的需求:

“这个玩具不好玩,太难看了,咱们不要。”

这样的孩子,以后或者隐藏自己的需求再也不说,或者是对于父母的每一次拒绝,都会用哭闹,撒泼打滚的方式逼迫父母满足。

父母先接纳孩子的需求和情绪,实话实说,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态度平和好商量,会心甘情愿接纳父母的意见。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给孩子选择权,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曾看到一个网友分享自己和女儿的经历:

网友带4岁的女儿去超市,她看动画片认识了巧克力,想吃巧克力。

网友虽然当时也有一些犹豫,但她实在不想破坏她这个小小的心愿,所以就欣然同意了。

但是会跟她说:“不过我们一周只能买一次,吃多了会伤身体的。”

女儿,非常平和地选了一款巧克力。

而且,女儿一直都遵守着一周只吃一块巧克力的约定。

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选择喜欢什么的权利,如果孩子拥有自己决定的主动权以后,他才可能会习得自我控制的能力。

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在很多时候,成了父母想要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行动的借口。

真正意义上的延迟满足是孩子的主动选择,而不是父母强制训练出来的。

育儿专家尹建莉说:“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收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深以为然!

“妈妈我想要买玩具”:到底该不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当我们总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征服“孩子”时,他自然会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反抗来争取自己的需求。

而当我们把孩子当做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人”时,尊重她的意愿和需求,她才能平心静气地接受我们的建议。

4

父母不愿意及时满足孩子,无非就是认定孩子天生就是贪婪的,越满足越贪婪。

其实,所有经典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就是相信孩子天然是向善向美的。

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积累,才让他们成为父母眼里不讲理、不妥协和索求无度的熊孩子。

心理专家李雪说过:“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

在我们眼里的玩具,巧克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物品,可在孩子眼里每一个物品都代表了我们对他的爱。

正常的爱,对于孩子永远都不会多,作为父母尽量满足他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