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雲南獨龍江生態脫貧闖新路


  新華網昆明4月11日電(羅春明 趙普凡 潘越)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地處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地。

  從毀林開荒到巡山護林、從刀耕火種到依林致富、從與世隔絕到開門迎客,近年來,獨龍江鄉闖出了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脫貧致富的生態脫貧之路,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獨龍族同胞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信心十足。

  獨龍江實施生態補償,讓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或生態保護人員。新華網 羅春明 攝

  從毀林開荒到巡山護林

  龍德城是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村委會副主任,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村森林資源管護小隊的護林員,每個月他和同伴們都要巡山護林不少於兩次。

  過去,獨龍族群眾靠毀林開荒艱難度日,樹越砍越少,山越燒越禿。探索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脫貧致富的路子,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實施生態補償,讓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或生態保護人員,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

  2017年8月,龍德城當上了護林員,他所在的迪政當村,是全鄉森林管護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全村有82名生態護林員,亂砍濫伐、偷採野生藥材、偷捕獵物等,都是他們巡護的重點。

  在獨龍江鄉,像龍德城一樣的護林員有313名,通過縣、鄉(鎮)、村、小組,實施“四級”網格化管護機制,不僅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還讓貧困人口有了就地就業的機會,每人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性收入。

  目前,獨龍江森林覆蓋率高達93.10%,獨龍江流域已發現高等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1151種,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然地貌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把獨龍江建成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人間天堂。”老縣長高德榮說,把獨龍江的生態保護好,是獨龍族群眾最大的貢獻!


  草果成為獨龍族同胞脫貧致富的“金果果”。新華網 潘越 攝

  從廣種薄收到依林致富

  “輪歇燒荒、刀耕火種、廣種薄收”是獨龍族同胞曾經的生產生活寫照,而通過毀林輪耕種出來的玉米、芋頭和土豆等農作物單產低,常常需要砍伐樹木、採挖野生藥材、獵捕野生動物換錢貼補家用。

  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讓群眾增收?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獨龍江鄉瞄準了以草果為主的林下特色產業。

  草果採收季,獨龍江兩岸瀰漫著濃郁的草果清香。獻九當村的方新明家在高山峽谷間的密林中種了100多畝草果,記者採訪當天,剛採摘下來的第一批草果很快被商販收購一空,“一共七千四百一十六斤,賣了三萬三千多塊!”

  2007年,“老縣長”高德榮在原始森林下試種草果,2011年實現部分掛果。在此基礎上,2012年初,獨龍江鄉大面積推廣草果種植,林業、扶貧、農業、民宗等部門組合發力,通過免費發放草果苗、送技到家門等方式幫扶獨龍族群眾種植草果。

  也就在那時,老方家在政府的幫扶下開始種植草果。在此之前,家裡主要種植玉米、芋頭、土豆等農作物,但僅夠一家人吃飽,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收入,而種植草果每年最少也能有3、4萬元的收入。

  從一戶到幾戶、從一個小組到幾個小組、從一個村到幾個村,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發展到6.8萬畝。紅彤彤的小草果,成了獨龍族同胞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除了草果種植,獨龍江鄉還通過“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帶動獨龍族同胞發展羊肚菌、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等林下種養殖業,極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獨龍江鄉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發展生態旅遊。新華網 潘越 攝

  從與世隔絕到開門迎客

  巴坡村村民高建齡同樣享受到了獨龍江的“生態紅利”,而他的增收門路是開農家客棧。

  獨龍江鄉曾經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幾乎與世隔絕。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全面貫通,獨龍江鄉和獨龍族群眾徹底告別了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

  交通條件改善,引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很多遊客都問有沒有吃住的地方。”頗有頭腦的高建齡從中看到了商機,貸款買下一處院子開起了客棧,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幾倍。

  獨龍江峽谷自然景觀獨特,人文風情濃郁。針對群眾“守著金山受窮”的現狀,當地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加快推進獨龍江風情旅遊小鎮建設和5A景區創建。怒江美麗公路、獨龍江公路安防工程和獨龍江整體提升行動工程也相繼建設。

  “山好、水好、空氣好,遊客來了都捨不得走!”高建齡告訴記者,獨龍江景區提升改造後,自家客棧生意一直不錯,2019年國慶期間,一個月純利潤就有近2萬元。

  在獨龍江鄉,像高建齡這樣發展旅遊的村民不在少數。近年來,獨龍江鄉積極開展旅遊特色村項目,打造生態農業旅遊、獨龍美食文化體驗、原生態民俗體驗等特色村;同時,發揮森林資源優勢,打造科考探險、人馬驛道等生態旅遊項目,有效帶動了一批村民脫貧致富。

  “為了更好的日子,要幹、要努力!”高建齡相信,隨著獨龍江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遊客會越來越多,自家客棧的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原標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雲南獨龍江生態脫貧闖新路

審核:祝小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