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01


有一类孩子他们是问题大王,总是不断地给家长制造麻烦。晚上睡觉时拖拖拉拉,不爱睡,要玩手机,玩游戏。早上起床时叫不起,哼哼呀呀不起来。吃饭时在那数米粒,半天吃不上一口。洗漱时磨磨蹭蹭,三催四催才动弹。个别的儿童还会通过做噩梦,或者遗尿的方式来制造麻烦。那么这些制造麻烦的孩子,他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阿德勒说,儿童无论出现多少个症状,他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成年人的关注。症状不过是儿童的武器,拿着这个武器与成年人“战斗”,这个武器不行,再换一个武器,以此来控制家长。儿童通过这些小把戏,成功地获得了父母的关注,同时也看到了父母为了他备受折磨。这些备受折磨,被他体会为爱。这是儿童最终想要的,证明他是被爱的孩子。


当然这一个过程都是无意识的,我们看不到什么蓄谋已久的痕迹,只是看到一个违抗的、不听话的孩子,而行为背后的那些内在驱动力很难被意识到。


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02


如果孩子制造出了太多的麻烦,那么就是他的依恋关系过于紧密,没有成功的建立起母亲和孩子独立的边界,母亲和孩子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们还像母婴关系一样,生活在一个过于紧密地世界里,母亲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也不能理解母亲的需要。孩子离不开母亲的世界,母亲也离不开与孩子的依恋。这种状态下孩子就没有办法走出婴幼儿状态的世界,去发展其他的关系。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学校里需要友谊,在社会上需要朋友,在工作中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婚恋中要有协调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一直依赖于与母亲的这种紧密相连,那么他其他的关系就很难得到发展。


尤其是上学以后,孩子的关系系统过于单一,就没有成功的自信。没有自信的孩子胆小怯懦,凡事不敢尝试,缩手缩脚,所以在跟同学比较的时候,发言不太敢,学习随大流,个性不突出。缺少那颗争强好胜的心,鹤立鸡群的志。


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03


经常制造麻烦的孩子,他们需要建立自信心,用积极的方式,引起关注。


自信心的建立:


第一,让孩子觉得,“我能行”。拉开与孩子的距离,凡是孩子需要的时候,不要很冲动的过去帮助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在旁边做指导。学习、做家务、交朋友,都如此。


第二,让孩子获得意义感。能够激励一个人的,归根结底是意义感,如果孩子能够获得意义感,那么它就会有强大的驱动力。比如,爸爸妈妈每天看到你,就很开心,让孩子觉得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很有意义的。


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第三,让孩子成为有优点的孩子。制造麻烦的孩子总是被人批评,都快忘记自己也是个有优点的孩子了。用孩子的优点去替代批评。比如孩子某一个时刻很安静,那就谢谢他,给屋子里带来这么多安静。


爱说“不”的孩子,他们究竟需要被怎样理解?


总之如果想让孩子改变制造麻烦的行为,就要多给他一些肯定,弱化他那些讨厌的麻烦,让他的优点突出,替代那些人人喊打的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