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祕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有人給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用一個字進行評價。叫做

暴秦、強漢、士晉、雄隋、盛唐、富宋、蠻元、剛明、奴清。這都是中國歷史上實現華夏大一統的王朝。今天小編來談一談宋朝,既然被稱為“富宋”,那為什麼人們都說宋朝”積貧積弱“呢?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宋朝實際上不能算是大一統的王朝。

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和宋朝一起並存的政權有遼國、金國、大理、西夏、吐蕃等,嚴格意義上,其實宋朝沒有完成中國的統一,雖然遼國、金國、西夏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他們所佔領的地區卻都是漢唐時期中國的領土,而且中國自古以來也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中從領土面積來看,最大的國家是遼國。到了今天在俄語中對中國的的讀音,還是契丹的諧音。所以在當時,俄國人認為中國人就是契丹人。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有了‘弱宋’的稱呼。

從趙匡胤建立宋朝起,無論是與遼國、金國、西夏、以及後來的蒙古,大部分的戰爭都已失敗告終。

一,宋對遼戰爭

宋朝攻滅北漢之後,宋太宗想要一鼓作氣收回幽雲十六州。太平興國六年(979年)6月,到太平興國七年(982年)5月,雙方圍繞幽雲十六州展開了數次大戰,雙方各有勝負。

到了986年,遼景宗去世,宋太宗以遼帝年幼,太后攝政,內部不穩定,再次北伐,這次分三路出兵:東路軍名將曹彬領兵10萬出雄州,中路軍田重進出飛狐,潘美、楊業率西路軍出雁門。這次北伐,東路軍曹彬幾乎全軍覆沒,中路軍都沒有敢出戰就退回來了,而西路軍也由於監軍王侁的掣肘也戰敗,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業也在這場戰爭中戰死。這場戰爭以宋軍全面失敗告終。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之後,遼國頻頻興兵,宋軍屢戰屢敗,到了真宗年間,宰相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擊敗遼軍。之後,雙方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送給遼國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雙方和平相處了一百多年,宋徽宗時期,宋朝背棄盟約,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聯金滅遼。童貫領兵十萬進攻遼國燕京,又一次大敗而回。由此可見宋軍的戰鬥力的低下。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二,宋對西夏、金國的戰爭

李元昊建立西夏的王朝後,三次與宋朝戰爭均大勝。對金國的作戰的更是慘不忍睹。第一次南下就攻滅宋朝首都汴京,滅亡了北宋。一直到了南宋,岳飛的岳家軍數次戰敗金軍。為宋朝挽回了一些顏面。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為什麼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如此低下呢?

這其實和宋朝的軍隊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宋朝初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向宰相趙普請教治國良策。趙普說:“天下之所以混亂不堪,根本原因就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如果想要國家安定,只要做到“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則天下自安已。意思就是把地方上這些武將的權利、兵馬、錢糧全部剝奪,天下就太平了。所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的兵權,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北宋的軍隊主要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

禁軍並不是像其他朝代一樣,就是保衛皇城的軍隊。北宋的禁軍指的就是正規軍,相當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禁軍的統領叫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稱帝之前就是擔任這個職務。因為這個職務權利太大,趙匡胤稱帝之後這個職務一分為三,分為: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進一步削弱了禁軍統領的權利。但是,在北宋這三個職務只負責統領軍隊,沒有調兵的權利,調兵的權利是歸樞密院所有(和當代的軍隊制度有些相似,舉例:解放軍第五軍區司令負責統領,但是調動這些兵是需要中央軍委批准的)。做到:統兵的不調兵、調兵的不統兵。這樣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將不識兵、兵也不識將。所以,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比起遼國、西夏等就弱小了很多。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廂軍就是指各州府的雜役兵,相當於武警公安。這些士兵的主要任務是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或者一些地方官的侍衛等,平常一般沒有訓練、有了作戰任務才會訓練。打仗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鄉兵就是民兵,就是鄉鎮上的一些武裝力量。平時就是種地、有事的時候招募一些人組成一支軍隊,保護家鄉。

蕃兵就是一些少數民族的武裝。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軍隊體制中,除了禁軍之外,其他的兵種基本上都是雜牌軍,是沒有任何戰鬥力。而禁軍的權利又被削弱的很多,戰鬥力也不高。所以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是很低的。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北宋軍事政策施行的是更戍法。

更戍法指的是是把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是統軍的將領不隨軍調動。意思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軍隊就是更換一個地方,但是將軍不換。這些做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為了防止武將和士兵勾結謀反,但是進一步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北宋要求地方精壯編入禁軍

在北宋,把廂兵、鄉兵裡的精壯全部都編入到禁軍裡。這樣的話,廂兵、鄉兵就只剩下老弱病殘了。這也是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只要突破北方防線就能夠一路勢如破竹攻破首都汴京的原因所在。因為除了禁軍之外,地方上的軍隊都是由廂兵、鄉兵、蕃兵組成的。而且地方上沒權、沒兵、沒錢是根本沒有能力組織抵抗的。

北宋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被壓制的很低

在北宋武將的地位極低,同品級的官員,文官節制武將。打仗的時候也是中央委派文官為將。而且從北宋開始,地方大員也都是中央委派文官來擔任。水滸傳裡有一個橋段,霹靂火秦明本是青州指揮司統制,因為在攻打清風山的時候,中了宋江的計謀,被俘虜。宋江放秦明回去後,青州知府慕容彥達就殺了秦明全家,秦明無家可歸只能歸順梁山。這個慕容彥達就是文官,不由分說就敢殺了秦明全家。就可以看出武將的地位是很低的。

在北宋好男不當兵、好女不嫁丁,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風氣。拿刀的不如拿扇子的, 所以從北宋開始,中原王朝就一直被少數民族政權欺負,遼國、金國、蒙古、滿清入主中原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且,從北宋開始,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漸漸的失去了,不得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憾事。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北宋時期的土地兼併、冗官、冗兵、冗費是宋朝積貧積弱的根本原因

土地兼併

宋朝的土地兼併在歷史上是較為尖銳的。宋太祖對於一些高官、士紳對土地兼併持放任的態度,因為宋朝是按照土地多少,而不是按照人口收稅。認為有錢人越多,收取的稅就越多,可以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農民都失去了土地,不得不依附於這些兼併土地的人,從而導致貧富差距更大了。

冗官

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大臣的權利,就對大臣的權利進行分權。一個人的工作分成3、4個人去共同完成。比如兵部管軍事,但是軍事最高機構是樞密院。這樣就造成官僚臃腫,相互扯皮,當官的人太多。據說,就在宋太宗一朝,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是唐朝時期的4倍之多。官員太多,就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政府開支增多。而且,宋朝施行的政策是厚待士大夫,“冗官”’過多,政府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錢供養他們,並且這些官員還貪汙、腐敗。所以,就造成了大量的資金的浪費。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冗兵

北宋養兵的目的就是防止叛亂,有叛民無叛兵。沒遇到荒年,政府派人去招募饑民當兵。若有叛兵,就將叛軍收編入軍隊(梁山好漢的招安就是這個政策)。所以,就導致了很多沒用的兵,這些兵都需要吃軍糧、拿軍餉。而由於軍隊裡的兵都是饑民構成的,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更加的低下。

冗費

宋朝的財政開支絕大多數都用在“冗官”、“冗兵”。增加了龐大的無用的費用。形成“冗費”。在加上每年要給西夏、遼國進貢大量的歲幣。這樣,雖然宋朝的經濟繁榮、農業發達、但是因為錢花的都不是地方,依然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揭秘宋朝對外戰爭為什麼“屢戰屢敗”?

好了,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各位看官老爺怎麼看宋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