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和美國已經當仁不讓地佔據了全球互聯網十強。

美國生態的互聯網公司有:蘋果、谷歌、亞馬遜、臉書、雅虎;

中國生態的互聯網公司有:阿里、騰訊、百度、京東、今日頭條;

行進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美兩國開始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中國沒有Ins、Telegram,美國也沒有移動支付以及共享單車。

說起最新的技術,當然是2019年度熱詞“區塊鏈”。常常有人將區塊鏈比喻成“下一代互聯網”,而說起區塊鏈技術哪家強,相信所有人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印象,還是中國和美國。

身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雙方在區塊鏈這個新興技術上面的競爭也是暗流湧動,而在技術發展的探索期,雙方對於區塊鏈的態度、使用方式、應用場景也出現了一定的分歧。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時又教育我們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美區塊鏈側重點分別在哪裡?使用場景有什麼區別?監管有什麼區別?美國又有哪些區塊鏈企業,它們融到資了嗎,盈利了嗎,生存的怎麼樣?這些東西,不出去看一看,你是永遠不會知道的。

這裡我們就以區塊鏈+金融為例,並依託我們27次赴歐美、東南亞的海外考察經驗,來粗略地講一講中美區塊鏈的差異。

- 01 -

同樣是監管,但是中美的思路不同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儘管目的相同——一方面保護投資者防範金融風險(代幣發行、交易等),另一方面發展區塊鏈技術。但是中美對於區塊鏈的監管思路不同。

比如中國,最有名的兩次政策是2013.12.3發佈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和2017.9.4發佈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最近的那次(2019.11.14)發佈主體是市金融穩定聯席辦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互金整治辦,從級別上來講是遠不如之前的。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儘管這兩次政策對幣圈都造成了重創,但從頭到尾七部委(2013年的時候網信辦還沒參與發公告)針對的都僅僅是代幣。事實上,中國已經將區塊鏈定義為一種信息服務技術,監管主體則是中央網信辦。(2019年1月10日,網信辦發佈《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了其監管主體的職能;而對於區塊鏈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則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監管。)

自此,鏈和幣的不同監管機構劃分得清清楚楚,鏈上信息歸中央網信辦監管,涉及到金融的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比如以後可能的資產交易、資產發行等等)。

而在美國,區塊鏈則被視為一種金融科技工具,監管的步伐也更快一些——美國已經將其類比證券市場,並強化對虛擬貨幣在運營牌照、證券發行註冊和稅收等一系列層面的監管。(當然,美國是由50個州和1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組成的聯邦制國家,監管立法上分為州立法與聯邦立法,州的立法獨立於聯邦政府的立法。本篇只介紹聯邦層面的法律監管,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尤值得重視)

美國的監管機構主要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美國國內稅務局(IRS)和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司(FinCEN)等。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SEC,而SEC和CFTC聯合起來的監管職能就近似中國證監會,其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代表美國的整體立場。IRS主要是從稅收政策方面將虛擬貨幣納入監管規範(沒錯,美國炒幣是要交稅的!);FinCEN則主要通過適用《銀行保密法》,來監管虛擬貨幣交易。(反洗錢)

對於代幣發行和交易所,美國並沒有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將商品性通證和證券性通證分別納入相應監管體系。依事實情況與具體環境界定為“證券”的代幣將納入SEC監管(STO),與其相關的ICO和交易平臺需要依照證券法登記註冊。

而交易所則需要獲得牌照——包括美國最大的合法出入金交易所coinbase、新成立的Bakkt等、一系列專注於STO代幣的平臺如Polymath、Securities等等。

因兩國監管機構的主體不同,其監管內容、監管技術以及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也不同。

中國的監管內容核心是規範區塊鏈信息服務活動,美國是監管融資及交易行為;

技術方面中國採用備案制進行監管,美國則沿用證券發行的註冊制;

對加密貨幣,中國不允許融資,美國可以在《證券法》的許可範圍內融資,逐漸演化成STO模式;

對交易所,中國採取一刀切,美國採取了發牌照的方式。


- 02 -

同樣在發展,但是中美的進度條不同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中國的區塊鏈企業數量是僅次於美國的。從全球的角度看,根據Outlier Ventures統計數據,全球區塊鏈創業公司共1030家。其中,美國的區塊鏈創業公司高達379家,佔全球32.5%,排名第一;中國的區塊鏈創業公司共226家,佔全球20.2%,位居全球第二。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從專利的角度看,儘管中國在區塊鏈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已居全球首位(截至2019年10月為12909件,比去年新增近33.7%。同期美國區塊鏈專利申請總數6679件,比去年新增19.2%。)

但是從區塊鏈國際專利角度來看,仍然跟美國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19年10月,中國只申請了532件區塊鏈國際專利,位居世界第二;美國申請了1537件,位居世界第一,超出中國1000件以上。(從專利質量來考慮,國際專利更具有排他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更能反映出企業創新能力、市場覆蓋率及核心競爭力。)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從人才供給端看,在GlassDoor公佈的全球5711個區塊鏈招聘崗位中,美國的僱主佔了所有職位的一半

,其次是英國,然後是印度。在這些企業中,IBM的崗位招聘數量佔了很大一部分,這家科技巨頭目前有近110個區塊鏈相關的空缺職位。其他還有像安永、Oracle、德勤和普華永道等企業也在大量招聘區塊鏈技術相關人才。

概括的講,儘管中國已經有了非常多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等,但整體而言在技術上還是“拿來主義”的比較多。而美國在創新這條路上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無論是解決不可能三角的“Algorand、Dfinity和Thunder”,還是跨鏈項目Cosmos,或者是區塊鏈+金融的Defi,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 03 -

同樣是區塊鏈,但是中美的發展方向不同

因監管不同,中國區塊鏈傾向於“無幣區塊鏈”的發展。儘管中國監管機構並沒有明確禁止區塊鏈通證的使用(只是禁止用來進行融資及對外流通),但謹慎起見,中國的很多區塊鏈項目不碰通證,即便發行了通證,也因為不能流通不能被稱為“加密貨幣”了。

因此,最適合中國區塊鏈發展方向的自然就是聯盟鏈了,無論是最近公佈的BSN聯盟,還是北京互聯網法院聯合百度開發的“天平鏈”、國稅聯合騰訊開發的“稅鏈”、螞蟻金服“雙鏈通”、京東的“至臻鏈”等等,都是聯盟鏈應用。

而美國大部分區塊鏈項目,則都是有幣存在的,其應用的出發點是數字資產交易,因為上述類型應用發行的加密貨幣流通性較好,從鏈的公開性區分,美國的應用大部分是公鏈。

可以說,在區塊鏈發展方向上面,中國重落地,美國重交易。

比如說區塊鏈+金融的應用典型,Defi,美國就已經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優質區塊鏈企業,而這類型的企業在國內是難以想象的。

這其中,有著Defi的龍頭老大、無國界的中心化穩定幣、各種企業和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鏈上抵押資產已經超過3.5億美元的Makerdao;

有鏈上資產已經超過1億美元、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算法貨幣市場協議、允許用戶借貸代幣的Compound;

有允許用戶創建加密貨幣集合、幫助開發者將加密資產創建集合的Set protocol;

還有預言機、智能合約中間件、已經和微軟/甲骨文官宣合作的Chainlink;

因此,在區塊鏈的發展方向上面,兩個國家已經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那麼具體到區塊鏈+金融領域,兩個國家的差距大嗎?

- 04 -

區塊鏈+金融,產業落地的排頭兵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金融業保險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最為突出。2017年,金融保險業為美國貢獻了總GDP的20.9%。通過分析Crunchbase的數據,我們發現,在數據庫收錄的與這五大行業 相關的1416個區塊鏈項目中,服務於金融保險行業的區塊鏈初創項目為1223個,佔總數的86.5%。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同時,交易與支付是區塊鏈在該行業應用的最大領域。其中,貿易交易、跨境支付、身份驗證、信息保護、保險等分支領域收到了最多的關注。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貿易交易領域

應用案例:農產品巨頭Cargill的大豆出口案例

2018年4月,匯豐銀行(HSBC)與荷蘭國際集團(ING)利用區塊鏈 R3 Corda 平臺為農產品巨頭Cargill將一批大豆從阿根廷出口到了馬來西亞。作為一家進出口商,Cargill日內瓦代表Cargill阿根廷出售大豆, Cargill新加坡則代表Cargill馬來西亞購買商品。相比於通常的5-10天的時間,這次賬務交易只用了24個小時。而這也正式宣告了區塊鏈技術被首次正式用在實時貿易金融交易。

在這個案例中,整個過程中只有信用證是在鏈上進行的(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支付方式), 交易的其他環節,例如提貨單等環節,並沒有應用到區塊鏈技術。可見,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上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想要所有環節都上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跨境支付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身份驗證與信息保護

不出去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中美區塊鏈的差異在哪裡

保險領域

與此同時,在國內的區塊鏈+金融則有所不同:

1. 國有銀行比商業銀行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更廣: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的區塊鏈應用案例是其他8家銀行兩倍,但小型商業銀行在某些領域走得更前。

2. 中國的銀行業在融資、跨行支付、數字票據3個場景中,應用範圍最廣。

3. 中國的銀行業願意跟科技企業合作,比如騰訊、IBM 等。至於在涉及跨行支付、結算等業務方面,側重國際合作,以及組成行業聯盟進行合作。

總的來講,兩國在金融/保險行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對比與趨勢如下:

1. 中美都以各大銀行為領軍實踐者

在美國,有超過5,900家銀行和5,800家信用合作社。大銀行更是關注區塊鏈技術的先行者。

不同於美國以各大商業銀行為主導,中國是人行主導,同時其餘國有銀行也有參與;且繼國有銀行後,中國互聯網公司如BATJ紛紛加入。

2. 中美實踐都以支付系統平臺與區塊鏈的結合為主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支付系統平臺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是中美金融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重頭。但在具體細節方面,美國更關注記錄交易和存儲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而中國則是更加關注交易的效率,例如傳輸時間。

3. 中美大型科技企業將區塊鏈技術付諸業務實踐

互聯網巨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力較早,但在金融等專業領域,科技公司也會需要跟 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IBM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最為活躍的美國企業之一,不僅和花旗集團和巴克萊銀行合作,還和中國的郵政儲蓄銀行合作。在中國,京東則是跟中國銀聯保持了多重的合作。

4. 中美保險業組成聯盟對區塊鏈進行探索

當前,中美保險行業對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主要由聯盟先行,然後業內各家公司再紛紛進入。無論是B3i聯盟, 還是像國內在2016年7月,由水滴互助、互聯網保險公司易安保險、慕尼黑再保險、火幣網等共同成立的 “區塊鏈保險實驗室”,都屬於行業內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