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沒用!錯!讓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小鷺是一個媽媽,所以深知所有媽媽對孩子的成長道路是多麼的關心。

我很喜歡聽李玫瑾教授的課,聽完後,也喜歡深思總結,自己是否做得正確。

今日分享【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時期,所以把生命說成自己的,是不瞭解生命發展的進程。

現代生活有那麼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

第二個特點:因為工作、家庭雜事和孩子的交流、教育,的時間越來越少。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沒用!錯!讓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講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問題,當然我覺得我們大多數青少年或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長的。只要家庭比較好,父母對孩子非常嚴格要求的話,孩子都會很好的成長。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對孩子也很嚴格,但是孩子也有很多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有些家長遇到很難的問題常常會來找我。我曾經遇到一個外交官,他是長期駐外的,他通過一個朋友找到我。“16歲的一個男孩,他後來很痛苦,他甚至都跟我講想自殺,真的拿這個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有時候我遇到很多這種情況,打電話來找我。我遇到這種情況,我說什麼問題呢?我說其實孩子不用來找我,你大人來就可以了。

這個很多家長都覺得很疑惑不解,什麼問題呢?

我講第一個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種心理和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所以有的時候,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我們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的。

第二個問題,我講未成年人的問題是滯後反應。

滯後反應我後面會講它的問題,也就是說,當你發現這個孩子已經不好教育了。一般就是在青春期吧,十四五六歲那時候孩子很難管,但問題呢往往是往前。我打一個比喻,當我們做到醫生面前,任何醫生的病人的病都不是這一天之內得的。也就是說輕的可能是三五天,重的多少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問題往前走,比如說他十五六歲發生行為問題,心理問題應該是在12歲之前,甚至還要早。我會通過一些實例來講這個問題。

第三點,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養個孩子跟養個小寵物一樣,我們養個小貓小狗大概有這樣的經驗,這個小狗你管它最好的時間是8個月之內,8個月之內有些習慣沒養好,你等到它咬人之類的就很難改,所以心理問題的成長過程是有關鍵期的。我之前講到一個問題是滯後反應,滯後反應我會從這樣幾個問題來談。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沒用!錯!讓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首先我們看一下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時期,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時期。按照我們發展心理期,在18歲之內可以分這樣的:一歲之內叫裸兒期,兩到三歲之內叫嬰兒期,四到五歲為幼兒期,五到十一歲為學生初期,十二到十五為少年期,十六到十八為青年初期。這個十八歲之內我們都知道為成長期,在這成長期我們又大致分為兩大時期。一個叫依戀期,一個叫青春期。依戀期一般是在十二歲之前,十二歲之前什麼叫依戀期我後面會講。

依戀期說簡單一點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關的依戀。而到了十二歲之後十八歲之前稱為青春期,青春期一般人在這個時期是比較逆反的,我們很乖的孩子到這個時期都會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或者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呢你不用去管它就會自然的回覆正常,也就是當他度過青春期就會回覆正常。但有些孩子就不會這樣,他青春期出了問題以後可能就會影響到他的一生。有的孩子犯得過錯是不可逆轉的,比如說他要傷害致死,或者參與一些搶劫行為犯罪的話,就會有一個汙點。

所以青春期的人最容易出事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管起來也是最難的,但這兩個時期總體來講是人的未成年時期,也就是說這個時期還在出問題,我們成年人尤其是撫養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們矯正。那麼前一部分時期最好放在家庭,後一部分時期最好放在社會。也就是說前一部分的重點工作放在家庭。當孩子到十五六歲出問題的時候需要社會來干預。干預比如就像一些公共學校或者一些特殊的夏令營來強制對他進行一些矯正。

那麼大致我講一下這個過程,這兩個時期呢,它的心理發展內容我在這羅列了一下。我簡單說一下

第一:是情感發展;然後是言語發展;然後是社會性發展,認知、觀念、性格、自我意識度、獨立性。其實這裡頭還有一些發展,我只是重點羅列了一些。到了十八歲之後人進入到相對獨立時期,就是他比較成熟。所以他的年齡越來越成熟。我經常講一個什麼問題呢,十八歲之後他的人格開始趨於穩定,而性格決定命運。在這裡我後面會講到性格發展,但是我強調一點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教育意識,很多人特別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包括我們社會的發展也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往往看他是不是來自一個名牌大學,他的學歷有多高。但是你真正到四十五之後你看這人能不能坐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恰恰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最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所以早期的問題,如果父母能培養得當的話這個人才會有後勁,否則的話再聰明,我們這有很多讀到博士博士後,他十四歲之後也平平淡淡,為什麼?因為他有很多性格上的問題導致他在事業上發展有一定的障礙。這裡我們講它心裡發展一環套一環。這就是我介紹的重點,如果把這個關係縷清了就知道孩子成長髮展過程中問題都有哪些。

孩子早期教育不重要,沒用!錯!讓李玫瑾教授教你早期教育方法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情感發展。情感發展為什麼作為人早期的心理現象,這和人的特性有關,我們知道人作為高等動物,這大自然眾多生命當中是最高級的,也就是說人是最聰明的。可是人有一個特點,他在生命的最早期是最笨的。放在一起撫心理學家曾經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小猩猩養。把他放在同樣的背景下,想看看動物和人的區別。結果發現在一歲之內,猩猩比人要聰明。兩個生物的撫養都同樣的對待,同樣的撫養人、同樣的吃穿、同樣的環境。猩猩對人會做出各種明顯的反應,一歲之內它會跟你有很多很好的互動,而人的孩子卻什麼反應都沒有,剛開始吃睡,半歲之後會有一些反應,但基本不能自主的,很多都是被動的反應。到一年之後人們發現人的發展開始日新月異,而猩猩的發展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就是說人在一歲之內他反應很少,相當的無能無助。這個無能無助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在生命的早期剛出生的時候他的本質大家都知道一個是哭,這是人出生就有的。第二他算有點本事就是吸吮反射就是吃奶。這個吸吮反射指什麼呢,就是你隨意那個奶頭或者手指輕輕觸進孩子的臉傍邊,他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他會把嘴挪過來,這叫吸吮發射。如果你把手指放到側面去,他就過不去了。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人在出生的初期能做出的反應就是面,他的活動區域非常小,一不能抬頭,二不能翻身。這個孩子來到世間上他至少要有7個月到8、9個月吃喝拉撒完全靠另外一個人。靠另外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也就是說他的痛苦的解除就在這個撫養人身上,這個撫養人已出現,他就能吃了、就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這個過程當中意味著什麼呢,他所有的需要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快樂都和撫養人出現息息相關。

因此日復一復他這個時候從快樂體驗到他快樂過程當中的注視以及耳邊聽到撫養人的聲音,那麼到半歲之後孩子最開始出現的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認人呢就是它半歲到12個月之間就開始挑人了,那個人已出現這個孩子就很快樂。如果這期間,比如半年之後媽媽要上班,把奶奶從老家請來,說你幫我帶孩子吧,上班期間你帶。你看這孩子前半年沒遇過奶奶,6個月之後奶奶來了,第一次奶奶上手,媽媽上班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個孩子會出現什麼現象呢。他一定會出現抗拒,什麼意思呢,就是媽媽把奶瓶塞到他嘴裡他不喝,他會那嘴往外拱。他困的時候搖啊晃啊抖啊,但他不睡,他覺得這個人不對,什麼不對呢。相貌不對、聲音不對、氣味不對,所以他就會鬧,一直鬧到筋疲力盡了他才能睡著。這種認人的現象就是人最早的心理現象,我們叫情。這種情感的出現非常非常重要,這種現象我們有時候叫依戀。只要學了心理學的同學都知道這個,在發展心理學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現象。

依戀就是指在孩子早期,他的這種對某人認準了以後接近他,分離時候的緊張不安,重逢時候的高興輕鬆。他們對動物的研究也證明這一點,依戀是人類早期最初的心理現象。大家要明白一點,雖然很簡單但是很重要,就是人和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所以人和人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記得有一次我去中科院自動化所做講座,他們書記跟我講了一句話,說我們這犯罪的不多,自殺的不少,說你講講怎麼防止自殺。結果後來我在那講到馬加爵的案件,談到生命的意義。結果有人遞給我一張條子,說生命是我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我的生命。當時我看著條子,我想跟他說,你沒有研究生命的起源,你要研究每個個體生命的起源,你就知道生命是不是你自己的。我打一個什麼比喻呢,就好比你走在街上你餓了你走進飯店,然後你就坐下點一推菜,吃完以後你就一抹嘴往外走。我說這個話生命就是你自己的,可以說他這個嘴呢是他喂的不是我的。換句話講每個人一出生在前半年包括到他三歲之前,他幾乎不能完全自主,他不能自主的情況下他所有的東西都依賴他人,也就是他進了人家的飯店吃了人家的飯就欠了人家的債,能不還錢就走嗎?所以把生命說成自己的是不瞭解生命發展的進程,其實每個人活下來,只要我們活到今天,我們都欠。欠自己的父母,欠這個社會。這個欠是沒有辦法,因為人的生命早期是相當的無助無能的。而正是因為這個背景造成了人的情感發展,而情感發展又決定一個現象就是情感是眾多心理發展的基礎,有了這個發展我們才有其他的發展。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由此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感悟

小鷺很喜歡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

其實在我們育兒的道路上

真的往往忽視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爺爺奶奶認為孩子還小

什麼都不懂,不需要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問題。

其實,不是的。

關注小鷺,每日分享育兒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