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豬”領域 破譯豬營養密碼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如果用兩句話概括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陳代文40多年的研究脈絡,那就是:如何讓豬長得快?如何讓放心豬肉上餐桌?

在陳代文看來,只有通過科學、健康的養殖方式來提高豬的免疫力,增強抗病力,減少抗生素用量,才能讓生豬健康生長,提高生長效率,讓老百姓吃到放心豬肉。

原來,陳代文潛心研究的養豬營養學,是科學解決豬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的問題。

近日,記者走進四川農業大學(溫江校區),走近陳代文沉浸其中的“豬世界”。

深耕“猪”领域 破译猪营养密码

陳代文翻閱書籍

誤打誤撞

投身豬研究領域

“我是天天和豬打交道的。”一見面,陳代文便這樣調侃自己的工作。

“您為什麼要研究豬營養?”

“因為事關民生。”

成長在廣安農村的陳代文1979年報考大學,雖未填報與農牧林相關的專業,卻被四川農業大學畜牧專業錄取。既來之則安之,此後,誤打誤撞學畜牧的陳代文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研究養豬成了他的終生使命。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養豬技術還處於傳統養殖階段,養大一隻豬需要大量的飼料,可最後生產出來的豬肉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所需。“這是關係國家發展的事情,科技人員必須挺身而出。”解決低效問題,需要系統創新,陳代文把突破口鎖定在研製高質量的豬飼料上。

由於營養研究的需要,很多實驗尤其是營養代謝實驗為了數據準確,研究人員必須守在豬圈,長時間和豬在一起。“為了搞研究,我曾在內江一處養豬場一待就是幾個月,還在豬圈裡搭了張床。”陳代文說。

那時,陳代文白天走村串戶,向農戶瞭解豬的品種來源、日常飼餵,測量豬的身高、胸圍等數據;晚上,混著豬的屎尿味,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後來,陳代文拿到了一筆科研經費。學校為豬營養團隊蓋了養殖場,他和團隊的研究條件逐步改善。

潛心鑽研

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豬肉

經過多年反覆試驗,陳代文和團隊確定出豬生長全程營養需求參數150個,參與制定和修訂中國豬飼養標準。在理論上,他構建的生豬生產效率評價新指標,即以每頭母豬終身生產優質瘦肉量和每千克瘦肉飼料消耗量為指標的評價新方法,推動了生產效率的快速提升。在技術上,他於1985年建立的仔豬階段營養技術,比國際上提出的“三階段”飼養法還早三年。這一技術的應用使肉豬生產效益大大提高,在肉豬出欄量和產肉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四川母豬年飼養量從600萬頭降低到400萬頭。這一成果在全國1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10餘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上百億元。由陳代文主持研究的“母豬系統營養技術與應用”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後,老百姓吃肉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陳代文將研究重心轉到如何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上。於是,他帶領團隊進入豬抗病營養新領域,率先提出豬營養抗病理念,用“營養保健”代替“藥物保健”,以此減少抗生素等對人體存在安全隱患的藥物在養殖中的使用。

無數個日夜的潛心鑽研,陳代文帶著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全新的豬抗病營養原理和技術體系,建立起全世界第一套豬抗病營養需求參數,成為安全、健康養殖的突破性技術,為老百姓實現從有肉吃到放心吃的轉變提供了有力的營養科技支撐。2018年,陳代文的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目前,國家已連續三年以政府採購的形式購買和推廣這項成果。

堅守初心

傳承科學精神

“踏入養殖行業的第一天就明白,任何技術的形成都會經歷不同週期的陣痛,從吃不上肉到有肉吃,再到吃上放心肉,對豬的研究需要不斷升級。”時代飛速發展,陳代文始終堅守初心,40多年來都在做著同樣的事。

“這是一個從豬嘴巴開始研究的過程,也是社會走過豬肉短缺階段後,順應市場對品質和環保需求的必然過程,更是一個科學家對豬的營養密碼不斷破譯的艱難過程。”陳代文說。

如今,陳代文給整個研究團隊樹立了一個好的標杆,那就是將國家需求與百姓需求相結合的研究方向。

如果時光倒流,還會選擇研究豬嗎?陳代文不假思索地說:“會,因為和民生結合緊密。”

在陳代文眼裡,養豬是一個永恆課題,一輩子都不能完全琢磨透,但正是這種琢磨不透的吸引力,帶領他不斷走進下一個研究領域。

記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