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上週五,剛剛下班回家,便看見兒子坐在爬爬墊上玩積木。


兒子看見我回來了,朝我喊到:“媽媽,快過來和我玩。”


我見兒子這麼高興,就過去和他一起堆起了積木。


一會的功夫,我和兒子便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兒子高興得跳了起來。


這時候,婆婆從廚房出來說:“什麼事這麼高興?”


兒子飛快地跑到奶奶身邊說:“奶奶你看,我好厲害呀。”說著便指著我們的作品。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奶奶看了直誇兒子厲害,便讓我們洗手吃飯。於是我便叫兒子:“熙熙,快洗手,我們去吃飯。”


兒子仍舊沉浸在剛才的歡樂當中,不願被打擾。我們叫了好幾聲,他都沒聽見。


於是我便走過去拉兒子,他一把把我甩開,說:“我還要玩。”


我聽了立馬不開心了,便抬高聲地朝他吼到:“你聽不聽話,如果再這樣,媽媽生氣了。”


說完黑著一張臉看著他。


兒子興許是被我嚇著了,乖乖地去洗手。


第二天,我在和閨蜜聊天時說到這件事,她的一句話卻提醒了我,她說:


“表面上,這種方式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這只是他對你的一種妥協,並沒有起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在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時,常常會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然後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但是,當父母在說出這句話時,其實在試圖用情緒控制著孩子。


研究調查顯示:


如果父母常常對6歲以前的孩子說“我生氣了”,孩子會漸漸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容易產生自卑憂鬱的心理。


如果父母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不僅沒有教育意義,還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父母的控制,只會讓孩子妥協


在電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因為父母離異,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她的愛好是天文物理,最喜歡看《時間簡史》,在選擇興趣小組時,父親卻阻止她選擇物理興趣小組,強迫她選擇英語。


父女兩因此鬧得不愉快,爸爸便送她一隻狗哄她開心。


漸漸地她和狗產生了感情,將它取名愛因斯坦。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可好景不長,爺爺外出買菜時不小心將愛因斯坦弄丟。


李玩發瘋了一樣四處找狗,還把爺爺的腳弄傷,奶奶也差點走丟。


全家人都在譴責李玩,說她不懂事。


父親更是在情急之下動手打了李玩,就是想要她做個聽話的孩子。


他說:“爸爸打你,都是為了你好,你要乖乖地聽話,爸爸就不打你了。”


誰知道,當時的李玩心裡有多麼的難過。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後來,全家人為了阻止她繼續鬧下去,找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都無法彌補她心裡頭的傷痛。


漸漸地,她藏起自己的委屈,學會在大人面前隱忍,妥協。


爸爸帶她參加聚會,她被迫吃了狗肉,但她依然在大人面前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全都是因為她被沒有愛的家傷透了心,讓她妥協。


都說教育孩子千萬條,但是用情緒控制孩子卻是最無用的一條。


孩子雖然聽話了,但也改變了。


有時候,孩子任性一點也許是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可是父母往往只會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孩子,要求孩子“你必須聽話”。


“聽話”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時狠心的理由。


然而,在這樣情緒控制下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漸漸地學會了隱忍和妥協,很難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被父母威脅的孩子,活在恐懼當中


前不久,安徽一個十一歲的男孩,走到警察局,說要“自首”。


原來,這個男孩平時喜歡玩遊戲,他用零用錢買了接近500張遊戲卡。


後來,被媽媽發現,為了不讓孩子沉迷於遊戲,這個媽媽把警察叔叔搬了出來,說買卡片是違法的,讓他去“自首”。


所以小男孩揹著一書包遊戲卡站在警察叔叔面前,說“我來自首”,說完男孩便哭了起來。


有點心疼小男孩,因為媽媽的一個“謊言”讓孩子心裡產生害怕,恐懼。


看得出小男孩用了多大的勇氣才跑來派出所。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孩子犯錯之後用威脅,恐嚇的語氣來阻止孩子不再犯錯。


雖然當時有效,但卻和教育背道而馳。


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反而會造成孩子一定的心裡陰影。


腦科學專家指出: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發射的敏感時期,大腦呈現一片空白,它將毫無保留地吸收外界的一切信息。


特別是父母說的話,孩子是最相信的。


如果父母總是用威脅,恐嚇的話來教育孩子,會讓孩子缺乏對錯誤的認知。


同時缺乏責任感,更會對未來產生恐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每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經驗養成責任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真正錯誤的原因,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父母的控制,並不能讓孩子真的聽話


“再這樣,我生氣了”,這句話雖然是為了阻止孩子繼續犯錯。


但是這卻是父母在試圖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孩子,是一種帶著威脅的教育。


這樣的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的聽話。


其實,在教育孩子上,很多父母的方法是錯誤的。


當父母的教育中對孩子存在威脅時,對孩子只能起到兩種效果:


1、暗示自己,不要讓父母生氣


一般情況下,當父母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再這樣,媽媽生氣了”這樣的話時,會在孩子的心理刻上一個烙印“我不能讓媽媽生氣”。


長此以往,孩子做錯事,聽話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知道錯誤了,而是不能讓媽媽生氣。


乖孩子就是這樣來的。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2、孩子對自我能力的否定


父母的威嚴,能讓孩子暫時聽話,但在孩子心裡會有“恐懼”的心理。


常常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的父母會讓孩子妥協,有想做的事也不敢做。


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媽媽會生氣嗎?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用錯了方式,那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影響。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視頻:


父親帶著兩個女兒逛超市,小女兒推著車撞倒了大女兒。


爸爸要求她給姐姐說“對不起”,小女兒躺在地上耍賴,就是不肯道歉,堅持說:“我不是故意的。”


這位爸爸仍然很耐心地和女兒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要說對不起。”


女兒還是不願開口說。


這時候,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地說:“打她一巴掌,狠狠地揪她的頭髮......”


然而父親依然堅持,他蹲下來,教小女孩,如何說“對不起”三個字。


經過爸爸的耐心教育,孩子終於對姐姐說出了那句對不起。


如果父母都能像這位爸爸一樣,在孩子犯錯之後,多一點耐心教育孩子,那麼長大之後,必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長是最細緻、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世界上的“熊孩子”固然很多,然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人生軌道引領正確的方向。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如果能在孩子犯錯之後能夠帶著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犯錯,及時告訴孩子錯誤的真正原因,讓孩子明白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教育在於明理,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用你的智慧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