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將“理”與“詩”結合,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哲理詩。他以詩說理,卻又不將理講得多麼分明,人們須得透過一層去感知,才能領悟到他“欲說卻不著一言”的境界。

讀一讀朱熹這6首最經典的哲理詩,感受其說理詩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數語間的大智慧。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1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人生易老,學問卻不能輕易達成,所以,一點點的光陰也不可輕視、不容浪費。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卻總要等到某一刻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時光飛逝,什麼叫“往事不可追”。這首詩裡,朱熹後兩句構建的場景形象生動:還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夢醒來,階前的梧桐樹葉已經泛起秋聲。

讀朱熹這首勸學詩,能感知到時光飛逝,白駒過隙,就是這般的觸目驚心。待到驀然回首,才知光陰已逝,一事無成。人到中年,或許便是這樣的時刻。

有人說,這道理誰不懂得呢?可很多時候,年少時的光陰卻真的白白錯過了。只在“偶然”間回首,才能真正悟到。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2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是一首被人“誤讀”很久的詩,乍一讀來,它似乎通篇都在寫春日裡的風景,令人感到自然界百花齊放的生機與美麗。一般《千家詩》的注本裡也說它是一首遊春踏青的寫景詩。其實,這也是一首哲理詩。

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濱”早已淪陷,他未曾真正到實地去尋春。詩中吹生萬物、吹開百花的春風其實暗喻聖人之道,它拂過世間,便隨處是生機勃勃、萬物向上的生動景象。

而到如今,“春風”的含義則更可以隨著語境有更廣的運用。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也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詩,同《春日》一樣,說理而不露痕跡,全都寓於景中。這正是朱熹哲理詩的高明之處。

他寫眼前方塘就如同鏡子一般,倒映著天光雲影,不知何處是天,何處是水。前兩句寫水塘的清澈,後兩句追問緣由,傳遞出一個道理:只有源頭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鏡、靈氣生動。

這首詩寓意很深,適用度很廣:讀書、學知識,乃至任何一門藝術,甚至生意,生命,生態,概莫能外。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4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是《觀書有感》的第二首,也是通過形象的事例來講讀書治學有關的道理。當水淺舟大時,即使費很大的力氣,也未必能夠推動舟行;而當一夜春水上漲,小船卻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輕盈,不費太大力氣,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間。

讀書、寫作,需要靈感,也需要足夠的基本功。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靈感噴薄而出時,便能夠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5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舟行江上,詩人著一蓑衣漂流,擔心一夜風雨狂狼之後,四周會變成如何慘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時分,詩人忐忑地試著捲起篷簾看,只見四圍之間,依然山青樹綠,天地青青。

世間風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綠樹般的永恆,便能立於不變不更、處變不驚之地。歷經風雨,青山依舊蒼翠,綠樹依然蔥蘢,江山不改顏色。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06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偶題三首·其三》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隨著水流去尋找溪水的源頭,到得源頭卻惘然。這才知道,真正的源頭怕是無法抵達的,還是手拄著柺杖欣賞這路途中的美色吧。

有沒有感到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禪意?

朱熹最經典的6首哲理詩,前3首家喻戶曉,後3首都讀過的少之又少

信步而去,信手寫來,朱熹這些哲理詩沒有枯燥說教,卻又處處閃現著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卻不點破,千年之後的我們,從中收穫的或許是不一樣的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