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監管、標準、人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面臨多重風險挑戰

安全、監管、標準、人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面臨多重風險挑戰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提前佈局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已成為推動我國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大任務之一。 ”4月14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正式發佈《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截至 2019年7月,全球公開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數量達1.8萬。其中,中國在專利申請方面佔比超過半數,是美國專利申請數量的三倍,但大多處於審查階段,授權專利多為實用型、邊緣性技術的專利,底層技術創新仍待提升。

“金融已是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的重點領域。”《報告》援引國際數據公司測算數據, 2019年全球區塊鏈應用支出預計為27億美元,同比增長80%,2023年全球區塊鏈支出金額將達159億美元,並在2018—2023年的五年預測期內實現60.2%的年複合增長率。其中,銀行業將引領預測期內全球區塊鏈支出,佔比約30%。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探索日漸增多,如支付及清結算、貿易金融、證券交易等金融場景的應用,部分應用項目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邁向生產實踐。對於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探索應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的金融管理部門態度相對積極,著力推動其在金融監管、證券結算、跨境支付等方 面應用的研究或試驗。

就中國當前的實際應用情況而言,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非幣應用主要用於實現三類功能:一是金融相關信息的存證、溯源、共享、核對等信息存儲傳輸類功能;二是積分及其系統內通兌通換等附帶一定價值傳遞的功能;三是基於可被多方形式驗證的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功能。

同時,金融相關的探索實踐也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不面向具體業務,而是側重於實現區塊鏈某種功能的應用探索,如金融合同存證、積分等;二是緊密結合業務,以滿足具體業務需求為導向的應用探索,如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等;三是對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的應用探索,以及基於底層平臺開展的生態探索。

總體上看,區塊鏈技術比較適用於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特定金融場景,其分佈式架構、塊鏈式結構、共識機制、時間戳等技術安排有助於提升鏈上信息的篡改難度和可追溯性、緩解信息不對稱現象,與加密技術的結合有助於提升隱私保護力度、降低數據洩露風險,而 P2P 網絡的運用有助於在分佈式環境下實現高效協同,智能合約的引入則有助於實現複雜業務流程的自動執行,可用於融資、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金融監管等場景,增加信息可信度、緩解重複交易,提高相關參與方信息交流積極性和業務處理效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當前,區塊鏈在我國金融領域應用已初具條件,部分概念驗證應用已催生一 定規模的商用產品,在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 化等場景中已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報告》中透露,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牽頭髮起、建設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平臺,截至 2019 年8 月,已有近 30 家銀行 500 餘家網點業務上鍊運行,業務量超 500 億元人民幣,有效提高了貿易融資效率;國家外匯管理局應用區塊鏈技術建設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探索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貿易融資困難,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已累計完成應收賬款融資 6370 筆,放款金額超過 400 億元,服務企業共計 1262 家,其中中小企業佔比約 70%。

同時,《報告》也指出了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如技術層面尚難以兼顧部分金融場景對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治理層面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標準、人才等有關安排;業務層面尚存模糊地帶且應用創新缺少權威第三方評估。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報告》給出的對策和建議包括,在政策監管層面加強研究跟蹤,立規制促合規;在行業組織層面搭建平臺橋樑,研標準聚合力;在從業機構層面:探索核心技術,抓應用推場景。

《報告》同時精選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場景以及部分底層平臺相關的實踐案例進行編錄,包括博雅正鏈、度小滿金融、趣鏈、京東區塊鏈、區塊鏈服務網絡、萬向、FISCO BCOS、騰訊、壹賬鏈、螞蟻區塊鏈、中鈔等企業和機構的底層平臺案例解析。

互金協會表示,《報告》旨在為政產學研用各界提供研究資料和實踐參考,引導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合規安全應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