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最近,許多的家長髮微信問俗語所說的"三歲看大"這句話到底靠不靠譜?3歲的孩子還那麼小,能懂得什麼事情啊?其實,"三歲看大"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雖然年齡小,其實到了三歲他們大腦的發育已經達到高的程度了。

還記得"狼孩"事件嗎?印度女孩卡瑪拉在六個月大的時候被狼叼走了,等到七歲的時候被人救回來的時候發現,孩子錯過了早期的教育,已經喪失了本應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父母早期對孩子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言語輸出都是至關重要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其實錯過了孩子大腦快速發育的關鍵期,才是對孩子大腦發育最大的危害。對於0-3歲的孩子,父母的言語直接決定了孩子大腦的發展。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3歲看大"這句話的真相在這裡!

俗話說"孩子三歲可以看大。"很多的父母都不理解這句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句話背後的真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本傑明·布魯姆曾經對1500餘名0-3歲的嬰幼兒進行了長達20年的調查研究發現:0-3歲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所以從三歲就可以大致看出孩子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且從孩子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三歲看大"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0-3歲是一個人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大腦的重量來看,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重量大約為成人的25%,1歲之後腦中達到50%左右,到了3歲,他們的大腦重量接近成人了。同時大腦的神經元,決定大腦記憶力和智力的突觸也快速發展,在3歲時達到一個高峰值。也就是說,孩子到了三歲,他們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就基本定性了。

0-3歲是培養孩子腦力發展的最關鍵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以後再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刺激孩子大腦的發展,也很難達到最好的效果。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語言對他們的影響最為巨大,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0-3歲這個關鍵時期。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大腦發育具有決定性作業

1.父母的語言具有神奇的力量

一個正在快速發育的大腦能夠迅速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如果把孩子的大腦比喻為一臺機器,那麼父母的言語就是不斷刺激機器高效運轉的工具。

達娜·薩斯金德博士曾經經調查發現,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歲前聽到的單詞數量遠遠少於高學歷家庭的孩子。為什麼結果是這樣呢?這是因為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的大腦每秒能夠產生700到1000多條神經連接,在這個時間段父母的言語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工具。而在高學歷高收入家庭長大的孩子,們的父母更加註重親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更多的向孩子輸出言語,不吝嗇與孩子溝通的時間,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2.父母的語言塑造孩子的大腦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很多人被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圈粉,主要原因是嗯哼很會說話。很多人在羨慕霍思燕的家庭的同時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明星家裡有錢,有條件,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才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

嗯哼四歲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很強,說出來的話有很強的邏輯性,表達也很清晰。這難道就是因為家裡有錢嗎?我看並非如此,我們來看看霍思燕和杜江對孩子的教育。無論是在節目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孩子都付出了百倍的耐心。不論嗯哼向他們提問什麼問題,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從來不會以敷衍或冷漠的態度對待。

為什麼嗯哼年紀小就能夠說出這麼多金句呢?這離不開父母對他的無私付出,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擁有好的口才,好的邏輯能力,這都需要後天不斷的努力。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語表達,多和還自己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中長大,這樣也有利於塑造他們的大腦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普通的家庭,父母要如何更好的跟孩子交流,才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大化激發孩子大腦的潛力呢?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特別簡單卻十分有效的3T法則。

學會用"3T原則"打造孩子的"學霸腦"

1、第一個T ——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就是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這裡的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共情關注孩子的行為也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採用繪本教育,是一種很好培養孩子交流能力的方式。但是也有很多父母在使用繪本教育的時候用錯了辦法,而是隻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輸入信息。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在《父母的語言》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講的是孩子正全身心投入到玩積木的遊戲中,母親走過來跟他講:媽媽給你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孩子這時候只想只要玩積木,而沒有回應母親。這時候媽媽繼續對孩子說:過來,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這聽上去似乎很不錯,但其實他違背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對孩子缺乏共情關注。懂得共情關注的父母能夠知道孩子這時候只想要玩積木而不想聽故事,不會過分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對孩子共情關注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按照"第一觀察,第二理解,第三行動"的步驟去回應孩子,積極回應孩子的真正需求。

2、第二個T ——充分溝通

所謂的充分溝通是指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儘可能使用不同的詞彙和說話方式,以此來豐富孩子的詞彙量,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達娜曾經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個比喻,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個存錢罐,父母不斷地往罐子裡塞錢,即使把整一個瓶子都塞滿了,孩子最後還是交不起大學的學費。對孩子語言輸出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味地使用同樣的語言與孩子交流,孩子的詞彙量也不會隨之擴大。相反,如果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能夠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描述性語言,讓孩子的大腦裝滿更多的高級詞彙,經過長期的積累,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孩子說話更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3、第三個T ——輪流聊天

語言的交流並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一個相互互動的過程。而最為常見的言語互動方式是通過問答的形式進行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可以多采用問答的方法,在一問一答中擴散孩子的思維,引發孩子的思考。

達娜也在書中提到,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只需要把為什麼和怎麼辦這兩個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後得出最後的答案。在這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拓展孩子看待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利於孩子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們要善於從自身出發,從日常生活中出發,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言語表達環境,促進孩子大腦更進一步的發展。

為什麼說“3歲看大”?父母的語言,直接決定孩子的大腦發育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