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總會出現“問題”行為?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總會出現“問題”行為?

在自閉症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每位家長都會有自己的意見,但是在對待孩子的問題行為上,大概很多家長的意見會變得統一,認為“問題行為必須消除,否則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其實,自閉症孩子的問題行為到底要如何對待,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問題”,也並不是所有的問題行為都不能存在。


“問題”行為分為哪幾類?


首先要明白,我們看不慣的行為就都是問題行為嗎?是不是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需要干預消除?

其實,自閉症孩子就是一個孩子而已,他們的確會有一些問題行為,但正常小孩也會有哭鬧、跑跳、亂扔東西等行為。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對其他人產生影響,或者長時間下去,也不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就沒必要過多在意。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捏捏自己的手指,這樣的行為既不會打擾別人,又不會影響生活,就不需要必須糾正。

而且,有時候家長看到的問題行為,很可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如果強行去校正,或許錯過了一個很好地強化孩子的工具。

那麼,家長口中的“問題行為”有哪些種類呢?

1 自我刺激行為

自我刺激行為的特徵包括,手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重複、刻板的動作,如擺手、玩手指、拍手、用腳尖走路、無目的地跑來跑去。用奇特的方式對待物品,如重複地觸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觸、用舌頭舔物品等。

自我刺激行為可以分為視覺刺激行為、聽覺刺激行為、味覺刺激行為、嗅覺刺激行為四大類。

視覺刺激行為的表現:頭部或眼睛的重複、固定動作,如將手及某種物品反覆在視覺範圍晃動,旋轉自己的身體或盯住旋轉的物品看。

聽覺刺激行為的表現:重複固定地製造出某種聲音,如拍打物品。開關錄音機或電視機;玩弄自己的聲音,如重複無意義的語言、發出噪音、無端的笑、尖叫或喊叫等。味覺刺激行為的表現:將不能吃的東西放在嘴裡咀嚼,舔某些東西,如自己的衣服、手指或身體的某個部位,玩口水等。嗅覺刺激行為的表現:固執的聞周圍的物體,聞手中的物品,聞身邊的人等。


2 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的特徵是製造麻煩,以吸引別人的注意。

常見行為表現有大聲喊叫、哭鬧、嗚咽、抽泣、跺腳,有的患兒也會讓自己突然摔倒在地。

攻擊性行為:用手、用腳或頭部攻擊周圍的人,罵人或說難聽的話,或用虐待無生命物體的方式發洩情緒,有時候身體呈緊張狀態。

自我傷害行為:擊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頭、撕扯自己、抓傷自己等直接或間接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等。


3 抗拒性行為

抗拒性行為的表現就是孩子拒絕做出與指令相符的事情,如拒絕完成有能力做的事,拒絕回答能回答的問題,拒絕說出能夠說出的話等。

做出與指令完全相逆的事,如不去廁所,偏要當眾撒尿等。有的孩子對稱讚和責備都無動於衷,實際上是在察言觀色,欣賞家人束手無策的表情。這是由於外界不適當的賞罰刺激造成的負面效果。

4 其他問題行為

此外,孩子經常會出現的問題行為還包括如故作嘔吐行為、強迫性行為,廁所不適應行為,吃飯不適應行為等。


“問題”行為背後的功能


家長不僅要明白孩子的所有行為並不都是問題行為,還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其功能的,不是無緣無故突然出現的。

所以,他們出現“問題”行為也不是毫無原因的,實際上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意願和感受。

因此,在面對問題行為時,首先要有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分析孩子出現這一問題行為背後的功能,才談得上疏導和處理,針對原因想到解決辦法。

比如,曾經有一位媽媽發現,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喜歡盯著角落的電風扇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考慮:

  • 孩子喜歡看旋轉物體做自我刺激;
  • 孩子對老師發起的活動不感興趣或難度太大才轉移注意力;
  • 孩子只有在某個活動或周圍有某些人在的時候才會看電風扇。

只有找準原因,摸清孩子行為背後的功能,才是找對干預方法的重要一步!

自閉症孩子產生問題行為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實際上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因此,在面對問題行為時,首先要有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分析孩子出現這一問題行為背後的功能,才談得上疏導和處理,針對原因想到解決辦法。

因此,我們大致根據自閉症孩子常見問題行為的表現和障礙特點,將問題行為的功能歸納為四種情況,分別是逃避、引起關注、提要求、自我刺激。


逃避:自閉症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是為了逃避一件令他感到不愉快的或是感到困難的事情,或者是為了從一個他感到不愉快或困難的環境中逃脫出去。

例如:媽媽讓孩子完成某個任務,孩子開始鬧,想要逃,把任務道具扔掉;媽媽繼續堅持,孩子會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最終孩子不需要完成任務,或者晚一點再做。)


引起關注:由於自閉症孩子缺乏溝通能力和技巧,他們經常會使用問題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通常,孩子引起關注的行為包括髮脾氣、自傷行為、怪異的詞語或動作、自我刺激行為等。

例如:媽媽忙著洗衣服,孩子自己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玩電燈開關;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後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獲得媽媽的注意力)。


提要求:當孩子想要滿足某種需求時,但是他的表達能力沒有辦法使別人滿足自己,這種情況也會使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有的時候,孩子正常提出的要求被拒絕後,會出現一些問題行為。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所提的要求,那麼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被強化,也就是說在將來會更多地發生。

例如:在超市,孩子說“媽媽,我要買糖吃”;媽媽說“今天不能吃糖”;孩子開始鬧,並且行為慢慢升級,直到媽媽不能忍受;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孩子停止哭鬧,媽媽給買糖果(孩子用不恰當的方式滿足了要求)。

孩子提的要求,並不僅限於實物,也可以是一些活動。

例如:我想要出去玩;我想要媽媽給我講故事(不是爸爸);我想要媽媽坐在我邊上,弟弟坐在桌子的另一邊;我想要坐公車去學校(不要爸爸開車送)。

很多時候,家長抱怨孩子強烈的控制慾望,希望事情以他所期望的方式發生,這也歸於“我想要”範疇內。


自我刺激:自閉症孩子出現自我滿足行為,是由於他內在的需求而發生的一種自我強化,也帶有明顯的自我刺激特點。

自閉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往往是因為他們在感覺上存在異常,致使他們不得不做出某些舉動,其特點是固執和有序性。

據研究表明,自閉症孩子出現自我刺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感覺不敏感的孩子為了增加感官的刺激,另一種是感覺過度敏感的孩子為了減少感官的刺激。

這種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自然慢慢減弱甚至消失,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發育,行為所達成的感覺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該行為就達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減少了。

為什麼自閉症孩子總會出現“問題”行為?

家長要想消減自閉症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首先要學會分辨各種不同行為背後的原因和作用,才可以選擇恰當的干預方法。

例如,孩子的哭鬧是在引起關注,可以消除他的哭鬧行為,並教他學習正確提要求的方式;孩子喜歡撿東西吃是在尋求嘴巴的感官刺激,可以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滿足孩子的感覺刺激,用大家可以接受的行為替換不能接受的行為。

所以,家長需要結合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表現和功能,綜合考慮,選擇消除或替代的方法,幫助孩子做出合適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