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李漁性極巧,凡窗欄、床榻、服飾、器具、飲食諸制度,悉出新意,人見之莫不喜悅,故傾動一時。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婦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以上是光緒年間《蘭溪縣誌》對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李漁的一番評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漁一生不僅工於詩文書畫,擅於園林曲賦,其對生活雜事,也皆存有萬般興致,甚至炊飲之事,也時常能出新意!

例如李漁所著《閒情偶寄》便以很多篇幅記載了才子李漁對於炊飲之事的一些真知灼見,以及創新之法,以至於到現時今世,還常有人念及李漁的‘花香飯’及‘八珍面’而垂涎三尺!

《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尋常穀米之花香飯

古往今來,書呆子見多了,因而有人提及才子,我們總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書呆子,只識書中才學,不問人間煙火,然而才子李漁卻當屬異類,他不僅才識過人,對於生活中有所接觸的萬事萬物,他也總有著用不完的好奇心,和永遠鑽研到底的精神。

瞭解李漁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起因是那部經典的《風箏誤》,但直到後來的《閒情偶寄》才算是對其有了更深瞭解,如《蘭溪縣誌》所載,李漁真的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全面手,無論是窗欄、床榻、服飾、器具,還是飲食制度,保養方法,李漁幾乎都能研究個門兒清,屬於那種天馬行空也不會把天兒聊死的人,因為他腦袋裡裝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

今天,我們就單獨聊聊他的花香飯及八珍面,然後同對李漁相對陌生的朋友們一起從這一側面對李漁再來做一個瞭解吧!

《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煮粥蒸飯做為廚婦廚夫們最基本的技能,可以說古以有之,但尋常穀米無論怎麼換著法的做,似乎也脫離不了那麼幾種因有的模式,然而李漁卻能別出心裁地想到製作一種花香飯,從而提升食者的進餐感受!

咱們先看看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中是如何描繪這款花香飯的: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碗。食者歸功於穀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穀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

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於世矣。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櫞、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櫞、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平日招待客人,我們幾乎各家各戶都會在飯菜的製作上精益求精,這是華夏民族傳統的好客之道,但是尋常穀米如何做出新意?李漁的解釋是使其具有香味就很好了!

那麼,如何使尋常中谷米具有香味呢?李漁在此向我們介紹了一款花香飯的製作方法,那便是用薔薇、香櫞、桂花三種鮮花製作花露,然後再將花露澆於初熟的穀米飯之上,稍悶片刻後,將飯食攪攔均勻,這樣尋常穀米飯便有了誘人的花香芬芳,細想一番,這真的是在原有的飯食基礎上提升了很多檔次,既會讓人進食的過程中因嗅聞花香而心情舒暢,也會讓尋常五穀更多了一番詩情畫意!由此看來,李漁真不愧是才子吃貨!

《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補心麥制八珍面

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本草》雲:“米能養脾,麥能補心。”各有所裨於人也。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剛直似之,食之強橫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處心脾之道也。

李漁在其《閒情偶寄》飲饌部之《面》一章節詳細介紹了自己身為南方人,卻對面食有所研究,並且喜愛的緣由,由此可見,李漁對飲食的入迷,也並不停留在口感食慾之層面,而更深的一重意義則在於,他在好吃的同時還是個非常注重養生的人。

前文我們說過,會做飯的人很多,但是能將尋常穀米加工出新奇口感的人卻少之又少,李漁對此卻研究頗多,也總是創意百出,在《閒情偶寄》飲饌部之《面》一章節中,李漁為大家介紹了一款他本人自主研發的一款‘八珍面’。

《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研發這款八珍面的原因在於,李漁對於南北人吃麵的方法存在異意,依他當時瞭解,北方人吃麵喜歡做成餅,李漁則喜歡將面做成一根根麵條,但是南方人吃麵條,又總是將油鹽醬醋等作料都下在麵湯裡,這樣以來,總是湯有味而面無味,在李漁看來,這種只看重湯而不看重面的吃麵方法,跟沒有吃麵差不多。

因此,李漁別出心裁發明了一款‘八珍面’:

八珍者何?雞、魚、蝦三物之內,曬使極幹,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極細之末,和入面中,與鮮汁共為八種。醬醋亦用,而不列數內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

雞魚之肉,務取極精,稍帶肥膩者弗用,以面性見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絲故也。但觀制餅餌者,欲其松而不實,即拌以油,則面之為性可知已。鮮汁不用煮肉之湯,而用筍、蕈、蝦汁者,亦以忌油故耳。

所用之肉,雞、魚、蝦三者之中,惟蝦最便,屑米為面,勢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備不時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嘗不可六也。拌麵之汁,加雞蛋青一二盞更宜,此物不列於前而附於後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襲耳。

李漁雖為古代之人,但其文字淺顯易懂,因此,即便不對原文‘八珍面’之製作方法做詳細解釋,相信很多讀者朋友也絕對能看得明白,那便是將雞、魚、蝦三物曬乾,同鮮筍、香蕈、芝麻、花椒等研為細粉,再與鮮湯麵粉混合,做成營養豐富的麵糰,而後再做以加工。

從這個製作流程來看,李漁的八珍面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打破了傳統米麵的加工流程,雖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會在製作麵食時添加一些其它的營養材料,但其靈感來源也許正源於李漁的八珍面,也說不定呢!

《閒情偶寄》:從花香飯到八珍面,看才子李漁的煙火人生

煙火人間之李漁

李漁一生起落沉伏,從追名逐利,到歸隱田園,他用數十年的時間看清了人生真諦,如其詩文所書:

髡盡狂奴發,來耕墓上田。

屋留兵燹後,身活戰場邊。

幾處烽煙熄,誰家骨肉全?

借人聊慰己,且過太平年。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便是持有一顆平常心,李漁在繁雜的經歷背後,也算是終於擁有了這樣一份清心,因而才有興致將精力聚集於身邊的尋常事物,例如刻窗制欄,例如穀米粥飯。如此想來,生活一事,最不缺的便是才子凡夫,而真正缺少的,則是如李漁這樣,落於煙火塵間,卻還願意對其愛好鑽研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