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又是一年高考录取季,虽然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了19年,但是感觉就像昨天一样,借此机会写一写与母校有关的事。还记得2000年七月底的某一天收到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京工”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简称,有十个系、一个基础部,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超过一万名。著名演员《我爱我家》的关凌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2000级经管系,跟我同一级,还在大教室一起上过课。学校60周年校庆的时候李鹏和曾庆红校友还亲自过来给我们新生谈话、演讲!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一.终于到了!

2000年8月31日凌晨3点,一声长笛,晚点3小时从江西南昌到北京的147次列车终于到达了北京。“到了!终于到了!”有人激动地喊。睁开疲惫的双眼,第一次亲眼看到美丽的霓虹灯,经过30多个小时艰难旅途,我们的特快列车终于在第三天的清晨到达伟大首都北京。拖着已经肿胀的双脚,在美丽霓虹灯的刺激下,我和聂同学兴奋地从北京西站走到了心中的圣地天安门广场,又再回到北京西站。天刚亮,在北京西站广场,我终于看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横幅和大客车。我疲惫地上车坐在了靠窗的座位上就进入了梦乡。“到了!”,我被邻座的女同学叫醒。车已停在学校篮球场前,我懵懵懂懂地随着人流来到了篮球场临时改为的新生接待处。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二.度过难关

在光电工程系新生接待处,一个50多岁的瘦高的男老师问我“你来自哪儿?”我生平第一次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出了“江西”二字。“江西省哪儿?”我一时不知该如何说出“上高县东门村三队”,还是“宜春市上高县”?经过短暂思考,我说来自宜春市上高县。听我来自宜春,老师显得很亲切,因在他曾去过宜春招生过。办完手续来到1号楼344宿舍,已有同学先到,这会儿都不在房间。上铺已满,选了个空的下铺,行李还没到,我倒在床木板上又睡着了。“行李到了!”,我被叫醒,同屋的同学们也回来了。一个来自广东的同学说了一句话,重复很多次才让大家听懂。我们宿舍10余平方米,总共住了8个同学,除我和另一个江西同学,还有2个北京的、2个河北的、1个山西的、1个内蒙的。我非常羡慕那些说北方语系的同学,认为他们说的是普通话。此前,除了高中一年级时班里从北京转学来的刘同学说普通话,我只能在电视机里听到普通话。活到18岁,突然感到不会说话了,我只得从头开始学说(普通)话。我认真听北京人如何说话,极力去模仿。“丫的!”是我印象最深的北京最流行语。我从一个字、两个字、几个字地学说北京话,不会发音的字词就不说,尽量少说和简单说。开学几个月后,辅导员居然问我“你是北京几中毕业的?”,总算基本度过了语言关。

晚饭,学校食堂去晚了居然没有米饭,只有馒头,而且比老家的馒头 “坚硬”而难以下咽。就“北方和南方的馒头哪个硬?”,我与班长在课堂上还有一次争论。从没有将馒头当主食的我,是多么痛苦、难熬!我晚饭只能就着5毛钱的“辣白菜” 艰难地咽下一个或半个“坚硬”的二两一个的馒头。为此,从18岁高中毕业后,我的身高就没有再增长过。

每天上午二节课,下午二节课。老师主要只讲知识点,上完课就离开。到一门课结业为止,老师只认识个别学生。学生全靠晚上的自习来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老师也布置作业,但不像中学那样处理学生作业。面对语言、饮食的难关,面对教育方式的彻底变化(大学教育在于学生的自觉),18岁少年的我彻底迷茫,第一次高等数学测试时,曾经初等数学100分值从未少于97分的我居然没有及格。当时,真希望有“人生快进控制器”,如果有,我一定会摁下“快进”按钮。我偷偷地掉下了眼泪,第一次认真深刻地独自做出了反思,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终于在期末,高等数学考试得到了满分。

我们上课,开始主要在校园东边的三号楼、主楼,大二以后也到最西边的二系和四系共用的教学楼,上完1节课一般要变换教室,有时要横穿整个京工校园,非常羡慕那些有自行车的同学。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三.糖醋里脊

吃,在那个年代是如此重要。2元钱一份的“糖醋里脊”是同学们的最爱。为了“最爱”,我们经常第四节课逃课,因为迟了就吃不到。看着食堂师傅用大勺从菜盆里舀起满满一勺的里脊肉,哈喇子都快出来了;但看着师傅用强有力的胳臂不停晃动,一块、两块肉又掉落回菜盆,心都要碎了。

除“红烧里脊”,“蘑菇炖肉”(蘑菇和白花花的肥肉分开在两个菜盆里)也是我的喜爱。一天,我与好友聂一起去食堂打饭,都要的“蘑菇炖肉”。平时也非常喜好“大肥肉”的他那天只想吃“蘑菇炖肉”中的蘑菇,将肥肉给了我。那个午餐,我便美美地吃了两份肥肉,是大学四年唯一一次一顿饭独自吃了两份肉菜。食堂的辣子鸡丁、宫保肉丁、鱼香肉丝、木须肉……也留在记忆里。夜宵食堂也会开放,有:馄钝、饺子、面条、花生米、啤酒。几个同学就着一盘花生米,喝一瓶啤酒,幸福感超强!程广宁与同学比赛吃花生米的速度,到现在还记在脑海里。几年前,曾回到学校食堂与程同学一起吃过一次饭,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四.京工足球

京工足球是京工学子的骄傲,是大学足球的骄傲。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是唯一能与中国职业队抗衡的大学足球队。京工虽然是中国著名大学之一,但并不是顶级。而京工足球队却是中国大学足球的顶级,没有之一。京工足球强,也许与他的工科、军工背景不无关系。工科讲科学理性和逻辑,军工讲服从和严谨。正如,德国足球和日本足球,德国足球长期在世界足坛保持领先地位,是世界杯成绩最好的球队;日本足球从崛起后在亚洲保持强队地位;他们是足球水平最稳定的两个国家。足球是最能代表、反映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这也是当今提倡的工匠精神。在京工每年的学校足球联赛中,七系(机械工程系)的成绩最好。在面积不大的校园内,学校有两个土地的标准足球场,分列11号宿舍楼的东西两侧。下午和傍晚,在我的记忆里两个足球场几乎没空过。如果没有正式比赛,每个球场内都有很多小型(小场)赛,数十人在一个场地内踢球。除标准足球场以外,11号宿舍楼下,两个足球场之间,还有一个空土地,冬天浇上水冻成冰是学校的溜冰场,其他时间也是学子们踢球的好地方,几乎没闲过。那时的北京,天很高、很蓝,风很大,足球场每年都要铺一层细土,不久,被风一刮,球场表面都是小石子。喜欢铲球的同学腿上全是伤痕。

除足球外,京工的其他文体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书画社、诗社、棋社、摄影协会、舞蹈社……等。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五.永生难忘

毕业已15年了,1号楼的344宿舍偶尔还在梦中出现。那时,熄灯后,室友经常讨论生活、时政。印象最深的是讨论“淡水鱼与海水鱼哪个好吃?”。在那个年代,普通内地人除冰冻带鱼和黄花鱼外就几乎没吃过其他海水鱼;沿海地区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吃过长江的刀鱼、江团、水米子等;一群井底之蛙当然不会有讨论结果。最后,有同学问没有参与争论的张坤。他的一句“只要有吃,什么都好吃!”平息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各自流着口水进入梦乡。今天,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受“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思想影响下,当时我们激情澎拜、热血沸腾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是否有如争论哪种鱼好吃一般的幼稚。今天,我们的社会中是否仍然存在一些相似的幼稚思维和行为。

京工四年,永生难忘。苏州街、魏公村、双榆树、学子居餐厅、颐和园、动物园、首都体育馆、103路和332路公共汽车……,每当想起这些名词,总能勾起无数美好回忆。

今天,我还在军工基层行业工作,京工的科学理性、逻辑严谨、服从思考的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天的工作十分有益。

感谢京工!

京工记忆——理工大学的青春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