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中國產能100%恢復,有工廠創下季度發貨量新高

“我們從2月11日開始陸續恢復,到2月底基本上各個工廠都配置齊整了,我們3月份很多天單日產能都是破紀錄的。”4月27日下午,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軟件園的聯想全球總部,聯想集團中國區供應鏈總經理付文彬在接受包括新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時表示。

據瞭解,從2月初復工,到4月初聯想武漢基地的滿產,經歷了70天的產能恢復階段後,聯想目前在中國的所有工廠產能均已100%恢復,合肥聯寶科技和深圳工廠甚至在2020年第一季度創下發貨量的歷史新高。產能恢復期間,聯想中國工廠招聘新員工超過萬人,其中,通過 “共享員工”計劃招聘的短期失業人員就有近1500名。

疫情給中國製造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推動中國製造加快自動化、智能化轉型。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接受新京報獨家書面專訪時表示,通過這些轉型,包括聯想在內的中國製造企業不僅可以有效應對各種風險,還能夠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創新商業模式,推動產業升級轉換,從而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聯想中國工廠陸續實現滿產,佔聯想全球產能九成

據瞭解,今年2月5日,在深圳大多數當地工廠還在為重啟做準備的時候,聯想深圳工廠已經實現了130人開工生產,並在五天之內交付第一批服務器,為多省抗疫指揮部提供了抗疫物資。在合肥,聯想下屬的聯寶科技在1月中旬就提前儲備了六至八週庫存的電子、機構件物料,並在3月份完全恢復產能。武漢雖然是受疫情衝擊最早且最嚴重的地區,但由於應對得當,保障有力,聯想武漢產業基地也在4月初實現滿產。

“我們是武漢光谷地區第一個建立起全流程,運用點對點包車加核酸檢測,安排員工快速復工上崗的企業。到3月底,我們有9000多名員工安全地返崗復工,已經能夠做到滿產。”聯想武漢產業基地負責人齊嶽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武漢基地還開拓了許多新的舉措,包括“空中招聘”這樣的形式,通過網上宣講、面試,完成了2000多名員工的招聘和入職。新入職的員工中,還有數百名來自暫時歇業的服務行業的“共享員工”,他們主要來自受到疫情衝擊比較嚴重的酒店餐飲行業。在聯想工廠的短期工作能夠讓這些“共享員工”拿到更高的工資,也讓其原來工作的企業降低了人工成本。

“我們還是以中國為大本營,立足中國。基本上我們所有產能的90%都是來自於中國的工廠。”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戰略總監樊星告訴新京報記者,聯想在全球採用的是自有製造加外包的混合製造模式。這種模式給聯想產品的質量、交付以及成本提供了綜合競爭力。全球化的佈局也是一種非常具有敏捷性的佈局,在新冠疫情的環境中,這一模式也給聯想快速復產復工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疫情初期,聯想提高了巴西和印度工廠的利用率,以滿足拉美和北美智能手機的需求,同時利用墨西哥等地工廠滿足中國市場對PC、數據中心、服務器產品的需求。疫情在國外暴發後,聯想在調整產能分配的同時,也向其他地區工廠分享了中國的抗疫經驗,如加強工廠消毒、增設洗手液、錯位辦公、減少員工就餐密度等,以保障生產的持續性。

全球佈局保障供應鏈韌性,“最強大腦”控制供應風險

作為從中國走出去的全球化製造型企業,聯想集團在全球擁有共計33家制造工廠,包括聯想武漢產業基地和合肥聯寶科技在內的19個自有與ODM工廠,通過全球化的佈局、與上下游的緊密協同,打造出具有高度韌性的供應鏈。

“疫情發生得非常突然,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協調了我們全球製造基地的一些資源,來最大化地滿足生產的需要。”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臺式機計劃採購總監王典表示,在中國工廠復工過程中,多元佈局也成為生產恢復的一個重要保障。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復工的時候有一些困難是想象不到的。他舉例說,比如包裝箱,復工的時候,很多包裝商企業是比較難第一時間復工的,因為他們的管理相對來講弱一些。於是聯想供應鏈就充分地利用自己在全中國製造的多元佈局,在一些疫情沒有那麼嚴重的區域,儘快數字化複製這些產品,來滿足供應。

進行這些複雜運營管理決策的,不僅僅有聯想的工作人員,還有智能化的管理系統。樊星介紹道,這個名為“供應鏈智能控制塔”的系統在內部叫做SCI系統,也就是智能控制平臺,它是聯想供應鏈自主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供應鏈移動平臺,聯想人也會叫它“最強大腦”。這個“最強大腦”能夠讓前端的供應商甚至是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聯想的客戶達到360度的信息可視化,在訂單、生產、製造和物流等環節,都有很清晰的數據。

王典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道,在“最強大腦”這個控制平臺上,聯想供應鏈可以實現對二三級料件的風險管控。疫情在海外蔓延時,系統很快就發現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出現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聯想供應鏈在第一時間提出了跟供應商合作,提前幫供應商解決其庫存、供應和物流運輸等方面問題。這樣既能夠幫供應商解除後顧之憂,也能夠最大化地滿足聯想的生產需求。

“傳統供應鏈還在強調高效和低成本製造、效率製造,但我們已經開始平衡低成本與敏捷和韌性之間的關係。”樊星表示,只有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前瞻性,做好風險的管控與生產的恢復,才能成為支持公司增長的新引擎,這正是未來供應鏈的發展方向。

疫情推動智能化轉型加速,中國製造仍有升級潛力

“我加入聯想20年了,這種情況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的。”付文彬在談到疫情帶來的衝擊時表示,不過,得益於過去幾年中在數字化上的巨大投入,聯想供應鏈在面對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時能夠擁有敏捷和智能的響應機制。而疫情的考驗,也在推動聯想供應鏈的智能化轉型加速。

據介紹,以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為例,雖然疫情帶來短期的生產滯後,但由於已經實現了高級別的柔性生產,配合2019年底部署的5G產線,員工操作細節與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傳感器數據可以更實時地監控,提高生產安全與質量。不僅如此,工廠已經實現了部分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對生產過程的全面模擬,實現生產線未動,優化就已經先行,從而可快速恢復生產,提升產能。

“我們基於物聯網、IoT技術,把武漢工廠4樓的SMP產線做了實時連接,實時監控生產運行過程中的整體情況。目前我們SMP產線自動化率達到了95%。”齊嶽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了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的自動化升級方案。“針對消費類電子產品中比較難以實現自動化的人工組裝環節,我們也正在實施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全自動化項目,在這條線上我們將集成SIoT、3D仿真、人臉識別等技術,根據產品的工藝佈局,導入模塊化的組裝智能設備,進而滿足後期柔性製造的需求。”

而聯想這種智能化的轉型升級,也正在通過產業鏈協同賦能上下游的中國製造企業。在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的帶動下,上游芯片和顯示屏供應商如天馬、華星光電和長江存儲等企業都實現了全域數據融合和智能計劃排產。這樣上下游的網絡協同有效提高了供應鏈的韌性和敏捷性,可以動態地匹配庫存數量和供貨節奏。

“我們現在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把原來很多質量管理的經驗做成了數字化模型,進而帶來更高的質量和可靠性,以及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付文斌介紹說。新冠疫情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了衝擊,但同時也凸顯了“中國製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具備的強韌性和抗風險能力,顯現出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升級的發展潛力。

新京報記者 許諾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危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