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看武俠小說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男主角的父母被仇人追殺,留下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小嬰兒,然後這個小嬰兒被狼群叼走撫養長大。最後,小嬰兒長大成人,習得武功,成為了一代大俠。

我不禁在想,如果是現實生活中,這個和狼一起長大的小孩會有狼的特性嗎?他是更像人還是更像狼?他回到人群中還能適應嗎?當然,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但是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教授溫斯羅普·凱洛格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那就是他把黑猩猩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撫養,看看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黑猩猩是否能獲得人類特有的能力。

溫斯羅普夫婦把一隻叫做“瓜”的七個半月大的黑猩猩帶到家裡撫養,和自己兒子唐納德一起生活。他們把“瓜”當作人類一樣撫養,給她穿衣服、穿鞋,接受如廁訓練、刷牙,跟唐納德吃一樣的食物,穿同樣的尿片,同時間洗澡。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唐納德和“瓜”


“瓜”和唐納德像兄妹一樣在一起玩耍,一起追來攀去。午睡時,“瓜”要是先醒來了,一定不會離開房間半步,如果唐納德哭了,“瓜”會去拍拍或者抱抱,表示安慰,還會用親吻來表表達愛意。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唐納德和“瓜”玩耍


“瓜”學東西也比唐納德快,更多的時候,“瓜”是攻擊者和領導者,總能找到新玩具和新的遊戲方法,而唐納德只有模仿的份。於是,唐納德學會了“瓜”的壞習慣,如咬牆,也學會了“瓜”的黑猩猩語言,如吃飯時大叫。唐納德19個月大時,還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就在這個時候,實驗終止,“瓜”回到了動物園。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看到這裡,那你認為唐納德是一個傻瓜嗎?並不是。根據心理學史專家魯迪·本傑明的記載,唐納德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

這個實驗大約是在100年前進行的,我第一次看到是在朱迪斯·哈里斯著作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把這個實驗放在書中論證她的一個觀點: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和人格形成完全不起作用,善於模仿的孩子是通過同伴實現社會化的,而不是父母。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作者朱迪斯·哈里斯被哈佛大學心理學系辭退後,在家潛心研究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是否有長久的影響,並且經過長久地查閱資料和研究後,得出結論:沒有。並且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論,叫做“群體社會化理論”,即兒童是如何社會化,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人格是如何得到完善的。

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好奇,因為作者傳達的育兒理念跟我們平常所接觸、並且得到廣大家長認可的育兒理念完全相悖。我們看過的無數育兒書都在告訴我們,父母的全心投入,可以對孩子的未來有重要的決定性作業;成年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童年經驗。

剛開始看到作者的觀點是覺得荒謬的,但細看下來,又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書中出現的孩子和家長都能在現實中找出類似的原型。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作者朱迪斯·哈里斯


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說父母不能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一、孩子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表現

《三面夏娃》中的夏娃有多重人格,並且各個人格之間不能進入彼此的記憶。而我們則不然,我們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有一個叫安魯德的嬰兒,他的媽媽有產後抑鬱症,除了給他換尿布、餵奶,很少有眼神和語言上的交流,當安德魯三個月時,好像也出現了抑鬱症的症狀,因為他不笑、面部表情僵硬,遠不如其他同齡孩子。但他在託兒所的時候,表現出的卻是另一幅模樣,好像完全不是同一個嬰兒,他變得愛笑也好動。

我們平時也見過不少這樣的情況,在家裡的孩子和在學校的孩子彷彿不是同一個人,在家長眼裡的他是膽小又害羞的,可老師眼中他可能是會主動回答問題,和同學相處愉快的三好學生。

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其實這種情況不止孩子,也真實的發生在我們大人身上。在外面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一旦回到家中,坐在餐桌旁,他們馬上就像過去一樣,開始爭吵和抱怨。在外人眼中自律、努力、善良的他們,一回到家中,那些被拋棄的人格立刻就回來找他們了。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作者把這個叫做“情境的力量”,只有父母在身邊,或與父母相關的情境中,孩子的行為才能被父母影響,如果你不再回家了,那麼你在家中養成的人格可能會永遠消失。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二、孩子是怎麼進行社會化的

人類群體是在童年中期開始發揮作用,最重要的事也都發生在童年中期。因此,孩子正是在這個時期實現了社會化,人格也在發生永久性的變化。

在七歲左右,兒童的社會能力和智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就是我們俗稱的“開竅”。在平常生活中,你們肯定感慨過某個孩子在不經意間好像突然就長大了。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三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媽媽走了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爸爸和爺爺在外面打工,奶奶帶著他在家裡。但他奶奶很忙,打幾份臨工,沒什麼時間管他,大部分時候都是早上炒兩個菜放家裡,小孩餓了就自己盛飯吃。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他小的時候,我每次見到他都是渾身髒兮兮的,滿嘴髒話,倔犟又不講理,村子裡每個人都不喜歡他。這次過年回家,我看到他變得乾乾淨淨,懂禮貌,也不講髒話了,我媽媽感慨地說,他到底是長大了、上學了,也變得懂事了。

用作者的理論解釋就是,這個孩子上小學後,離開了原有的家庭環境,遇到了不一樣的群體,他為了融入到那個群體中,會改變自己。孩子們會因為有相同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形成一個小圈子。但對孩子來說,社會化是一個不自覺的過程,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以上,我把作者的理論簡單的闡述了一下,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查閱資料,研讀了無數遺傳學家和社會行為學家的研究資料,並且用一個個具體的實例,推翻了他們的理論。然後,從人類演化史開始說起,用大量的例子來一步一步論證“群體社會化”的正確性。

一種反傳統的育兒觀,哈佛大學碩士:父母對孩子人格形成不起作用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以其獨特的見解和顛覆傳統的認知,引起了學術界巨大的震動和迴響。作者寫這本書的本意是,希望能夠讓“撫養孩子”這件事變得容易一點,讓家長的壓力小一點,不要把孩子所有的過錯都歸結到父母身上。孩子的人格形成與父母沒有關係,而是在尋找同伴的過程中實現社會化,並且逐漸產生自己價值觀和世界觀的。

就像開頭“瓜”和唐納德的故事一樣,父母給了唐納德和同齡孩子一樣的撫育、愛和陪伴,但唐納德卻不像同齡孩子,反而越來越像和他一起長大的黑猩猩“瓜”。

讀這本書確實打開了我的眼界,也顛覆了我很多的想法,甚至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至於裡面的理念是否符合每一個讀者的認知,那就見仁見智了。但我認為,不管你認同與否,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