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雍正皇帝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皇子們為爭奪儲君地位的鬥爭屢見不鮮,雍正登上皇位就被野史認為是陰謀篡位,那麼,雍正皇帝是怎樣登上皇位的?他真的是矯詔嗎?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生皇子眾多,其中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但皇太子長大之後,對於康熙遲遲不歸天感到焦慮,同時也怕康熙皇帝哪天變了主意,會立別的兄弟做皇帝。於是便同索額圖等人結成太子黨,暗中培養勢力,企圖謀害康熙,奪取皇位。康熙一怒之下於四十七年(1708年),將其廢黜。

康熙廢太子胤礽之後,儲位空虛,這樣諸位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衝突驟然激化。後來,康熙曾一度恢復允礽的太子之位,但是允礽不思悔改,再次密謀篡位,又被康熙廢黜。從此,康熙到死也沒有再提立儲之事。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康熙狩獵圖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熱河和南苑行獵之後“偶感風寒”,住在暢春園休息,命皇四子胤禛往天壇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惡化,至夜間猝然逝世。據說康熙駕崩之前曾經將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後事,並命隆科多草詔傳位於皇四子胤禛。

康熙駕崩7天后,隆科多才拿出康熙的遺詔,宣諭:“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幾天後,胤禛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雍正元年。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胤禛的繼位就像是一塊石頭丟進了原本平靜的湖面,讓清廷內外動盪不已。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較早見於記載者為《大義覺迷錄》,其中說:“先帝欲將大統傳與允禵,聖躬不豫時,降旨召允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隨將允禵調回囚禁。太后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近代也有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八人同受面諭”值得懷疑。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點鐘駕崩的,召胤禛進暢春園是在這天的凌晨一兩點鐘,也就是說在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康熙已經將八人急召入宮,宣佈了遺詔的內容。

雍正繼位七年後,才說有八人同時受詔書。如果此事是真的話,一直受人懷疑的雍正也不會等到七年之後,同受面諭的八人大都變化了時候才拿出這一證據。所以這一證據很有可能偽造出來的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但是,對於改詔一說,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問題。康熙在選立儲君問題上確實是模稜兩可。開始確實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禵的意向。但是,允禵在西寧建立衙府、收受賄賂,引起康熙的不滿。所以讓皇四子代為祭天。說明康熙此時已無傳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對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

另外,雍正改“十”為“於”說也站不住腳。因為,根據清朝的用語規範,傳位詔書均寫為“傳位皇某子”。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詔書中“於”與“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詔書中用的都是“於”字,沒辦法改。此外,清代詔書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的。滿文是豎寫的,很難更改。

至於,雍正讓十四弟把“禎”改為“禵”字,是為了表示避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對允禵手中的軍權不放心,不能以此說雍正就是篡位。

歷史上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的,是矯詔篡位還是被人誣陷?

綜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比較滿意胤禛那種剛正不阿果斷的性格,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扭轉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頹風。康熙 讓雍正祭天就說明康熙早就有選立胤禛為自己的繼承人的打算,因為在封建社會,祭天是天子獨有的特權。

此外康熙選中胤禛作為儲君,還因為他喜歡胤禛的兒子弘曆,康熙到圍場打獵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曆在一旁侍奉。康熙讓雍正繼位,也許真的有隔輩的考慮,他要為大清立下兩代英主。這在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聖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證,這些都說明無論傳位的詔書是真是假,康熙確實是要立四阿哥胤禛為繼承人的。

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言也許是那些王爺和不滿雍正新政的官吏們故意製造來詆譭他的。雍正篡位的故事也只是心懷好奇的人杜撰的傳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