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醋傳統工藝


釀醋傳統工藝


釀醋

酒醋深究是弟兄,酒糟再釀酢當成;

孿生本應等身價,貴賤緣何殊不同。


醋,常常活躍於人們的餐桌上,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中國傳統的釀醋原料,長江以南以糯米和大米(粳米)為主,長江以北以高粱和小米為主。現多以碎米、玉米、甘薯、甘薯幹、馬鈴薯、馬鈴薯乾等代替。原料先經蒸煮、糊化、液化及糖化,使澱粉轉變為糖,再由酵母使酒精發酵生成乙醇,然後在醋酸菌作用下產生醋酸發酵,將乙醇氧化生成醋酸。制醋的原料不同,配方和加工方法也有不同之處,那麼製出醋的味道也不一樣,以含糖質原料釀醋,像葡萄、蘋果、梨、桃、柿、棗、番茄等可以釀製出各種果汁醋。


釀醋傳統工藝

釀造醋一般都是先把原料碾碎,然後用清水浸泡,水面高出碎料約二十釐米,冬、春季氣溫在十五度以下,要浸泡十二至十六小時;夏、秋季二十五度以上,浸泡八至十小時。夏季要換水一到兩次,防止原料發酸。接著將浸好的原料用水沖洗,稍瀝乾後上甑蒸。待大汽上足後再蒸十分鐘,一直到原料膨脹發亮,鬆散柔軟,嚼不粘牙就可以了。


釀醋傳統工藝

蒸熟是因為可以使原料加大微生物接觸面,以有利於發酵和原料糊化均勻,加速糖化。把蒸熟的原料燜放十五到二十分鐘後,用清水衝淋降溫,瀝乾水分,攤鋪在晾板上。 當原料溫降到三十度左右時,迅速均勻地拌入酒麴粉及酵母、酵母液。翻拌兩到三次使之均勻。把拌曲後的原料裝壇,冬、春季壇外加圍麻袋或草墊保溫,夏、秋季室內通風散熱,室溫度保持二十五至三十度。二十四小時後可聞到輕微酒香;三十六小時後酒液滲出,色澤金黃,味甜微酸,酒香撲鼻,表明發酵正常。


釀醋傳統工藝

在入壇發酵過程中,為使糖化徹底,需繼續發酵,促使生成更多酒精。酒液開始變酸時,要均勻地翻動。並摻入穀糠,增加疏鬆程度,這時要注意氧氣要充分,要適當的增加溫度,以利於醋化。這時可以每五十公斤原料加入清水二百二十公斤左右,以降低酒液的酒精濃度,有利空氣中醋酸菌進入繁殖生長,自然醋化。 大約七天後原料溫度開始下降,這就說明酒精氧化結束,醋化也基本完成。通過壇內醋化後,一般夏季二十到三十天,冬春季四十到五十天,醋酸即變酸成熟。此時醋面有一層薄薄的醋酸菌膜,有刺鼻酸味。


釀醋傳統工藝

成熟的醋,上層醋液清亮澄黃,中下層醋液乳白色,略有渾濁,兩者混合即為白色的醋,一般每一百公斤雜糧可釀製白醋四百公斤,醋度每一百毫升二點五到三克。濾出的醋渣可醃漬酸菜或摻配飼料喂畜禽。在白醋中加入五香和糖色、芝麻等調味品,經沉澱過濾後即為香醋。

醋的生產現在已有以前的小作坊製作轉變成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