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戰國時代,26歲的年輕戰國大名淺井長政,成為了信長的強敵。信長征服了12個小國,而淺井長政的領地僅是近江的四分之一,兩者之間實力懸殊。

不過長政利用他與近江之民的羈絆,逆轉了實力的差距。長政與近江的民眾一起反抗信長的入侵,他們的奮戰令信長棘手不已。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淺井長政

此外長政運拉攏近畿地區的寺社勢力,集合宗教信仰的力量建立起信長包圍網,將信長逼入絕境。本文講述打擊信長統一天下之野望的武將,與民眾一起奮戰的長政的宏大戰略。

長政成為北近江領主,施展仁政,大得民心

淺井氏原本是北近江的領主,不過到了長政父親久政那代,淺井被六角氏打敗開始歸屬於六角氏。長政的父親久政乖乖歸順於六角氏,不思反抗,淺井的家臣們因此很是不滿。

年幼的淺井長政安撫家臣,建議家臣們謹慎行事,家臣們亦稱讚長政是世間少有之幼君。

永福3年(1560),長政15歲,元服不久的長政與家臣們一起罷黜了父親久政,並肩負著家臣們的期望舉兵討伐六角氏,長政兵力為1萬2000人,六角軍的兵力是其兩倍以上,為2萬5000人。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不過長政的家臣們彷彿是為了一雪積怨,頑強奮戰。長政更是親自衝入敵人的本陣,擊退了六角氏,他終於贏得了獨立,成為了北近江的領主。

不過想要治理北近江,長政就必需要處理一個大問題。毗鄰琵琶湖的北近江土地肥沃,人們通過將農作物經船運至京都販賣,積累財富。

為了確保這個豐厚的財源,人們拒絕大名的勢力進入村莊,並自發制定法則,自治自理。北近江有許多這樣的村落。對於大名來說,這是很難治理的一片土地。

為了掌控這些自治村落,長政施展仁政,在發生糾紛時會親自聆聽村民的陳述,然後再做出決斷,以此融入民眾之中。

這使得各個村落認為長政是個會聽取大家意見的領主。除此之外,長政也很重視村人們的信仰。

琵琶湖的北端,有著被認為是神之居所的竹生島,竹生島上供奉著弁才天,弁才天是掌管水利安全與農作物豐收的神,自古以來就獲得民眾的信仰。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竹生島

對依靠水運與農耕生存的人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守護神。這裡每年都會舉行供奉新的弁才天的祭典,其名為蓮華會。

但是在長政開始執政的時候,由於戰亂,祭典很難繼續進行下去。或長政不僅修葺了島上的堂宇,重新操辦蓮華會,還捐贈了大量金錢,以保祭典能每年都順利舉行。至此,這些拒絕

大名統治的民眾都聚集至長政的身邊了。

信長與長政結為連襟,共同擁護將軍,希望讓日本重返和平

此時,尾張的大名織田信長聽聞了長政的名望,開始接近長政。信長想要攻打鄰國美濃,因此希望與北近江的長政結成同盟。因此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了長政,兩人成了連襟。

此外信長在去京都的途中,拜訪了長政,他對長政說:此番與淺井殿結盟,擁護將軍,治理全日本。戰國時代,位於京都的足利將軍失去了權威,這加速了日本的動亂。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織田信長

信長表示想與長政一起協助足利將軍,讓日本重返和平的這番話,緊緊抓住了欲保近江安泰的長政的心。

永祿11年9月上旬,24歲的長政與信長軍一起朝著京都前進,但是在長政與信長途經南近江時,反抗信長的勢力行動了。

熟悉近江地形的長政擔當信長軍的先鋒,攻打反信長勢力的城池,殺出了一條上洛之路。靠著長政的努力,9月26日,信長進入了京都。

長政將京都的事務託付給信長,回到了北近江。對長政而言,信長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物,他能將和平重新帶回日本。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信長將長政視為家臣,令長政反叛,長政敗於姊川之戰

在京都,信長輔佐將軍足利義昭,著手進行經濟與政治改革,其中一項是廢除關口稅,如此一來商品流通將更加容易,這對北近江的民眾也大有好處。

長政越發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但是,元鑫元(1570)年1月下旬,長政收到信長的一封書信。在信中,信長對名地大名使用敬稱,而直呼長政為淺井備前,這意味著信長不將長政作為同等地位的大名看待,而是作為家臣看待。

那麼信長是否也將北近江作為自己的領地看待呢?長政開始對信長產生懷疑。

在此事的3個月後,信長領兵進攻近江北面的大名越前朝倉氏,淺井氏與朝倉氏世代同盟,對長政而言,是比信長交情更深厚的大名。

為了攻打朝倉氏,信長動用3萬大軍前往越前,長政夾在朝倉與信長中間左右為難,倘若他默認了信長侵略越前的行為,那麼信長為了得到琵琶湖的物產資源,一定會將手伸向北近江。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長政決心反抗信長,現在信長對身為盟友的他沒有提防,正是進攻的最佳時機,機不可失。

元龜元(1570)年4月下旬,長政迅速做出反應,出兵越前。此時還有機會在背後襲擊信長軍,與朝倉軍夾擊信長。

但是淺井軍趕到越前的時候,信長得到了消息,為了避免被前後夾擊,他逃回了京都。長政不僅失去了乾坤一擲的機會,並且招來了信長的憤怒。

當年6月,信長重整旗鼓,進軍淺井所在的北近江。他在近江的姊川佈陣,加上德川家康的援軍,全軍約有3萬人。應戰的淺井朝倉聯合軍衹有1萬3000人。

6月28日,姊州之戰開始了。朝倉軍負責進攻德川軍,長政軍奮力攻向信長本陣,但是朝倉軍不敵德川軍撤退了,趁著這個時機,家康軍中的大量士兵衝到信長軍戰地,攻擊長政軍。長政軍陣腳混亂,不得不撤退。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長政建立反信長包圍網,將信長逼入絕境,卻最終敗於信長的陰謀之下

在決戰中失利後,長政退守小谷城。為了從失敗中站起來,長政開始策劃逆襲大戰略——信長包圍網。

姊川之戰後不到3個月,長政從小谷城出陣,開始逆襲位於京都的信長,信長包圍網由此開始。

9月22日,長政向北近江10處有權勢的寺院發了通告:懇請出手相助,切勿大意。寺院的住持將長政的請求轉告北近江的民眾,信賴長政的民眾回應長政,開始行動。

對於一部分已經進入北近江的信長軍,民眾奮起反抗,擾亂信長軍的步調。長政解除了後顧之憂,朝京都前進。

此外,長政還發出求助請求,送到位於京都西面的大坂本願寺,本願寺在近畿地區擁有聚多門徒,其勢力強大被信長視為眼中釘。

本願寺也站在了長政一邊,長政如今成了反信長勢力的重要人物。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本願寺

10月7日,本願寺向近畿地區發出反信長檄文,民眾響應檄文,在信長統治的南近江,以及伊勢長島,爆發了起義。

信長不得不將兵力分散至京都周圍各地,信長軍的勢頭被壓制。長攻的信長包圍網開始奏效。如此下去,即使兵力不如信長的長政也能討取信長。

可12月長政收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正親町天皇派使者給長政下了議和的命令:長年戰亂乃天下之苦難,儘早收起遺恨,為朝廷與幕府考量,早日和睦。

其實這是信長的策略。信長權傾朝野,他指使將軍足利義昭與朝廷,下達了休戰命令。可既然是將軍與天皇的意思,長政不得不聽從。信長因此得以擺脫困境。

12月13日,議和成立。長政撤軍,回到北近江。不到一個月後,元龜2年正月,信長馬上開始著手突破包圍網,他下令各地的信長軍,封鎮北近江交通要道與港口,阻斷長政與反信長勢力的聯繫。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此外,信長開始逐一擊潰支持長政的反信長勢力,長政建立的信長包圍網就這樣被打破了。

長政守在小谷城中,為了迎擊信長,他加重了戒備。為了支援長政,北近江的民眾送來武器與糧食,其中不少人拿起長槍與長政一起守城。另一方面,信長做著攻打長政的準備。

元龜4(1573)年7月18日,信長流放了將軍足利義昭,成為了京都的最高權力者,開始目中無人。他無視停戰協議,開始攻打長政。

一個月後,信長的大軍包圍了長政的小谷城,村人們已經無法將物資送到城中。信長的軍隊漸漸逼近,最終攻到了本丸附近,小谷城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

1573 年9月1日,淺井長政於小谷城自盡,享年29。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結語:

長政之死讓信長擺脫了大危機,朝完全制壓近畿地區邁出了一大步。說起戰國武將,大家會想到他們每天馳騁在沙場上,做著你死我活的鬥爭。

但淺井長政不是這類武將,對於領內的自治村落,長政尊重他們的自治風俗,沒有強硬的實施自己大名的權力,他只要這些村落安定,領國安定。

世間少有之幼君——淺井長政,與民眾一起戰鬥,將信長逼入絕境

日本戰國

長政的想法和施政手段都很溫和。與信長這種依靠武力逼使對方屈服,採取強硬手段擴大自己勢力的武將完全不同。

長政之死標誌了戰國時代淺井家的滅亡。可是長政所施仁政的遺產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長政復興的蓮華會,至今仍在每年8月15日舉行,成為北近江民眾的信仰寄託。

參考文獻:《淺井三代記》《甲陽軍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