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生與死:一場明代文人的鬧劇

建文四年,南京城。

隨著皇宮的熊熊大火燃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無悲壯的被宣告死亡。勝利者燕王朱棣志得意滿,登上皇位。按照官方說法自然是朱允炆已死於那場大火,雖說是以“帝禮”辦喪事,可無諡號,無廟號,年號被廢除,形同廢帝。後世史書,除了明代官修的實錄以外,不約而同的都認定建文帝沒死,而是趁著大火失蹤了,於是中華大地上處處流傳著建文的足跡。


建文帝的生與死:一場明代文人的鬧劇


1,建文出家傳說的濫觴

永樂時谷王詐稱找到建文帝,意圖謀反,正統時老僧楊行祥謊稱是建文帝成為後世建文行蹤傳說的濫觴之始。朱棣駕崩以後,明廷赦免了部分建文遺臣的家屬,不再如以往那樣趕盡殺絕,隨著朝廷態度的寬鬆,也讓建文行蹤的野史記載多了起來。

這些野史故事裡,大多包含著幾個要素:朱元璋預知建文皇位坐不久,提前準備了一套出家行頭,建文扮成和尚跑出去,在正統時被迎入大內供養。

晚明時,《致身錄》和《從亡隨筆》託名建文朝臣史仲彬、程濟所著,從而橫空出世,這兩部書集建文出家傳說之大成,將以往建文遜國各種說法都囊括其中,甚至還編撰一個22人的從亡隨臣名單,極大地豐富了建文行蹤的細節。

且不論在燕軍團團圍堵下建文究竟能不能跑出去,就算跑出去了,就一定是去出家當和尚嗎?


建文帝的生與死:一場明代文人的鬧劇


2,建文行蹤野史的由來

明代正德以後,君臣關係緊張,社會矛盾加劇,而永樂朝對建文朝臣殘忍報復讓那些飽讀聖賢書的文人忍不住開始懷念建文帝,畢竟建文帝是符合傳統儒家文化的“仁君”,如果建文帝能坐的穩皇位,那大明是不是會更好,不會像現在一樣君嬉臣隨,毫無體統。

更何況朱棣將南京皇宮廢墟里一具燒焦的屍體判定為建文帝,雖說是以“天子禮”安葬,卻不知葬禮如何、陵寢在什麼地方,本身就難以讓人信服,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間。甚至在嘉靖時還把朱棣命胡濙、鄭和出訪,附會成尋找建文帝:

遣胡濙巡行天下,以訪張仙為名,實為文也,終莫知所之——王鏊《守溪筆記》。

嘉靖後期還出現了鄭和尋訪建文帝的傳說:

鄭曉《遜國臣記•吳亮傳》雲:“命給事中濙以訪張邋遢為名,又遣太監鄭和下西洋,遍物色不可得。”

王鏊、鄭曉都是一時名臣,有他們這麼一寫,更是讓各路吃瓜群眾深信不疑,幾百年後的明史也採納了這種說法,成為佐證建文沒死的證據之一。畢竟要是人死了,幹嘛還要派人來找呢?

3,朱棣真的派人去找建文帝了?

李賢作《禮部尚書致仕贈太寶忠安胡公神道碑銘》說的很明白:

丁亥,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實可託,遂命公巡遊天下,以訪異人為名,實察人心向背…

癸卯,自均襄還朝。時御駕親征北敵,駐蹕宣府。公馳謁行在所,上臥不出,聞公至,喜而起,且慰勞之曰:“卿馳驅良苦。”賜坐與語,凡所歷山川道里、郡邑豐嗇、民情休慼,以至所聞所見、保國安民之事,悉為陳說,上欣然納之,向所疑慮者,至是皆釋。先是,仁宗皇帝為太子監國時,有飛語上聞,文廟屬公往察之。公至,以所見七事皆誠敬孝謹,密疏以聞。上覽之大悅,自是不復疑。

朱棣派胡濙不是去找建文帝,他是為了去訪查人心相背,朱棣以“篡”得位而憂慮人心不服。胡濙自襄還朝面見朱棣,很多人,包括明史史官都認為是說建文帝行蹤才讓朱棣“所疑慮者,至是皆釋”,其實胡濙所說的是太子一事,讓朱棣對太子放下芥蒂。

4,建文到底去哪裡了?

建文帝的行蹤堪稱明史第一懸案,很多人都不相信建文僅僅是死於一場皇宮大火,楊行祥一案更為建文行蹤提供了絕好的演繹素材,中華大地上到處流傳著建文帝行蹤的神奇傳說,雲南、貴州、重慶、四川、兩廣、浙江,甚至是東南亞、法國,都有建文的蹤跡。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