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表示哀悼

各大媒體和視頻網站除了正常的新聞報道工作,還第一時間將版面調整為黑白色,表達哀悼之情。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百度,京東,淘寶,愛奇藝等媒體電商平臺都調整為黑白版面

全國多家視頻網站和客戶端,遊戲,娛樂相關網站也停止服務一天,表達對此次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悼念之情。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手機端的視頻,遊戲,娛樂網站也停止各種活動,表達悼念之情


從古至今,漢文化裡對死亡諱莫如深

其實,在中國,我們歷來沒有談論死亡的習慣,這也許是幾千年來的傳統,也是一種很大忌諱,

祖輩忌諱,我們這一輩也忌諱,不光不談,要是閃過這個念頭,都覺得是不吉利或者不孝順的表現。

(1)在古代,不能理想面對死亡的人,非常少,不僅是普通人,即便是王侯將相也如此。

《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兩次提醒蔡桓公病情,蔡桓公置之不理,直至病入膏肓,才想起扁鵲,

而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知道蔡桓公必死無疑,當他不能接受自己要死的事實時,

就會遷怒於人,甚至會殺自己以解氣。

華佗死於曹操

之手。也是因為像曹操這樣一個亂世諸侯,指揮千軍萬馬,滿堂文武的生死,

都繫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可是自己面對生死時,也還是會心生疑慮,諱疾忌醫。

秦始皇在自己人生大限快到之際,還派了江湖神棍徐福遠渡重洋,求長生不死之藥。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扁鵲和華佗都遇到同一個問題,諱疾忌醫

死亡將至,任何人的焦慮,甚至不安的心理都會戰勝理性和智商,因而懼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即便如此,死亡還是在那裡,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而不存在,史鐵生所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西藏生死書》

(2)在現今社會,我們一直以來也都避談生死

主持人馬東在《奇葩說》裡吐露心聲,他父親去世三年,他都難以走出陰鬱。

直至一晚夢見了的父親,馬東談到:

“我父親跟我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我不信,我不信那是我父親跟我說的……我覺得是我自己跟我自己說,我自己的一個潛意識放掉我自己,然後從那天開始我也可能就真的放下了。”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奇葩說,馬東談父子之情


一個國內知名外科醫生講過一個故事:

某天急診室送來一個遭遇車禍的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人跪這位醫生面前。

憑著專業知識、指標和多年的經驗,他清楚這個孩子救不活了。但他還是把這個孩子送進手術檯上,繼續搶救了將近兩個小時。

有人問:“為什麼要這樣呢?”

醫生說:“目的只有一個:讓門外跪著的六個人,有兩個小時的時間能夠慢慢接受孩子走了這件事,我從醫一生,見過太多的患者,在呼天搶地中都無法面對親人死亡的事實,”


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從孩子開始


我們成年人自以為把孩子和死亡隔離是對孩子的保護,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人為什麼會死?”

“人死後會去哪兒?”“

為什麼死掉的,不是別人?”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還對死亡的理解


當孩子們純真的眼神,將這些的問題拋到家長面前時,為人父母的我們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亂作答:“他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他上天堂了”結果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懼。

2019年3月12日人大代表、北大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這一話題:建議將死亡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死亡和尊重生命。

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她指出:“兒童在 4 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白巖松談死亡教育


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專題圓桌會上,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有的時候像一場作秀,像一場表演,像一場面子工程,原因在於圍觀者施加了相當大的壓力。

美國作家早崎繪里香《生死功課》說: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性。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的確,缺失死亡教育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

(1)缺失死亡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怯懦、膽小,恐懼。

在中國喪葬文化,靈堂布置和氛圍,都讓孩子感受到陰冷、恐怖;在電影電視裡,死亡的情景,也是在黑夜,伴隨著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發生的;中國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也經常恐嚇:“晚上不要哭,不然會把鬼招來的!”

所以,孩子的潛意識會把死亡與幽靈,魔鬼聯繫在一起,變得膽小無助。

(2)缺失死亡教育,會讓孩子喪失生命的敬畏感。

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

資料顯示:

2019年8月31日,南京一商業廣場,23歲畢業生從28樓跳下,原因,網貸,放不下面子找父母幫忙。

2019年10月8日,江西贛州,15歲少年留下遺書,在水庫邊自殺。原因:成績不好,不願啃老。

2019年10月11日,無錫錢橋,16歲男孩服用電解液並自刎搶救無效死亡。原因:自卑,對未來絕望。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自殺低齡化,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

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

死亡教育讓人懂得生命價值,懂得愛和珍惜當下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結構死亡的電影。採用一種溫情的方式,給揭開了死亡的面紗,給孩子補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只有正確認識死亡,才能喚起對生命的尊重。

有人說: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中他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所說: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遺忘才是。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死亡,並不可怕;對於離去的人,銘記和感懷,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遺忘才是

我們應該上一堂正確的“死亡教育課”,從孩子開始: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

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這套認知理論,證實了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生命跡象的。


父母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客觀的死亡教育:


(1)通過書籍,圖文結合:

通過動畫、看圖書等形式和孩子討論死亡,一起分享《爺爺沒有穿西裝》《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 100 萬次的貓》《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與死亡教育相關的書籍,視頻,動畫故事。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兒童手繪本:湯姆的外公去世了


(2)理性講解,具象分析:

從生物學層面講:死亡是動物各種功能的停止,如呼吸停止、思考停止、行動停止等;

結合身邊的例子進行解釋,如落葉歸根,鮮花凋零,到小貓死亡、金魚翻白,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離世。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從小動物的離去,讓孩子理解死亡

(3)覺察情緒,直白表達

當孩子慢慢體驗了分離死亡的悲傷,開始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這時發生親人離世,父母和孩子坦誠地表達悲傷,讓孩子感受生命的溫度,不斷鼓足果敢面對的勇氣。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4)積極引導,珍惜當下

對親人的哀思是我們的人之常情,讓孩子瞭解死亡不是盡頭,被遺忘才是,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常懷思念,熱愛生活、積極勇敢的人生態度,珍惜時光,懂得愛,懂得珍惜當下。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珍惜時光,珍惜當下


《論語·先進》: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態度很鮮明:生大於死。

儒家關心的是,我們如何去生活?怎樣的生活是有價值?如何將生命的價值最大化?

不是探討死後會怎樣,那是虛無縹緲的事情,畢竟孔子關心的是現實的世界,而不是虛幻彼岸世界。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懂得愛與珍惜


結語:

在全國哀悼日,正是“死亡教育”的好時機,在致敬逝者的同時,也要教會我們的孩子,隨時直面死亡。

好的死亡教育,更能讓孩子珍愛生命。所以,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無悔生命。

作者:常鑫,不喜歡心理學的講師不是好大叔,在寫作的泥濘路上勇敢爬行。覺得好,就關注+點贊+評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