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電影自9月21日全國上映後,在紅極一時之餘也將校園暴力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麼小編在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後先從校園暴力開始然後講至自己在電影情節上的一些感悟。

校園暴力遠比你想象中的可怕。

下面有兩張截圖是受到校園暴力的經歷者自述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校園暴力是什麼?

肢體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冷暴力等。

而如今面臨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校園暴力,靠自身、家長、學校基本很難解決。法律制約才能從根本解決,但也難杜絕。

在簡單的瞭解後,下面由小編來帶領大家回顧電影的一些發人深省的情節吧

易遙在17歲時愛上不良少年後意外懷孕,而和他毗鄰而居的齊銘則生活在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裡。

兩人產生了某種介於愛情與友情之間或友誼之上的情感,易遙找到僻巷的一家簡陋診室想偷偷做流產手術。

心生後悔之時不巧被唐小米看到,從此淪為了校園的“另類”,顧森西的介入改變了易遙和齊銘之間的關係。

齊銘和顧森湘偷偷戀愛,顧森西和易遙互生好感。

最終因一個陌生電話引起的事端,顧森湘受辱割腕,易遙因齊銘和顧森西對她的誤會跳樓自殺。

面對接二連三的慘劇,絕望的齊銘也在家中開煤氣自殺。

當講到這裡我想已經引起大批讀者的極度不適,並且準備討伐小編內容不實。

以上為原著小說內容,電影是經過了大幅度的改編,小編此舉更多的是希望讀者們能通過這些對《悲傷逆流成河》能夠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電影的開始是洶湧的海面到白雲搖曳上空,易遙的背後是冷漠的人群,她奮力的奔跑,最終跳入大海。

鏡頭拉回女主居住的弄堂。

弄堂本就是流言蜚語、造謠中傷等毒菌滋生的小市民社會,這也就解答了小編在情節中沒能察覺到一絲一毫溫情的疑惑。

當情節發展到易遙在小診所買藥被跟蹤而來的唐小米抓到現行之時,體現出的是青少年年輕的心靈裡衍生出的人性之惡,她們之間會因為嫉妒而去仇恨、中傷別人,甚至會不擇手段的攻擊。

易遙在跳海前所說:

“你們永遠也不會承認自己曾做過的事是有多麼惡毒,將來,你們只會說我怎麼不記得?”

而“殺死顧森湘的兇手我不知道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知道是誰”

我想這是身為一名未成年的高中女生唯一自身能做到的,但是最無助的,也是她最有力的反擊了。

難道就這“以死明志”一條路了?

這部電影結束時有人說劇情挺讓人深思的,就是演員的演技有點過了,我想他應該指的是略帶浮誇的意思吧?

而小編只能說他根本不懂得在這個年紀的孩子,這些就是他的全世界。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你想起先前《殺生》中所有村民對牛結實的情節了嗎,當週圍的所有人說你有病,你是否就會認定自己有病?

劇情中易遙的同學們是如何對待她的?丟書包、惡作劇、毆打、“病原體“、”賠錢貨“的外號辱罵等等情節。

而最終導致她跳海的導火索是所有人說她是殺人犯,並且連最好的朋友顧森西也選擇不信任她

作為一名17歲的女孩,她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阻止同學的欺凌,好朋友的誤解?

教師群體的形象在這裡是空洞、蒼白的,易遙在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之時,竟沒有得到來自老師的一絲一毫的幫助。

愛的缺失,教育的缺失,都是直接造成人物命運悲劇性結局的原因。

電影中的插曲《再見青春》總結了青春年華的所有過往。

曾經代表青春的無助、彷徨、惆悵、悲傷、迷惘、幻想等名詞都在女主易遙最後跳海的那一刻做了告別。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值得一提的是當易遙翻箱倒櫃尋找錢來買藥時的情節,讓小編也為易遙設身處地的思考了一番。

一、母親為易遙準備的下一學期的學費,顛覆了母親在影片中的摳門、自私等刻薄形象

二、母親得知易遙的病和自己有關時,給自己一記響亮的耳光後拉著易遙的手前行在弄堂的畫面,步伐沉著有力,塑造出了母親這一形象的偉岸高大

三、易遙看到學費後的痛哭則化解了多年來一直對自己母親的印象,也很欣慰母親多年來對自己不言說的愛

同時是對這長期以來遭遇同學的誤解及無止境的欺負、辱罵的精神壓力,和麵對得性病後的經濟壓力的宣洩

這幾處的分析也恰到好處瞭解釋了易遙在交談中經常會出現的“你生活在光亮裡,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等的感嘆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有被欺負過的遭遇。

疑問:曾遭受校園暴力的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曾經的校園施暴者的內心獨白

曾經在校園受到的傷害,你放下了嗎?——觀《悲傷逆流成河》後感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些施暴者?

家庭、社會、校園的氛圍都有可能是造就校園暴力的因素

一個人獲得作為人的良知要通過教育。而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擔當。

曾有一位施暴者自述,他的生活經常充斥著打人與被打、恐嚇與被恐嚇場景,並且認乾哥哥、比勢力等老土的劇情在當今的校園裡仍在不斷的上演

最後,借片尾花絮的一段話做為本文總結”請勇敢地為不敢反抗的人發聲“

就如那位女生所講,自己在受校園暴力傷害時,哪怕是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用言語來制止,在往後的日子裡她也會鼓起勇氣站出來同樣制止這些行為。

拒絕校園暴力,杜絕校園暴力,請清楚校園暴力對一個人的傷害是深遠的

無論這個人在校園內是受傷害的還是成為施暴者的一員,結局都是悲哀的

不僅僅是肉體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更有甚者會因此影響一個人未來的走向

如果你選擇成為影片中那冷漠的人群一員,模視被欺凌的同學,縱容施暴者

那你是在妥協,與施暴者有什麼區別?

想要閱讀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