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

一乐,二乐,三乐接着许三观的话,一人跟着炒了一下,许三观立刻制止他们:

“不,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那就咬不动了,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许三观卖血记


以上内容出自余华老师的《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最辛酸的时代,这一段就是一家人挨饿躺在床上想吃肉的事情,用嘴描述做炒猪肝。

许三观是很普通的一个送茧工,靠着卖血一次次度过了人生中的难关。

许三观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孩子一乐,不是他亲生的。许三观是个好人,可他还是个普通人,面对这种有违纲常伦理的问题时,他咽不这口气。三年自然灾害里,他卖血后全家一起去吃面条,却让一乐去吃红薯。

许三观卖血记


后来一乐难过的离家出走,他又把一乐找回来,一路上骂骂咧咧,却还是背着一乐,给他补上了面条。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许三观卖血记


这时候的他放下一个男人的尊严,他把亲情摆在了更高的位置,那是父亲对孩子温情,更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太过普通,他所有的行为都发自内心。许玉兰给了他戴绿帽子,他就躺在藤塌里脚架在凳子上啥也不干,把许玉兰使唤得够呛;一乐打架被人家上门要医药费,许三观认为一乐是何小勇下的种钱就该由何小勇出;一乐生病了,他一路卖血去上海只为救活孩子。

最喜欢许三观为了救一乐,一路卖血到上海时途中的这段故事。不管是给他几壶茶水和一包盐的村民,或是在旅馆让小猪帮他暖被窝的陌生人,又或是被忽悠同船后对他真心相待的俩兄弟,处处是守望相助的温暖。

这种来自素未谋面的善良,会让人觉得生活再苦还是有温暖和希望的。

许三观卖血记


在这本书中,多是各色的小人物,他们或者市侩、或者鸡贼,又或是如许三观一样软弱却又宽容,但你仍会不由得感叹,这里处处都有人味儿。

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战战兢兢的感觉,因为生怕书中的人物会死去,要知道看余华的书是会有这种害怕的。

因为之前读余华的另一部作品《活着》,平淡如水的文字和作者不起一丝波澜的态度,一个人平静地说出绝对悲剧的那种震撼力让人心有余悸。

相比余华老师的其他著作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作品。许三观劳碌一生,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成家立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


有网友曾说“如果你还年轻或你还活的快乐,尽量少看余华,否则今后会突然意识到生活处处都叫人难堪,细细琢磨全是委屈。”

或许我们怕的不是余华,而是怕那些生活里我们无法抵御的现实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苦难,而那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就是苦难中的慰藉。

小说的篇幅不长,阅读速度快的小伙伴花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