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

“天才的悲剧是容易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确实不只是天才,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容易被舒适给禁锢住脚步。身为心智还未发展成熟的孩子,更加容易被困在舒适圈里面,而作为家长,帮助孩子脱离舒适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两天和邻居碰到的时候,我们就说起过这件事情。她觉得她家的孩子太过于懒散,一点都不努力,总是深陷自我的舒适圈中不肯走出来。没有什么上进心,只知道吃喝玩乐。

很多人都会有自己舒适区,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不用努力,不用吃苦。只需要每天舒适安心的活着,但同样的,如果人们一直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也不会进步,更没有发展。因此怎么让孩子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是家长们需要学会的功课。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剖析孩子走不出舒适区的本质

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是一个由植物学延伸到社会观察的反应。这效应说的就是,当花被种在花盆中时,由于人为创造出非常适宜生活的环境条件,那么在这个花盆中花卉会长得很好。

但是如果把花移植到野外的条件下,花就会更容易枯萎。是因为在花瓶中花卉已经习惯了他舒适温暖的生活,那么到了风吹雨打的野外,自然经不起锤炼。

如果把人比作花,那么我们的舒适区就是那个温暖的花盆,当我们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在我们自己的“花盆”中,就很难再走出来。

而我们知道人成长的环境必定是有千难万险,我们不可能永远安逸,不可能永远舒适。就算我们再怎么躲,该经历的坎坷,该撞的墙一个都不会少。

所以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只是一个暂时逃避的行为,说出去不可能永远存在。所以当孩子待在自己宿舍去不肯出来的时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他象征着孩子正在退化的过程中,正在失去自己对抗困难能力的过程中。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

“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到的愉快。一个人要想经过困难,然后才能觉得受用和舒适。”

所以最好的舒适其实是我们经历艰难困苦过后得到成功的感受,而不是我们日日百无聊赖、极端安逸的生活。纵观几千年人类的进化历程,我们会发现只有在风吹雨打的年代,我们才能进步得更快。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是只知道享乐的人的话,那么我们总有一天会退回到那个原始时代。

我们所创造的奇迹也就不复存在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代表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就不会取得进步,更别谈人生发展和成功。

所以家长们确实有必要关注孩子是否深陷舒适区,不要让孩子成为花盆中的鲜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克服“花盆效应”,带领孩子走出舒适区

第一、培养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

培根曾在自己的书里写道: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导火索,有了好奇心,孩子就有对事物发展探索的兴趣。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孩子才有往外走的可能。

舒适区其实是孩子固有的一个心理范围,如果孩子能对舒适区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那么他们走出舒适区就会更加容易。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先有走出舒适区的欲望,才会有进步的可能。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第二、不能急躁,每天进步一点点

孩子走出失去的过程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家长认为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就开始急火攻心,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努力。但其实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讲究一个时间。

对于走出舒适区来说,需要的周期肯定会漫长一点。家长们要有耐心等,也要相信孩子。舒适区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能让人保持稳定行为的范围。

所以在这个区间内孩子的一切进步都会显得十分渺小,我们要认真观察孩子的努力,不能打击孩子的信心。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里程碑的突破。做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需要我们一点一点脚踏实地的去做,成功也是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堆积起来的。

有了小的积累才有大的进步,相信孩子每一天的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他们已经到达了更远更好的地方。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第三、延迟满足——让孩子的努力都能有收获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努力,是因为他们觉得就算自己用力做了,好像也没有得到回报。但有时候努力的收获并不是立刻就能被看到的,举个例子就比如可能孩子每天都在努力练习钢琴,但是在周测上面,她们还是可能会弹错音节。

可是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十年之后,他们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钢琴家。有时候我们其实是失望的太早,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所认为的回报是“立竿见影”式的,但是人生路上很多回报都是有延迟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告诉他们,有一些付出并不是没有收获,而是需要我们等待他开出花、结出果,才能有成就。

像是罗曼·罗兰说的:

“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

而努力的收获并没有规定是立刻发出的,让孩子坚信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只要他们愿意努力愿意等待,就肯定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

孩子待在舒适区不肯走出来?试试这样引导,帮娃远离“花盆效应”

舒适区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舒服、温暖的;但同时,它也意味着安逸和懒惰。席勒说:

“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人们不能奢望同时是成功而又舒适的。”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最舒适的感受,其实是我们用尽全力之后,看到美丽风景的成就与满足。而不是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和原地踏步,只要我们努力,相信一路上鲜花自会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