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又是一年高考錄取季,雖然距離我高考已經過去了19年,但是感覺就像昨天一樣,藉此機會寫一寫與母校有關的事。還記得2000年七月底的某一天收到北京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喜悅,“京工”是北京理工大學的簡稱,有十個系、一個基礎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總數超過一萬名。著名演員《我愛我家》的關凌就讀於北京理工大學2000級經管系,跟我同一級,還在大教室一起上過課。學校60週年校慶的時候李鵬和曾慶紅校友還親自過來給我們新生談話、演講!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一.終於到了!

2000年8月31日凌晨3點,一聲長笛,晚點3小時從江西南昌到北京的147次列車終於到達了北京。“到了!終於到了!”有人激動地喊。睜開疲憊的雙眼,第一次親眼看到美麗的霓虹燈,經過30多個小時艱難旅途,我們的特快列車終於在第三天的清晨到達偉大首都北京。拖著已經腫脹的雙腳,在美麗霓虹燈的刺激下,我和聶同學興奮地從北京西站走到了心中的聖地天安門廣場,又再回到北京西站。天剛亮,在北京西站廣場,我終於看到了“北京理工大學”的橫幅和大客車。我疲憊地上車坐在了靠窗的座位上就進入了夢鄉。“到了!”,我被鄰座的女同學叫醒。車已停在學校籃球場前,我懵懵懂懂地隨著人流來到了籃球場臨時改為的新生接待處。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二.度過難關

在光電工程系新生接待處,一個50多歲的瘦高的男老師問我“你來自哪兒?”我生平第一次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說出了“江西”二字。“江西省哪兒?”我一時不知該如何說出“上高縣東門村三隊”,還是“宜春市上高縣”?經過短暫思考,我說來自宜春市上高縣。聽我來自宜春,老師顯得很親切,因在他曾去過宜春招生過。辦完手續來到1號樓344宿舍,已有同學先到,這會兒都不在房間。上鋪已滿,選了個空的下鋪,行李還沒到,我倒在床木板上又睡著了。“行李到了!”,我被叫醒,同屋的同學們也回來了。一個來自廣東的同學說了一句話,重複很多次才讓大家聽懂。我們宿舍10餘平方米,總共住了8個同學,除我和另一個江西同學,還有2個北京的、2個河北的、1個山西的、1個內蒙的。我非常羨慕那些說北方語系的同學,認為他們說的是普通話。此前,除了高中一年級時班裡從北京轉學來的劉同學說普通話,我只能在電視機裡聽到普通話。活到18歲,突然感到不會說話了,我只得從頭開始學說(普通)話。我認真聽北京人如何說話,極力去模仿。“丫的!”是我印象最深的北京最流行語。我從一個字、兩個字、幾個字地學說北京話,不會發音的字詞就不說,儘量少說和簡單說。開學幾個月後,輔導員居然問我“你是北京幾中畢業的?”,總算基本度過了語言關。

晚飯,學校食堂去晚了居然沒有米飯,只有饅頭,而且比老家的饅頭 “堅硬”而難以下嚥。就“北方和南方的饅頭哪個硬?”,我與班長在課堂上還有一次爭論。從沒有將饅頭當主食的我,是多麼痛苦、難熬!我晚飯只能就著5毛錢的“辣白菜” 艱難地嚥下一個或半個“堅硬”的二兩一個的饅頭。為此,從18歲高中畢業後,我的身高就沒有再增長過。

每天上午二節課,下午二節課。老師主要只講知識點,上完課就離開。到一門課結業為止,老師只認識個別學生。學生全靠晚上的自習來消化吸收課堂上的知識。老師也佈置作業,但不像中學那樣處理學生作業。面對語言、飲食的難關,面對教育方式的徹底變化(大學教育在於學生的自覺),18歲少年的我徹底迷茫,第一次高等數學測試時,曾經初等數學100分值從未少於97分的我居然沒有及格。當時,真希望有“人生快進控制器”,如果有,我一定會摁下“快進”按鈕。我偷偷地掉下了眼淚,第一次認真深刻地獨自做出了反思,調整心態,控制自己,終於在期末,高等數學考試得到了滿分。

我們上課,開始主要在校園東邊的三號樓、主樓,大二以後也到最西邊的二系和四系共用的教學樓,上完1節課一般要變換教室,有時要橫穿整個京工校園,非常羨慕那些有自行車的同學。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三.糖醋里脊

吃,在那個年代是如此重要。2元錢一份的“糖醋里脊”是同學們的最愛。為了“最愛”,我們經常第四節課逃課,因為遲了就吃不到。看著食堂師傅用大勺從菜盆裡舀起滿滿一勺的裡脊肉,哈喇子都快出來了;但看著師傅用強有力的胳臂不停晃動,一塊、兩塊肉又掉落回菜盆,心都要碎了。

除“紅燒裡脊”,“蘑菇燉肉”(蘑菇和白花花的肥肉分開在兩個菜盆裡)也是我的喜愛。一天,我與好友聶一起去食堂打飯,都要的“蘑菇燉肉”。平時也非常喜好“大肥肉”的他那天只想吃“蘑菇燉肉”中的蘑菇,將肥肉給了我。那個午餐,我便美美地吃了兩份肥肉,是大學四年唯一一次一頓飯獨自吃了兩份肉菜。食堂的辣子雞丁、宮保肉丁、魚香肉絲、木須肉……也留在記憶裡。夜宵食堂也會開放,有:餛鈍、餃子、麵條、花生米、啤酒。幾個同學就著一盤花生米,喝一瓶啤酒,幸福感超強!程廣寧與同學比賽吃花生米的速度,到現在還記在腦海裡。幾年前,曾回到學校食堂與程同學一起吃過一次飯,已經沒有當年的味道了。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四.京工足球

京工足球是京工學子的驕傲,是大學足球的驕傲。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是唯一能與中國職業隊抗衡的大學足球隊。京工雖然是中國著名大學之一,但並不是頂級。而京工足球隊卻是中國大學足球的頂級,沒有之一。京工足球強,也許與他的工科、軍工背景不無關係。工科講科學理性和邏輯,軍工講服從和嚴謹。正如,德國足球和日本足球,德國足球長期在世界足壇保持領先地位,是世界盃成績最好的球隊;日本足球從崛起後在亞洲保持強隊地位;他們是足球水平最穩定的兩個國家。足球是最能代表、反映一個集體、一個民族精神的體育項目,這也是當今提倡的工匠精神。在京工每年的學校足球聯賽中,七系(機械工程系)的成績最好。在面積不大的校園內,學校有兩個土地的標準足球場,分列11號宿舍樓的東西兩側。下午和傍晚,在我的記憶裡兩個足球場幾乎沒空過。如果沒有正式比賽,每個球場內都有很多小型(小場)賽,數十人在一個場地內踢球。除標準足球場以外,11號宿舍樓下,兩個足球場之間,還有一個空土地,冬天澆上水凍成冰是學校的溜冰場,其他時間也是學子們踢球的好地方,幾乎沒閒過。那時的北京,天很高、很藍,風很大,足球場每年都要鋪一層細土,不久,被風一刮,球場表面都是小石子。喜歡剷球的同學腿上全是傷痕。

除足球外,京工的其他文體活動也非常豐富,有書畫社、詩社、棋社、攝影協會、舞蹈社……等。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五.永生難忘

畢業已15年了,1號樓的344宿舍偶爾還在夢中出現。那時,熄燈後,室友經常討論生活、時政。印象最深的是討論“淡水魚與海水魚哪個好吃?”。在那個年代,普通內地人除冰凍帶魚和黃花魚外就幾乎沒吃過其他海水魚;沿海地區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吃過長江的刀魚、江團、水米子等;一群井底之蛙當然不會有討論結果。最後,有同學問沒有參與爭論的張坤。他的一句“只要有吃,什麼都好吃!”平息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各自流著口水進入夢鄉。今天,這件事讓我聯想到,受“國家興旺,匹夫有責”思想影響下,當時我們激情澎拜、熱血沸騰的一些看法和觀點是否有如爭論哪種魚好吃一般的幼稚。今天,我們的社會中是否仍然存在一些相似的幼稚思維和行為。

京工四年,永生難忘。蘇州街、魏公村、雙榆樹、學子居餐廳、頤和園、動物園、首都體育館、103路和332路公共汽車……,每當想起這些名詞,總能勾起無數美好回憶。

今天,我還在軍工基層行業工作,京工的科學理性、邏輯嚴謹、服從思考的教育使我受益匪淺,對我今天的工作十分有益。

感謝京工!

京工記憶——理工大學的青春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