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佬紛紛下場,社區生鮮巨頭林立

以前,我們買菜買水果買零食都是直接到店裡消費。但是今天,勤快了我跑去小區門口的小店裡買回來;懶得動的時候,我乾脆打開社區小店的app直接下單,很快就送貨到家。顯然,社區生鮮出現了由以前“純粹的到店消費”變為“到家與到店相結合”的消費形態。

社區生鮮是近年來頗受業界關注的零售業態。因其立足社區、貼近顧客,再加上生鮮品類復購率高、市場容量大,使得無論是資本層面,還是產業層面,都看好這一業態的前景。生鮮傳奇、錢大媽、誼品生鮮,這幾個“網紅”品牌助漲了社區生鮮的熱度。

另一方面,在線上線下一體化時代,類似每日優鮮、樸樸超市等“以倉為店”的前置倉模式加劇了業界關於社區生鮮模式的探討與爭議。

互聯網大佬紛紛下場,社區生鮮巨頭林立

阿里、京東、美團、蘇寧等玩家也已相繼進場。 作為互聯網巨頭,要說社區生鮮的先入場者還得是京東。早在O2O大行其道的2015年,京東在4月份就推出了到家業務,通過眾包物流體系提供to C的生鮮及商超百貨配送業務。

2015年8月,京東斥資43.1億元戰略入股永輝超市,並持有後者10%的股份。同年12月份,京東到家與永輝超市達成合作,藉助永輝在生鮮供應鏈方面的巨大優勢,京東到家迅速成為生鮮電商的頭部玩家。

2015年3月,原京東物流總規劃師侯毅投奔阿里陣營,創辦盒馬鮮生。次年1月,盒馬鮮生在上海金橋廣場開出第一家店,併成為“新零售樣板間”。盒馬之後,這種店倉一體,集線下生鮮、超市、餐飲,線上配送於一體的新零售業態從一線城市開始進入全面普及階段,永輝旗下超級物種、京東旗下7FRESH、美團旗下小象生鮮、蘇寧旗下蘇鮮生相繼入場。

這類新零售業態一般以中高檔生鮮食材為主,覆蓋範圍為門店周邊三公里。相對於社區生鮮,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一業態更類似於區域型賣場,但通過30分鐘到家的配送業務,也能夠基本覆蓋社區生鮮的中高檔需求。

這種差異化的定位和打法並不代表巨頭們放棄了家庭消費場景中的日常即時性生鮮需求,盒馬在2018年11月傳出正在研發“社區菜場”業態的消息,侯毅在今年1月的一場活動討論中明確表達了這種以“面銷為核心的菜場形式的電商”很快將會在嘉定和上海市區落地。

無獨有偶,主推“生鮮+日用”的蘇寧小店也想要分一杯羹。蘇寧小店是蘇寧在生鮮和社區O2O賽道佈局的主力業態。有數據統計,2018年蘇寧小店新增4000多家,成為蘇寧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中推進最快、最猛的業態。

互聯網大佬紛紛下場,社區生鮮巨頭林立

蘇寧小店的野心之一,就是成為社區家門口的“共享冰箱”,讓消費者可以不必再集中採買囤積生鮮食品。對每一位在都市奮力打拼的人們來說,這樣的生活情景顯然都極具吸引力。

在蘇寧的“3年2萬家互聯網門店”規劃中,蘇寧小店作為其最後一公里業務的核心佈局,採用全直營方式,通過“便利店+APP”和“1小時閃送”提供針對消費者一日三餐的全品類服務,供應鏈則與蘇寧易購和蘇寧超市採購體系共用。

除了基於社區周邊門店開展生鮮售賣及配送業務,2018年大熱的社區團購也在巨頭們的佈局當中。與原生社區團購平臺的業務開展方式不同,各家並未在社區團關鍵的“團長”節點上耗費太多精力,而是基於已有業務的渠道或供應鏈優勢進行。

其中,阿里基於菜鳥驛站體系推出“驛站拼團”功能,以菜鳥驛站作為線下自提點,以電商拼團模式售賣商品;盒馬以APP內的“盒社群”功能,由工作人員更新促銷信息。

京東上線的拼團小程序“友家鋪子”則是基於京東聯盟(電商廣告聯盟平臺)體系,店長(即團長)需要註冊成為京東聯盟站長,並擁有實體線下店面,通過推廣商品服務獲得京東CPS 平臺的CPS返傭。

蘇寧的“蘇小團”則是依託於蘇寧小店網絡,不但供應鏈依託於小店,首批團長也是以全國4000餘家門店的店長為主,同時也從外部招募團長。商品交付環節則提供線下一小時配送或是蘇寧郵局(含所有蘇寧線下門店)自提。

互聯網大佬紛紛下場,社區生鮮巨頭林立

社區O2O和生鮮電商的慘痛經歷告訴我們,當這兩者合而為一,社區生鮮無論從線上還是線下,決計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但當互聯網巨頭們脫離了觀望態度轉而紛紛下場,已經能夠大概率說明這條賽道處在爆發的前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據CCFA發佈的《2018中國社區生鮮報告》,儘管生鮮下游流通環節中,農貿市場依然佔主導作用,但從2012年至2017年,農貿市場在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份額在下降,而其他渠道的佔比在增長。

這種流通渠道的變遷更替為社區生鮮創造了新的機會窗口。在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中,作為家庭生鮮消費傳統渠道的菜市場的生存空間受到來自多個因素的擠壓。

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9萬億,預計2018年將繼續增長至1.91萬億。在這個巨大的消費量級面前,水果蔬菜的日常採買頻次遠高於其他品類。

在流量為王的互聯網領域,一個平均每週產生4次復購的生意無比性感。藉由這個低成本海量用戶入口,無論是商品、渠道、還是業務組合的轉化都顯得順理成章——這也正是會員制、O2O和場景化消費正在講的故事。

這大概也是巨頭如此高調入場的根源,在市場尚未形成頭部陣營之前,憑藉原生創業平臺所不具備的資金、資源、業務協同優勢,利用品牌和快速擴張的能力搶佔消費者心智。

但在社區生鮮這個消費選擇極端分散的市場中,這種優勢並不代表其他玩家沒有機會。同時進行佈局的還有生鮮電商平臺、傳統零售企業以及大批連續創業者。社區團購這種更低門檻、更多變化的業態同樣也吸引了來自快消、產業鏈等各類玩家進入,混戰仍在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