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晚上12点回到家,躺在床上,高跟鞋随意地甩在地上,拖鞋都懒得穿,点开朋友圈的界面,输入“加班到十一点,加油!努力的自己。”

想了想,删除,再输入“加班到现在,好累!”

父母看到也许会担心,好像不太妥,于是放下手机,挣扎着起来去洗澡。

回到床上,再解锁手机,还是停留在那一条“加班到现在,好累。”的编辑界面。

突然觉得十分钟前的自己真的是好矫情。

退出编辑界面,心想着:还是看刚更新的综艺节目吧。

大学时期喜欢摄影,想拥有一台自己的单反,攒了半年的生活费外加上兼职的工资,于入手了自己心仪已久的相机,你开心地给新相机拍了“证件照”分享到朋友圈。

下面的评论却让你不那么舒服,甚至还有点儿扫兴。

“土豪啊!真有钱!!”

“这个逼装的好!我给满分不怕你骄傲!”

更甚还有一个和你并不熟的人,发了一条屏蔽你的状态:“一台不过万的破相机有啥可炫耀的,真穷酸!”

突然觉得在朋友圈想单纯地说些什么,在别人的眼里都变得不那么单纯。

点开老同学的朋友圈,显示的却是“朋友仅展示近三天的朋友圈”。

一个连每日三餐都可以发七八条朋友圈的人,最新一条动态却停留在三个月前。

大学室友经历了一次失恋就再也没发过矫情伤感矫揉做作的动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情绪轻易展现在社交网络。

刚刚注册微信的时候,觉得“天呐,好新奇啊”,赶紧把同学、朋友都添加到自己的好友列表,有什么开心的小情绪、吃到什么好吃的食物,赶紧先拍照发个动态,收到“新评论”和点赞的时候就好像体验到了什么是人生赢家。

慢慢地,父母也开始玩微信,爷爷奶奶也学着发语音、视频聊天,发的动态他们好像不太理解,为什么总是在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一次莫名其妙的聚餐,出于礼貌和一些“朋友”互换了微信,其实他们的喜好我不理解,就如同他们不懂我的世界。

还有一些“朋友”就喜欢看你心情不好的样子,他们的心理安慰来自于“看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原来他过得也不怎么样嘛”。

后来,找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同事、上司也成为了好友列表的一员,更加小心翼翼地分享自己的状态。

生怕自己哪句言辞不妥破坏了自己在同事、老板心中的形象,“原来她不是那么爱工作的员工”、“在公司这么内向的一个人,在朋友圈这么话痨?”

工作的第三年,一切都还比较顺利,有了一笔小积蓄于是开始考虑在这个四线城市买房,在中介与楼盘间奔走,好友列表里多了不少客户、微商、代购、房屋中介之类的“一面之缘”。

当好友列表里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不知道应该用哪种人设面对不同的人,感到不安和纠结。

长大成人让我们学会带着不同的面具面对不同的人,但是一个朋友圈只能让我们扮演一个人设。

有的人会选择给好友分组,和工作有关的动态只给同事看,日常休闲的动态只给家人朋友看,而那些代购、中介直接开启“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

有的人因为懒得分组,干脆不发动态。

不管这是不是微信本意,或者用户本身愿不愿意,微信已经成为当代每个人的一张虚拟简历。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注册微信的初衷其实是想要一个单纯干净的社交平台,和朋友聊聊天,和在异地的家人增加沟通,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或者偷偷地关心着想要关心的那个人。

现在,朋友圈的数字小红点好像也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比“点头之交”更尴尬的社交关系应该就是“点赞之交”。

即使一条朋友圈能收到上百条赞和评论,微信好友人数多达千人,但真的遇到不开心、需要帮助的时候,最终能认真听你说话、替你分担压力的,依然还是那个最佳损友。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于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逐渐收起了自己的情绪,不再进行那些“无效社交行为”。

微信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交产品,拥有8.9亿的用户。

因为好友关系链的飞速扩张,微信的熟人社交属性也在被快速弱化。

微商在朋友圈刷屏广告,可能会让你错过好友分享的开心事。

有的人为了避免被打扰,选择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不看他的朋友圈”……

一个人的有效社交为150人,一个微信号的好友上限为5000人,当好友数量触碰到这个上限后,是简单粗暴地将好友上限扩展到一万人?还是给自己更多不一样的选择?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就像第一次添加你好友时那样。

眼嗑诊说

我能看看你的朋友圈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