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第一次看《四个春天》,就像春风吹进了我的心中,温暖和感动的涟漪涌动。而最近重温,再一次热泪盈眶。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指导的纪录片,被称为纪录片界的一股清流,作者聚焦自己的家庭,避开了地缘奇观和宏大叙事,专注于记录父母的日常生活,温婉长情。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影片拍摄于黔南地区的小城独山。镜头以主观角度记录了家庭琐碎的生活片段:劳作、歌唱跳舞、山野出游、亲友团聚、丧葬、欢聚别离。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导演本人的父母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失去。影片斩获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

没有深刻的控诉、批判、或是刺耳的呐喊,陆庆屹展示的,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这种生活,平凡但不平庸,简单但不无趣。《四个春天》的影像表达令人耳目一新,由于陆庆屹一开始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构想,有的镜头显得松散,切换也有些生硬。

但在素材的取舍上,却处处体现导演的想法和用心,极易引发观众共鸣,因此也就不影响整部纪录片的人文价值。

影片展现了陆家父母独立坚韧的生活态度,也发掘出被社会变迁所掩埋的某些东西,同时引人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诗意?如何对抗生活和死亡的重压?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01

影片聚焦生活本身,引领我们回望故乡找回失落的记忆,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四个春天》聚焦生活本身,但不是陆家父母独有的,而是所有家庭都经历过的生活。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际交往,都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文化。

影片开头,画面未出现,观众就先听到鸡叫、鸟鸣、狗吠、歌声等体现农村生活场景的声音,充满节奏和韵律。而第一个镜头,河水在静静流淌,岸边是电线杆和低矮的房屋,远山苍茫,一群人沿着河岸行走,一辆摩托车驶过。

这一幕让许多人感叹:这就是自己的家乡啊!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陆庆屹作为一个年少时期就离开家乡北漂的游子,在他的镜头下,对故乡的情愫体现得淋漓尽致。

熏制腊肠、腌泡菜、上山找野菜,云雾缭绕的山峦、追逐嬉戏的孩童、欢脱的小狗、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充满烟火气的集市......这些场景是大多数人经历和体验过的,对于祖辈在农村,长大后离乡的人来说,感触会更深。

乡愁就像一首歌,总在孤独无依的时候响起。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哺育和滋养了每一个人,或许不用时时记起,但永远不能忘记。

除了自然风光以外,亲友和邻居的往来互动也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和乡土文化,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只要一大家子在一起,不管是上坟还是过年吃饭,都是热热闹闹的。

在乡村,一直有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传统,在分享回馈中,筑牢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根基,也使关系纽带更牢固。在影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场景,陆妈妈种的花椒不单自己吃,还要分给所有的亲戚。而廖姨妈和姨爹带着礼品来拜年,离开时,手上拎着陆家父母给的东西。

陆庆屹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但理想和现实不免产生冲突,他基本上只有春节才能和亲人团聚。大多数的异乡人都要面对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难以割舍的故土乡情,一方面是诗和远方,想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让人感慨:父亲回到阔别64年的老家罗甸,看望陆庆屹住院的二伯。父亲同样是游子的角色,但这种角色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父亲仍然坚守着老一辈人那种对故乡割舍不断的血缘亲情。而姐姐在离世后,没有留在东北,而是回到老家安葬,这也隐喻着落叶归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四个春天》可以说是陆庆屹对故乡的回望和凝视,带着疏离了故乡的歉疚感,诚实观察记录故乡和父母,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影片也在引领观众追溯过去找回失落的记忆,一个问题也逐渐冒出来:有些东西是不是被我们遗忘了?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02

轰轰烈烈的事物转瞬即逝,细水长流的事物生生不息,爱情和亲情都如此

亲情与爱是《四个春天》的底色,但陆庆屹并没有刻意营造和渲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流动。在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能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温情与爱意,对儿女的包容与爱。

①细水长流的爱情

江湖浪漫遥不可及,也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细水长流就挺浪漫的,可惜很多人根本感受不到,因为太平常。父亲和母亲便是细水长流的爱情,父亲话不多,懂得倾听,充满耐心,母亲时常笑意盈盈,两人的互动让人羡慕不已。

陆庆屹说:“爸妈结婚以后,每年都会请县里照相馆的付叔叔给全家人拍一组照片留念,他们本身有记录家庭生活的这种主动的意识。”陆家父母注重仪式感,这从他们家一堆老照片可以看出来,而陆家也有过年一起看老照片的传统,这种共同对过去的追忆会激发感恩之心,增强心灵互动。

父母充满默契,有差不多的兴趣爱好,常常在一起玩,像两个孩子。不管年纪多大,父亲总记得要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母亲则处处自立自强。此外,父亲帮母亲染发,母亲帮父亲剃头,父亲给母亲戴上帽子,打伞。在金婚庆祝日,儿女鼓动喝交杯酒,也能丝毫不觉羞涩地对饮,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爱情,爱不在海誓山盟的话语里,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②对子女深沉包容的爱

见过太多千篇一律的父母形象,《四个春天》中的父母形象是独特的一种。陆庆屹少年时非常叛逆,15岁就离开家乡成为北漂,哥哥陆庆松也早早去北京上大学,姐姐陆庆伟也去了东北上大学。

陆家父母不会把孩子牢牢拴在身边,而是放手让孩子翱翔天际,他们会牵挂,耐心等待,但又不会沉溺于想念儿女的情绪中,仍然会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影片中的燕子便是一种隐喻:老窝在这里,不管飞多远都会回来。

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在姐姐生病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姐姐说感觉好恐怖时,妈妈俯下身说:爸妈也爱你,弟弟也爱你,亲亲戚戚都爱你。一句充满理解和爱的话,力量胜过千言万语的安慰。

姐姐离世后,母亲没有哭天抢地,表现出巨大的隐忍和冷静,她在最后一刻想的是如何处理好女儿的后事,让女儿好好上路,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情绪不管,自制的外表下蕴含着巨大的悲恸。

母亲在女儿去世后说了一句话:有来有去。这和庄子哲学颇为相似。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最终实现道家的最高境界:生命与自然的最终合一。对父母来说,女儿最终回归了大自然,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消失。

父母会在女儿的坟上种上花草,这样女儿就不会孤单,还会在坟边种上辣椒,防止牛来吃草破坏坟。父母爱女儿,即使故去也要给她保留尊严。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03

生活的每一个枝丫都长满诗意,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个春天》流淌着诗意,诗意来源于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陆家父母的生活态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

①诗意配乐——对艺术和仪式感的追求

影片中有一句山歌: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令人振聋发聩。父亲会二十多种乐器,多才多艺,而他退休前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母亲喜爱唱歌跳舞,不管在劳作还是在走路,兴致起来就要唱一段,还要跳几步。在父母的世界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心向往而不能至”的东西,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人物使用的是方言,让影片的更亲切有温度。方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情绪和情感传达最原始有力,方言还是市井文化的象征,没有阳春白雪,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最朴素本真的美。

歌声和乐声是父母精神和态度的表达,是最自然的配乐。而对观众来说,熟悉了整个家庭的声音氛围,更容易沉浸其中,与片中人物产生共鸣。姐姐去世后,家里变得沉寂,父亲放下了心爱的乐器,母亲也不再唱歌,与之前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也从侧面烘托出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②诗意影像——用双手创造欢喜,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的处女作,素材较琐碎,没有一条清晰的故事发展主线,但正因为琐碎,才显出纪录片的真实,而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对诗意的刻画尤为深刻。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的家,从而延伸了影片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陆庆屹用许多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记录父母劳作的画面。比如熏制腊肠、上山找野菜、挖草药、做饭、缝纫、剪辑视频、自制蜂箱等等。劳动是创造的过程,创造能收获欢喜,父母热爱花草、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尽显洒脱。

《四个春天》擅于捕捉细节。细节总是容易被忽视,当导演把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人们会看到生活本来的面貌,会发现细节满含诗意。从另一个层面说,导演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旁观的视角,通过对自然生活片段的还原,给观众留下空间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

看《四个春天》的过程中,我有个感受: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充满诗意,不管是柴米油盐,还是自然风光,只要我们用心体察细微之处,就会发现诗意无处不在。

诗意并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心中,需要自我唤醒。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③生存哲学——用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

影片人物塑造非常立体,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乐观和豁达。父亲的口头禅是“好玩”,母亲则是“哉耶”。“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习惯反照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第一个春天开始,父母就在担心年岁渐老的问题,但他们只是当玩笑话说出来,而姐姐的离世又给他们带来沉痛打击。但就像荒原上顽强坚韧的野草,只要春天到来,又会焕发生机,父母最终决定放下悲痛,让歌声和乐声再次响起。

陆庆屹对素材选择和镜头表现高度克制。面对姐姐的离世,他避开了父母悲痛欲绝的场面,重点把镜头聚焦在唱灵歌和守灵的老人身上,这种忠于纪录片叙事的初心尤为可贵。也正是在这里,充满尊严和韧劲的父母的形象深入人心。

影片最后,两位老人打着雨伞,在女儿坟前再次唱起欢乐的歌谣,他们深知逝者已去,生者仍需继续前行。那是一种极致的豁达与对生命虔诚的态度,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过如此,痛苦与欢愉不会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妥协忍受才是常态。

《四个春天》:于苦难中诗意地栖居,细水长流便是极致的浪漫

04

写在最后

有人说:北上广深是中国的幻象,小村小镇才是中国的真相。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乡村正在被解构、重组,乡愁已渐行渐远。但《四个春天》让我们找回了一种力量,是这种力量支撑了一代代人、一个个家庭历经风霜雨雪,饱尝艰辛后走到了今天。

有许多人在大城市拼搏,内心总有孤独失落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想起故乡和亲人,就能获得勇气,心就会有安定之所。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盏灯在远方永远守候,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有人随时欢迎我们回家。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挫折和苦难如影随形,会在任何时候降临,但就像《四个春天》的父母所唱: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

一切终将过去,抬起头、向前看,天空依然美丽,道路依旧宽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