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溪人的新“靠山”

新華社貴陽4月12日電 題:板溪人的新“靠山”

新華社記者汪軍

“山還是以前的山,但日子已經不是過去的日子,因為現在有了新‘靠山’嘛!”55歲的任光華一邊採摘黑木耳,一邊向前來採訪的記者講述眼前的生活。

土家族村民任光華的家在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鎮坪底村,這裡大山連大山,不少村民的房子建在山坡上。山腳下,河兩邊,幾小塊並不起眼的壩子,他就在壩子上的食用菌基地務工。

板溪鎮在武陵山腹地,全鎮3.65萬人,人均耕地僅有0.6畝。2014年,這裡的貧困發生率達到25.6%。山腳下的水田種水稻,半山腰的坡地種玉米,山頂上的樹林砍柴燒,這是板溪人過去生存的“靠山”,苦日子一年一年熬煎著。

如今,山頂上種茶、半山腰林下養雞、山腳下發展食用菌,板溪人有了新“靠山”,好日子一天一個樣。

任光華因病致貧,要想外出務工幾乎不現實。2018年,開闊的壩子上開始搞食用菌產業,他就有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幹一天能掙70元。他說,上了年紀背不動扛不動,現在家門口有一份輕巧活兒,多好的機會。

板溪鎮有31個村(居),其中貧困村多達18個。柿坪村,二類貧困村,90%以上的村民是土家族,2014年2039人中有557人是貧困人口。村主任餘勇說,過去土地貧瘠、沒有產業,勞動力絕大多數外出務工。2015年,他返鄉務工,通過發展林下養雞帶動增收,目前貧困人口已全部清零。

“山坡其實也是資源,關鍵看如何發揮它的價值,現在村裡的林下養雞不愁銷,並且還有好價錢。”餘勇說,好生態出好土雞,一斤可以賣到二十五六元,一隻土雞五六斤。村裡的合作社保底回收,有的農戶一批可以賣200只,收入比較可觀。

勤豐村眼下正是茶葉採摘的時節,婦女、老人上山採茶掙手工費。72歲的田景鳳身體健朗,每天揹著小揹簍採茶,最多的時候可以採三斤,一斤有35元手工費。茶青交到加工廠,工資立馬兌現。

五六年前,勤豐村大約36%的村民是貧困人口。隨著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種茶,貧窮日子逐漸一去不復返。2019年,村裡的茶園面積超過900畝。55歲的土家族婦女田儒英,早上七八點出門,一天掙七八十元不成問題,並且還順帶打理了菜園子。

板溪鎮黨委書記張軍介紹,通過發展1000萬棒食用菌、30萬羽土雞和2500畝茶葉,可確保今年所有貧困人口清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