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司马迁的一生中,李陵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李陵事件之前,司马迁积极向上,对朝廷和政治充满了热情,也是一个敢说敢做之人。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逐渐走向了内敛,司马迁对朝政的热情也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了热情。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打击无疑是巨大,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政治轨迹也因为李陵事件而发生偏移。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陵事件本身

汉武帝后期,并没有放松对匈奴的打击,汉匈依然处于战争之中。汉武帝从外戚中成功地提拔了卫青和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又想再一次从外戚中提拔可以对抗匈奴的杰出将领。汉武帝看中了外戚李广利,希望李广利能够得到战争的历练,通过积累军功得以封侯。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3万精锐骑兵进攻匈奴,另派李陵率领5000步兵辅助李广利。李陵的步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3万精锐骑兵包围。李陵沉着应战,杀死了匈奴几千人。匈奴单于没有办法,只能再调8万骑兵参与围攻李陵。李陵以5000步兵,对抗匈奴11万骑兵。李陵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杀死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弹尽粮绝之际,无奈选择投降。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陵投降之后,汉武帝非常震怒。迫于汉武帝和李广利的淫威,满朝大臣除了司马迁替李陵说情之外,其余大臣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选择落井下石。司马迁义正言辞地对汉武帝说: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的言论之后,不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认为司马迁刻意为李陵辩解,诬陷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非常愤怒,并且下令处死司马迁。司马迁的死刑可以使用金钱赎罪,也可以采用宫刑的方式抵死罪。司马迁没有足够的金钱赎罪,只能采用宫刑的方式抵死罪。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司马迁跟李陵没有过深的私交

从史书和司马迁自己的自述来看,司马迁和李陵并没有多少交往。司马迁也只是敬重李陵

“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的为人处世风格,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司马迁对李陵没有私交,只有敬重之情,认为李陵不弱于古之名将。当李陵投降事件爆发之后,司马迁才愿意为李陵说情。

司马迁断定李陵投降匈奴是无奈之举,只是想找个机会重新报效汉朝,再一次为汉武帝效力。从后来,李陵的自述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论断的正确性。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

司马迁本着公心与对国事负责的态度替李陵说情,却被汉武帝扣上“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帽子,遭受了宫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开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史记》的编写。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将自己写入《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在自序中并没有过多描写自己的生平事迹,尤其是遭受宫刑之后的经历。班固编写《汉书》的时候,大多“借鉴”司马迁的《史记》,所以关于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历史,续写也比较少。

遭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的实际情况,我们大多是通过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一文中得知。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的变化确实比较大。包括司马迁对待政治的态度、个人性格、甚至写作风格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任命其为中书令。但是司马迁却已经无心政治,一心只想完成自己的史学巨著。李陵事件之前,司马迁在政治方面的活跃度比较高,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司马迁的身影。史载: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

司马迁还参与历法的修订。司马迁与邓平等参与《太初历》的修订,并用《太初历》取代了以往的《颛顼历》。

司马迁能够替李陵说情,本身也说明他可以参与朝政,而且热心于朝政问题。

李陵事件之后,几乎再也看不到司马迁参与朝政大事,而且也再也没有关于司马迁热心于朝政的记载。通过《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得知,司马迁对待朝政确实已经失去了热情。司马迁只当自己是劫后余生之人,对待政治怎么可能还有热情。虽然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但是司马迁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才能。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陵事件过后,司马迁的为人处世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李陵事件之前,司马迁应该是一个非常正直、耿直、不怕惹祸上身的人。但是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开始学会自保,也不再明着忤逆汉武帝的意思。

李陵投降在汉朝朝堂上引起震动的时候,其余大臣纷纷明哲保身或者落井下石,司马迁却敢于替李陵辩解。最终惹怒了汉武帝。此后,司马迁也曾经遇到了类似的事件,但是司马迁却没有再一次替别人辩解。

任安因为巫蛊之祸遭受牵连的时候,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替自己说清。但是,司马迁只是写了一封《报任安书》。

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发生变化。李陵事件之前,司马迁对待人生充满了热情,对待生活也积极向上。但是李陵事件过后,司马迁认为自己只是在苟活,苟活的最主要原因便是由于《史记》没有完成。司马迁认为自己从此背上了耻辱。按照司马迁自己的说法,如果不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完成,断然不会接受宫刑。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司马迁的家族非常发达,司马家世代为史官。司马迁本人也非常认同“刑不上大夫”,认为所有肉刑中,宫刑最难以接受。但是为了活下来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了最令人不齿的宫刑。所以司马迁的内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而且司马迁认为自己有辱于祖先,也有辱于自身。

所以李陵事件的之后司马迁只是为了完成《史记》,而苟活于世。司马迁为了安慰自己,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韩非子等例子安慰自己。与其说司马迁认为: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不如说是司马迁无奈之下的被迫选择。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史记成书

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将全部心思用于《史记》的撰写。《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但是《史记》成书的全部功劳并不是司马迁一人。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拥有极高的史学修养,也掌握着非常丰富的史学资料。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世之时,便想修著一部史学著作。只可惜司马谈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便与世长辞。修著史书的重任就落到了司马迁身上。司马迁年少之时凭借司马谈之子的身份得以阅览皇家藏书,为了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司马迁又游历四海收集资料。同时司马迁还遍访当时的学术大师,得到了他们的指点。

司马迁接替太史令之后,得以阅读更多史书,也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在此期间,遇到了李陵事件,司马迁虽然遭受打击。但是依然决心完成这部史学巨著。最终司马迁在遭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之下,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学巨著。

李陵事件摧残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史记》堪称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史书,不仅是代表着史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极佳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最终实现了自己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史记》和司马迁永远闪烁在史学界,也永远闪烁在中华文明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