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創造自己》這本書,是作家劉墉寫的“自己”系列中第二本。

他用一百一十六個夜晚,一百一十六封書信,結集為《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三本心血之作。出版後,反響強烈,長久佔據暢銷書排行榜前列,長盛不衰。這些劉氏家書影響了千萬家長、老師的育子方針與教育理念,也改變了千萬學子的人生態度和生命視野。

劉墉,國際知名畫家、作家、教育家、演講家,1949年2月生於臺北,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現居美國。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廈門大學客座教授、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文學藝術著作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越、泰等國文字,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三十餘次,並在中國大陸捐建希望小學四十所。

我看的這一版,不僅有劉墉寫給兒子的信,還有兒子對父親每一封信的回覆。

整本書看下來,感覺很親切,很受用,書中的很多道理和事例都很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因為他的文章都植根於生活的土壤裡,有血,有淚,更有愛。

為人父母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系列的三本書,會有利於和孩子之間更好的相處。單身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可以學到很多自我成長的知識。

書中金句很多,總能讓人醍醐灌頂。

從書中也可以看出,父母與孩子多少都會有些代溝。

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作者這種寫信的方式就很好,比面對面的說教和訓話效果好很多。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1

書中有一篇文章《你為什麼不說“不”》,講的是作者看到兒子對很多朋友的要求都沒有拒絕,而覺得兒子的做法不可取。

劉墉就舉出自己平時拒絕別人的事例,並告訴兒子:不敢說“不”人,往往缺乏實力,他們只怕不順著對方的意,自己就要吃虧。豈知愈是想討好每個人,最後可能誰也沒討好,因為沒人珍視他的“好”,卻要加倍責備他可能的不周到。愈是想對得起每一個人,愈可能對不起人,因為精神、時間、財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顧及,結婚服務水準下降,還是對不起人。就算他拼老命地應付了每個人,至少對不起他自己。

只有在你表現說“不”的實力時,對方才會感激你說的“是”;也只有在你知道說“不”的情況下,才能積蓄足夠的實力說“是”。只有充滿自信與原則的人知道說“不”,也只有別人知道你有說“不”的原則之後,才會信任你所說的“不”。

但是劉墉的兒子劉軒看到這封信,他表示抗議,他說當時的他並不是爸爸形容的濫好人,他覺得自己答應朋友的要求都是有原因的,他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良好相處,都是建立在互相幫助上的,只要不失去根本、不傷原則,都是可以的。但是現在年齡越長,也會愈常說“不”了。

看到這裡,感觸挺深的,因為我平時就是一個不太會說“不”的人,許多時候也很不喜歡自己的這一點。現在想想,一是自己沒有底氣,不夠強大;二是自己具有討好型人格。希望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可以慢慢的有所改善。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2

書中還講到:在少年時落敗的人,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不見得差,甚至由於前面的挫折更激發他們的潛能,在未來出頭,那些不能考進好中學的人不一定就進不了好大學,在大學傑出的學生也未見得能在社會上成功。愈是民主開放機會均等的環境,越能讓那些有衝力,有野心,有毅力,照著自己計劃執著前進的人,發出燦爛的光芒。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許多在學校成績很好的人,出了社會以後就停止自我提升與精進,慢慢的就不進則退了。

反而有些在學校表現不是很好的人,從事工作以後,不斷的提升自己,日益精進,他們就越來越優秀。

多年以後,這兩類人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的時候,或者目前的的發展不是很好的時候,不需要太過焦急,人生的路很長,大器晚成的名人很多,誰能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成功。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3

現在的許多育兒理論,都不提倡把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們這一代的年輕父母,因為自己從小被父母拿來比較的比較多,所以,如今自己養孩子也會盡量不比較。

其實,對於成年人,也不喜歡自己總是拿來比較,比如,生活中有類似的話語:

“你看看,誰誰誰家的老公怎麼怎麼樣”。

“你看看,誰誰家的老婆怎麼怎麼樣。”

被說的那一方,心裡一般都會很不舒服。

但是劉墉在這本書裡提出:比,才會有進步!

他認為,比,確實不是很愉快的經驗。那不愉快,是因為打破了自己編織的“滿足的夢”,也可以說是使自己面對了現實。

但是也正由於比,人們開始提升自己的標準,追求更高的理想,從失敗的痛苦、憤懣中激發力量,並學習別人的長處。

他告訴兒子劉軒:不要認為不去跟別人比,就能減少面對敵人的機會,也就能比較快樂,因為你不去比,別人卻要來跟你比,這個世界也總是把大家放在一起比!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4

人們總說有壓力才有動力。

當劉墉看到兒子為了準備演講,很晚回家,並緊張的肚子痛的時候,他只是叫兒子躺在沙發上,為他放了一個電熱袋在腹部,又弄了幾顆胃藥,讓兒子服下,便離開了。

因為他知道那是由於緊張所導致的,他便在信中給兒子講了許多他曾經主持大型賽事的一些經歷,以及他接觸過的一些很著名的人物,在臺上都會緊張。

他告訴兒子:當你看到臺上人談笑風生的主持節目,或記者輕鬆的播報新聞時,要知道,他們在上臺前,也都有心理壓力。因為他們錯不得,一錯就呈現在千百萬人眼前。而且,你不要認為成名的老手比較輕鬆,實際人的名氣愈大,包袱愈重。他們是扛著半生的榮譽上臺,怎能不慎重呢?

但是壓力,會讓人成長更快,壓力往往能激發我們的潛能,使我們超越原來的自己。孵豆芽的人都會發現,愈是壓在下面的豆子,長出來的豆芽愈大。

就像人們常說的,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5

大家應該都會發現,在世俗社會里,子女愛父母,似乎總不如父母愛子女的多。有沒有思考過,這是什麼原因呢?

劉墉在書中講到,是因為子女對父母的犧牲與奉獻,遠不及父母所給予的。

父母可以對子女作萬般的犧牲與奉獻,卻少有子女在青少年時,就大大地回饋父母,也是因為奉獻的愈多的人,愈會付出愛。

所以,這世上不是被愛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報愛,反而愛得愈多的人,愈會加深地去愛!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婦人救了隔壁失火中的一個小女孩。因為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下來的。後來她就對隔壁家的那個小女孩很關心。以前對那個女孩沒關注過。但是自從她冒著危險從大火裡,把小女孩救出來以後,她就變得很關心小女孩了。這個道理,和父母愛子女更多的道理是相通的。因為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更多,犧牲的更多。

現在,許多女性從備孕開始,就開始付出了。然後,再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十級陣痛。養育的過程各種操心。因為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愛只會愈來愈深。

對於男女感情,這個道理也是相通的。所以會有一句話:誰認真誰就輸了。

對於衣服也是,買的貴的,你會更加珍惜一些。便宜的,你便不會那麼珍視。都是同理。

許多子女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從來不心存感激。有的人會說只是自己不懂的表達,其實心裡是愛著父母的,也很感激,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但是這樣的有與無,有什麼不同呢?嘴上說愛父母,卻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表面叫父親別太辛苦賺錢,私底下卻一點也不節省。口口聲聲要母親保重,接著卻要母親做這做那。

古人曾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如果不是父母早逝,孩子怎麼可能沒有侍養雙親的機會呢?對父母的侍養,何必非等自己成家立業以後?幼年時代的孝順,何嘗不是侍養?

可惜,子女往往只有自己當上父母,辛苦的付出以後,才感覺作父母的不易,想回頭報答,卻因為自己的子女還需要照顧,而行無餘力。等到孩子長大,自己有了力量,父母卻已年邁辭世了。

所以說,行孝要及時。

劉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6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許多人在初入社會的時候,或者當自己還是在校學生的時候,如果做的不好,總會給自己找藉口,“我只是個學生,”“我還是個新人”,以此,會對自己的要求低很多。

其實,這樣既不利於個人成長,也不討用人單位喜歡。

劉墉在書中寫到,不論何時,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敬業的態度,從小就要養成。不能拿自己還是個學生或者孩子當藉口。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記得之前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寢室的人都考上了研究生。

為人父母總是想讓孩子到好的學校去上學,除了好學校的師資力量更好以外,還有好的學校的學生們的學習氛圍。

同一個人,當他身邊的人都在玩的時候,他想好好學習,很難。但是假如他身邊都是勤奮學習的人,他想偷懶玩耍,也會不好意思,會有危機感。

就像劉墉在書中說的,當一群人一起擁向山頭時,仍然站在山腳的人,自然會感到孤獨和彷徨,儘管山路難走,你也會跟著大家爬上去。

所以,一般如果身邊都是優秀之人,自己想不優秀都難。就像我之前學攝影課的時候,一個老師說的,當你的朋友圈都是很美的照片的時候,你自己的審美也會提高,如果你的朋友圈裡,全是辣眼睛的照片,那麼你拍出來的照片也會辣眼睛。

現在許多父母自己天天抱著手機捨不得鬆手,卻還天天嚷著不許孩子看手機。父母自己沒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創造好環境,卻還指望孩子能夠做到。

劉墉在書中講到美國交通部次長趙小蘭家的家庭教育。在趙小蘭家裡,她的父母都會以身作則,不在電視機前花太多的時間,晚餐以後,母親跟著孩子們一起讀書,父親處理未完的公務。

他們家每週會舉行一次家庭會議,大家高談闊論,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的想法、收穫,提出計劃,並徵詢父母的意見。

趙家從1962年到美國,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艱苦奮鬥到今天,已經有四人從名校的研究所畢業,父親趙錫成已經成為航運財經界的名人,趙小蘭的母親,以兩年全勤的記錄,修得碩士學位。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成人成才,首先自己得要成長,自己要以身作則。

不論人生的哪個階段,都不能停止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希望我們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日益精進,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創造自己最美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